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伦理道德论文 >> “路径依赖”理论视角下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论文

“路径依赖”理论视角下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4-18

“路径依赖”理论视角下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

  一、“路径依赖”理论阐述

  “路径依赖”是指一个具有正反馈机制的体系,一旦在外部偶然性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所采纳,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而很难被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体系所替代。美国经济学家诺斯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1]好的路径会通过惯性和冲力,产生飞轮效应,进而对事物发展起到正反馈作用,事物发展进入良性循环;不好的路径会对事物发展起到负反馈作用,可能会将事物锁定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下而导致停滞,这样事物的发展就进入恶性循环状。

  “路径依赖”理论的分析框架如下:(一)确定某一系统的性质,并判定其是否具有正反馈机制。(二)确定该系统形成正反馈机制的根源及其作用方式。(三)分析系统演进的过程及其性质。一旦某一系统的正反馈机制启动,系统可能出现的状态有:(1)多重均衡,即制度演化的轨迹不是惟一的;(2)路径依赖,即系统演进的路径决定于系统的初始状态,制运行的惯性使它自身将继续存在一段时间;(3)可能非效率,即由于路径依赖的原因,无效制度是可能的;(4)“锁定”,即一旦偶然性因素使某一方案被采纳,它就很难被替代。(四)确定退出“锁定”条件和作用机制。在社会系统中,要退出次优路径依赖的变迁路径,其条件取决于形成自我强化机制的各种因素的性质。由于系统演进过程存在着“多重均衡”,所以,发动制度变迁和保持制度的均衡都是合理的,既可以维持良性路径依赖,也可以打破非效率制度“锁定”。

  二、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径依赖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地进行变革,但始终呈现出以社会为本位,以政治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教育方式,以高校党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要管理机制的模式。[2]当前,我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着明显的“路径依赖”现象。如高校传统管理主义理念突出,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人格独立,“官本位”思想严重,缺乏服务理念;管理职能比较单一,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为主;管理手段上依赖于简单的说教和规训,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等。

  我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形成路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学习“苏联模式”和老解放区经验的产物,它在计划经济、权力集中和文化一元的条件下对大学生思想道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文化多元时代的到来,“路径依赖”现象禁锢了人们创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思维空间,降低了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根据路径依赖理论,良好的路径可能进入良性循环,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会越来越强;不良的路径可能进入恶性循环,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会越来越弱。

  三、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创新的路径选择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确立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观念,提供行为指导、行为规范等内容的制度安排过程。好的思想道德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大学生认同并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努力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高校要努力消解“路径依赖”现象,积极探索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路径。与此同时,高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根据“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积极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新路径,注重学生主体性实现,使思想道德教育既要反映出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时代特色,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想实际,还要兼顾现实客观条件及教育者现有自身能力和素质,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学生满意度。

  1.建立符合实际的高校大学生评价和激励机制

  高校大学生评价机制要体现公平和正义,这样大家才会服从学校的制度安排,自觉选择道德行为。通过评价,学校不仅可以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而且评价结果也可作为检验和改进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评价内容应包含诚实品质、团队精神、沟通能力、个性发展、自我控制等。评价方法可以采用大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家长评价、学校评价等方式。信息评价结果是学校对大学生进行适度奖励和惩戒的依据,是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思想品德考察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工作的重要依据,具有很强的实践参考价值。[3]当完善的道德激励机制和个体良好的自身素质相得益彰时, 人们才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向往更高的道德境界。高校可以开展大学生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对学年获奖的大学生给予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奖励,如发放一定的生活补助,颁发荣誉证书等等来激励大学生的道德行为。

  2.探索符合大学生个体需要、富有时代气息的培养内容

  大学生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不仅有学习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需求,也有树立和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需求, 还有和谐人际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道德需求;不仅有休闲、娱乐的文化需求, 也有包括学习、生活、环境等物质需求。从经济学的供需均衡原理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符合其教育对象的内在需求。[4]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只有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 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得到学生欢迎和认可,才能为促进高校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文化保证。新时期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有创新意识,积极寻找探索与大学生现时精神需求相吻合、能反映时代变化、有教育意义的教育主题,既要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引导作用,又要符合大学生真实的精神需求。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能够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敏锐捕捉具有时代气息的新理念、新观念,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思想道德教育赋予了时代的新意,让大学生耳目一新,既增长知识、增长见识,吸收新文化,开发新思维,从而达到更好的培养和引导效果。

  3.搭建社会实践平台,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践行能力

  通过搭建各种社会平台, 运用适当的形式和载体, 融思想道德教育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当中, 使大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自我启发、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这种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实践活动之中的教育形式, 看似无意却有意, 看似有形却无痕,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注重自我培养的同时, 紧密地配之以互相培养, 通过召开各种各样的座谈会、讨论会和开展多种形式的谈心活动、一帮一结对子活动等, 能较好地实现互相培养与自我培养的有机结合, 收到良好的培养效果。

  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根植于社会生活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方面的合力教育。其中,学校教育在整个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居于中心环节和核心地位。从经济运行看,社会通过学校所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其实质是一种生产性投资和社会价值的投资,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等特征,因此还需要政府的投入和社会的支持。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投入,会影响到未来社会人才的整体质量和素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校只有认真研究,尊重规律,讲究方法和注重引导,才能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路径,从而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路径依赖”理论视角下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

论文搜索
关键字:依赖 理论 思想 教育 视角 高校
最新伦理道德论文
试论互联网平台异化导致的伦理问题及成因
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伦理道德建设探讨
浅谈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共同体的
基于我国代孕合法性问题的研究
浅析法律从业者职业伦理道德的规范建设
论Pad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在文学伦理批评视角下解读《别让我走》
希腊神话中的“弑亲”母题刍议
中国孝道观念的代际传递效应
提高收入还是提高公平感?
热门伦理道德论文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技术·网络·人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网络伦理学初探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
耻感·罪感和底线伦理
论自私(上)
网络空间的自我伦理
论自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