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困助学工作初探论文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困助学工作初探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6-06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困助学工作初探

  一、研究背景和方向

  (一)落实高职生帮困助学是培养高素质及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

  党中央及教育管理直属部门历来对高校帮困助学工作都极其关注,自2007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后,决定2007年9月后逐步健全高校、中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进一步为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以及生活提出指导性意见,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和资助范围。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高瞻远瞩,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及时做出的一项造福当代,惠及子孙,影响深远的重大决策,是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之后,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件民生实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证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的具体措施。为做好贫困生新资助政策的贯彻落实,各地出台了实施细则及相关配套文件,明确了建立健全这一资助政策体系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加大了投入力度,建立完善了资助机构,加强了资助工作管理和监控。各职业院校也把资助贫困生作为构建教育公平,关注民生的重要工作积极推进,对原来制定的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等相关资助政策进行了统筹安排,重新制定了管理实施办法和具体措施,使受助学生比例和资助额度均比往年有大幅度提高。

  (二)帮困助学任务的独特性要求工作创新

  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帮困助学工作由于其自身特点的复杂性、长期性及艰巨性使落实帮困助贫工作需不断面对新挑战并做出适时调整、改变,新的历史时期下高校帮困助学工作也面临不断调整与深化改革的局面。

  学院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经批准于2013年5月成立了“对我院贫困生帮困助学工作的研究”课题组,开展针对我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困助学工作的情况调查。研究主要通过调查分析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提出助贫工作的具体措施,结合问卷希望提出更具实操意义的建议,切实做到以院情为出发点。并期望为高职院校制定科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程序和方法,探索我院特色的“劳模育人”德育工作对帮困工作的促进作用。为建设处理信息准确、甄别反馈高效、富于人文关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职生帮困助学管理体系打下基础。

  二、帮困助学工作调研

  根据要求与学院相关部门、在校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家长等群体进行访谈、调研及座谈。共同探讨了当前帮困助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并为进一步优化工作方法提供了基础。

  2013年秋课题组设计“完善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困助学体系”调研问卷并在全院范围内发放问卷320份,回收317份。其中,一年级126名占比40%,二年级191名占比60%。问卷主要涉及困难学生生活状况、对当前帮困政策认可程度、对帮困对象甄选标准的建议等几方面。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结构比例

  调查对象涉及在校生317名,其中经济困难学生130人逾受调总量四成,其中拥有城镇户口的56人接近受调总量的两成,其余261人为农村户口学生,逾总量的八成,这一现状与我院生源地分布比例相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也说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村和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贫困生数量较大,同时,城镇户口学生中家庭收入来源差异较大导致的城镇贫困学生亦应给予关注。

  (二)经济困难学生致困原因分析

  从宏观上分析我国城乡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相当比例经济困难生来自中西部地区及革命老区,其致困因素主要涵盖如下三个方面:

  1.人口众多,劳动力较少

  在受调的三百余名学生中,家庭人口7人以上的50人,占比16.5%;4-6人的235人,占比78.2%;2-3人的32人,约占10.6%。除此以外,在对家庭劳动力人口数量的调查中了解到劳动力人口仅为1至2人的家庭逾调查总体八成。通过数据可以看出贫困家庭收入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劳动力人口较少,这也直接导致家庭经济收入渠道趋向单一。

  2.家庭收入渠道单一,家庭经济收入总体水平较低

  通过对问卷数据分析了解到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收入渠道很少或较为单一,而这些家庭收入渠道多源于:耕作收入、父兄外出打工、偏远农村地区工资收入等方面。对于家庭中有2-3个劳动力人口的经济收入依然相对较低。受调对象中130余人的家庭人均月收仅维持在每月230余元较低水准的有47人,接近调查总体的四成。230元至400元的接近四成。总体而言家庭月收在500元以下的贫困家庭超过了受调贫困生总体的80%,这一实际对学院帮困助学工作提出了严峻考验。

  3.父母失业或无业,收入来源无保障

  导致家庭贫困的成因中,还有另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那便是学生父母处于离职或不在岗状态,对于城市学生,父母没有稳定工作是使城市户籍学生出现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这一现象也反映出在经济大发展,社会大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失业、下岗人员的激增已经对就读大学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大学校园中经济困难的城镇大学生人数在近期将会不断呈现出持续增加的态势。

