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高职院校《统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之建议论文

高职院校《统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之建议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4-29

高职院校《统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之建议

  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是一种数量分析工具,在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统计知识和统计方法的应用愈来愈广泛。统计基础课程理论性、方法性、应用性较强,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为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改革统计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

  统计分析方法在社会经济活动与管理分析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学习和掌握统计理论和方法对解决经济和管理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统计知识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出来,在各高职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均将统计基础作为一门必开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知识与方法,并能熟练运用以分析、解决社会经济实际问题。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统计基础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诸多体会,学生普遍用“难、繁、枯燥、没用”等词来形容统计基础课程;有些教师也认为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文章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对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创新性发展,改变影响教学质量的消极因素,促进教学质量与效果。

  1 课程的特性

  1.1 相关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

  统计基础课程主要讲授数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数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是进行定量分析的有效工具。统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经济管理专业的许多课程基本上存在一致性,而且它们之间存在许多内容的一致性,它们知识间的重复联系,比如会计管理方面,物流管理专业中的物流管理、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等都需要大量的统计方法的应用,是各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

  1.2 提升学生的统计基础技能

  高职院校的统计基础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的是统计的基础技能,而不是统计的具体专业技能,因此对于学生的教学要具有侧重性,也就是要求学生掌握搜集资料与整理的专业技能,因为只有掌握最基本的技能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统计能力水平,实现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目的。

  1.3 强化知识的实践应用

  统计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对于统计技能的掌握与理解,而是要培养他们的统计意识,因为在未来社会发展中需要人人具有统计思维意识,让学生在具有专业的统计知识的同时还要形成良好的统计意识观念。统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更要注重学生知识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任何技能的掌握都需要进入社会给予实践检验,因此在学校的教学中要注重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灵活的处理现实生活中的统计问题。

  2 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2.1 按照统计实际工作过程整合教学内容,和职业实际岗位对接,注重知识的实用性

  课程改革本着“理论够用、适度,强化技能,重在应用”的原则,按统计实际工作过程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设置为认知统计、统计设计与统计资料搜集、统计资料加工整理及表现、统计资料分析与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四个项目,是教学内容贴近了真实的统计实际工作过程,是学生能清晰、明了的理解课程的学习目的,为学生后续工作或参与统计从业资格证、助理统计师和统计师考试提供知识支撑。

  2.2 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真正体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特点

  统计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从实际应用和实际背景出发,使学生在实际中识别统计方法的应用环境,正确应用统计方法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依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及高职学生发展的需要,讲授中不要追求理论上的完整性,而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侧重基本方法的实际应用。结合大量的国家、行业和企业的相关资料,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社会经济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这样既可以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又使课程的教学更加贴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引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深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缩短实际问题与所学理论与方法的距离。

  2.3 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针对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较差的实际情况,课程教学过程中选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对课程的基本内容采用讲授法讲解,避免复杂的推导过程,采用“由易到难”和“精讲多练”的方法,确保核心知识点的掌握,重视学生的良好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养成。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教师不把所要讲的知识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而是“话到嘴边留半句”,故意设“障”布“疑”,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注重课堂讨论,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不断增进学生的理论理解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课程知识讲授过程中,将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老师选择具有针对性强的社会真实案例,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的应用案例分析引导发挥案例服务于教学,通过案例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的对案件分析,建立合作小组,发挥学生的主动探讨能力,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分析与互相讨论,使学生既能学到相关的统计知识,更能锻炼统计实践技能,并且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

  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使用。教学过程中将粉笔、黑板、多媒体合理组合运用,课堂上老师的灵感、提问时学生的答案、重点内容的再次强调等用传统板书来展现,比多媒体更有及时性和随意性,控制灵活。课程的知识体系、案例的描述、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展示等采用多媒体展现,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必要时可以加声音、图像以增强效果,更直观,便于理解,记忆深刻。同时,统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大量数据的处理,针对学生已学完计算机文化课程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生借助计算机、利用业余时间来实施统计方法的应用。例如在讲述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内容时,利用Excel软件的“图表向导”设计统计图表,利用函数公式计算分析指标,使复杂的统计计算简单化,增强学生的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实操运用能力。两种手段相结合,相得益彰,会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4 培养学生统计思维,强化知识应用能力

  统计学的难点就是其知识具有抽象性,而学生对于统计学的抽象概念不易掌握,在利用相关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往往存在迷茫的状态,尤其是采取什么样的角度分析问题,而且对于问题的解决思维模式也固定不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自始至终注意开发与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打破学生对统计学的畏难情绪,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统计学的钥匙,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为将来学生将统计知识与方法应用于实际工作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开篇案例引出问题――由问题导出理论――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组织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统计方法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统计基础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只有不断地完善教学内容,加大对于教学方式的创新,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学体制的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实现现代教育的目的。

高职院校《统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之建议

论文搜索
关键字:院校 统计 基础 教学 改革 建议
最新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
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
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困境与路径探略
新时代女性职业发展探究
浅析高职英语教学中课堂导入的原则和方法
济南市体验式拓展培训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动力链视域下功能性训练方法与传统体能训练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幼教专业体育教学中的应
新时代体育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的机
热门职业教育论文
职教教师的教学观念与学生个性发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来进行班级管理的初探
论职业教育的泛化
迈向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中学教师招生体验的个案研究
职业教育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百年职业
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
中国职业教育兴衰的制度主义分析—“市场化
论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高职发展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