  (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来源及支出状况

  在校学生中的大多数都仅具有消费者角色,很少有人能通过参加社会工作完全解决自身经济生活问题,因此家庭所能提供的收入直接影到在校大学生学费缴纳方式以及生活消费习惯。

  1.学费清缴状况

  自1996年以来,我国高校逐渐淡出免费读大学的状况,普遍实行“并轨招生,缴费上学”的制度,尽管各高校及专业培养标准有别,收费多少不同,但包括住宿、生活等平均年缴费大都在九千元左右。一些家庭为了培养特殊专业学生经济支出达到甚至超过两万余元,这一花费对于双职工家庭尚不易,更何况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家庭或城市失业家庭。专门针对大学生学费缴纳情况我们了解到超过八成的受调者表示会通过各种渠道筹措学费及时清缴,亦有逾一成的学生表示因经济原因而不得不选择分期逐段缴纳学费(通过生源地助学贷或学校与银行合作提供的贷款项目)。尽管大多数家庭已经倾尽所能帮助学生完成学业但不可忽视仍有6.3%的被调查者存在学费欠缴的情况。另外,在对访谈的研究中发现虽然有逾八成的学生表示家庭不能承受全部学费,但仍会以亲友资助、借款、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参与勤工助学等方式积极筹措学费。但就总体而言,经济困难大学生缴纳学费和顺利完成学业目前可依赖的主要方式仅为家庭收入和国家助学贷款两种。   2.基本生活费来源与支出

  此次调查数据显示出,依靠父母供给作为经济来源的共273人,占调查总量90%,另有27.2%的对象表示国家或高校提供的助学金是他们重要的生活来源,除以上两类外高校大学生的经济来源方式可能还包括亲友接济、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尽管学校已通过多种渠道或方式增加经济困难学生的校园收入来源,但这些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却不容乐观。51%的经济困难学生表示每月的消费仅维持在300-400元的较低水平,更有接近三分之一的被调者表示自己的月消费水平不足300元,在地处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不难推测这一消费水平的他们举步维艰。

  经济困难大学生极有限的生活费用是如何支配的呢?通过访谈了解到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支出大项包括:维持生活的基本花费、简单生活用品、必须购买的学习用品三个方面,维持正常生存已属不易勿论满足其它更高生活品质的可能。有受访者表示“经济困难的同学在食堂总是尽可能挑便宜的饭菜,衣服很少更换,吃零食、喝饮料更是难以想象,洗澡的次数也比较少。”

  (四)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现状

  通过有针对性的访谈了解,部分学生入校后因经济窘迫产生了相应的心理及个性变化,对于地处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我院这一现状体现尤为突出。那么就帮困助学这一工作的整体情况而言,是否经济上的匮乏必然会导致心理上的不健全呢?这也是本次研究的着眼点之一。

  1.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状况

  生活孤独,过于敏感,情绪不稳定,更易接受社会负面因素影响等,是较被认可的经济困难大学生可能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因此,专门针对以上不良心理状况,调查组抽样访谈进行了解,虽然从数据来看,有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表示家庭经济困难确有影响学业的可能,但并不必然会导致心理扭曲。大部分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状况较为健康,并未陷入人们所担心的心理困境当中。有近半数的困难学生并不羞怯与其他同学透漏自己家庭经济困难的事实。逾八成的困难学生表示愿意与其他人沟通,并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虽然学生心理状况并未发生明显扭曲,但我们也不能否认他们面临着比普通学生更多的心理压力。访谈中有同学表示“贫困像影子一样跟着我,时刻提醒我要不断改变家庭经济状况。”但亦有逾五成经济困难学生表示有时也会担心同学因贫困而对自己产生歧视心理,接近三分之一的经济困难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焦虑,不太愿意与人交际或在交际中倾向于被动、接受、服从,近六成经济困难学生表示学校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及时的心理支援对于贫困生来说是亟需重视的。

  2.回馈意识与感恩之心

  研究发现,大部分受助对象对社会或给予他们帮助的个人或组织持有感恩态度,超过八成的受调对象表示对这些人和组织心存感激,如果自己有能力了也会奉献爱心给困难的人,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少数受助者在接受各种渠道援助中养成了依赖心理,经济困难已成为他们获取社会或他人帮助的借口,把被帮助视为理所当然,这些也反映出部分受助学生缺乏感恩之心和回馈意识。

  3.能力提升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除在渴望获得经济援助的同时,更为迫切的是希望得到生存技能方面的培养,如应对挫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谋生技能、渠道开拓技巧等方面帮助,这一诉求是对目前高校帮困助学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不难推测这一着力点将对目前帮困助学工作产生极大推动作用并对学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帮困助学体系的评价

  我国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主要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减免学费、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助学贷款以及绿色通道等几种形式。一、奖学金指由国家政府,社会团体以及企业个人所设立的奖励,主要针对品学兼优的学生;二、困难补助主要由中央或地方政府出资,对于经济困难学生予以补助;三、减免学费指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或师范院校的学生进行学杂费减免的政策;四、勤工助学主要由学校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学生通过参加劳动获取一定报酬,能够参加这一资助项目的学生需按家庭经济困难状况予以审核批准;五、助学贷款指经济困难生一次性向金融机构申请减息或免息贷款;六、绿色通道是对于被高校录取但无力即刻支付学费的大学新生,政府出资先为其办理入学手续,待日后核实情况,再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予资助。

  1.经济困难学生对帮困助学形式的期待

  此次研究显示,各类扶持经济困难学生举措中38.4%的受调者认为“学杂费减免”是最能直接减负的措施。还有25.3%的被调查者认为争取各类奖学金对学业完成最有激励效用。而现阶段勤工助学、奖学金、助学金等的帮困力度远远低于我们的预期。高职学院经济困难学生迫切希望各类帮困助学举措扩大范围,提高比例,同时渴望给予职业技能提升的机会以便尽早融入社会,通过自身从根本上减困。

  2.对帮困助学工作的认同程度

  研究发现,学校对学生帮困助学政策措施宣传不够广泛。学生对奖,助学金,学费减免等政策措施了解不深。表示“了解一点”的近六成,表示“了解”的不足三成,表示“一点也不了解”的超过两成。由此可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受到了国家、政府、学院的资助,但对“谁资助了我”,“我是怎样受到资助的”等情况一无所知,对学院和国家的资助政策与措施并不了解。很多是“随大流”,这一现象使得高校助学工作可能存在仅停留在“帮困”上,而并未完全达到“育人”目的,这与国家要求的“帮困育人”最终目标是有差距的。

  3.经济困难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

  逾六成的受调查者学习能力较好,不少平均成绩位列班级前十名。我们据此可以推断家庭贫困并未对学生造成学习上的困扰,恰恰相反困难的处境更加激发了贫困学子的斗志,他们拿出更多时间与精力谋求自身发展,他们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家庭落后面貌,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也有超过15%的经济困难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他们习惯将自身的学习状况归因为家庭带来的心理挫折。因此对此类经济困难学生更应着力关注于他们的心理平衡辅以支援。帮助他们摆脱内心阴影,正确面对家庭实际,正视自身努力对未来的意义,这也是在履行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三、帮困助学工作现状分析及建议

  2007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困助学工作。建立健全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困助学政策体系,国家财政投入大量资金资助贫困生,他们的学费可通过国家助学贷款渠道解决,在学校的日常开支可通过“奖、勤、补、助”等渠道解决。然而实践中叶出现了一些新的,值得注意的问题。因此我们对学院各系帮困助学管理工作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抽样访谈,在访谈中他们提出了以下问题。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状况调查和认定需谨慎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状况认定存在难度,学生入校后享受帮困助学的前提是根据其家庭经济状况来确定和分类的。据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政策要求,各高校都参照学校所在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来确定本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并建立相关组织机构和认定实施办法,但现实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仍然存漏洞。学校认定的重要依据是《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其来源于生源所在地乡镇民政部门盖章证明。

  实际不少地方出具的证明存在疏漏,对于地处偏远地区和对国家政策知之甚少的部分家庭在提供经济状况证明时出现偏差。初入大学的贫困生因环境转变认知上存在差距对家庭状况难以一一名列和提出相关帮扶要求。尽管各高校都提出将学生家庭人均月收,在校基本消费和家庭特殊情况等诸多因素综合到困难认定中,学校办学规模持续扩大,贫困生数量相应剧增,尽管相关工作人员在贫困生认定中力求做到公平、公正,但因工作量极大,要达到摸底准确难度甚高。同学之间虽然有更密切接触,但完全无私的揭发、曝光困难学生与实际生存状态不符的状况却难以启齿。调研时发现部分人际关系等因素也会影响到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

  (二)实际工作中应避免给予性扶持多、主体性激励少的办法

  目前设立的国家、地方及学校的各类助学金对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但由于数额很大,且只要是“家庭经济困难,生活简朴”就可以申请,也容易产生负面影响。在目前的帮困助学体系中,考虑较多的是如何把助学金“公平、公开、透明”地发到学生手中,当学生出现困难时,我们会启动帮困预案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但这类给予式扶持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和家长在思想上走入误区,以贫困为资本一味依赖学校和社会。部分学生完全把希望寄托在帮困助学上不思进取,不期望通过获得奖学金,更不愿通过勤工助学工作来解困,“等,靠,要”的思想严重。这种情况的出现还会引起一些学生心理不平衡,出现不贫装贫的现象。因为一些学生看到某些贫困学生不努力,学校活动也不积极参加,仅凭一纸贫困申请就可以得到资助,其数目比自己通过努力学习和优良表现而得到的奖学金还要多,进而产生心理失衡,不贫装贫现象就会滋长。建立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后,国家助学金最高为4000 元,最低为1000 元,远远高于各种荣誉称号的奖励,无形中冲淡了传统的各项评优,使不少学生产生“自身再努力,不如弄个证明当贫困生实在”的想法。

  (三)在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时注意出现的一些偏差

  1.从2004 年实行“政府招标,财政贴息,风险补偿”政策以来,有的经办商业银行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借贷”现象严重,而高校为了继续获取国家助学贷款的资助,不得已而接受银行要求垫付学生逾期贷款利息。增加了高校经济负担。

  2.承办生源地贷款的某些银行为了增加本单位储蓄额,不按规定将发放的国家助学贷款打入学校提供的银行账号,而是以其他理由存入学生本人的银行卡,让学生异地取现而获得额外收入。其结果造成贫困生经济负担增加,倘若学生心理不成熟,还可能将卡上的贷款取出自己零花而欠着学费不交。

  3.生源地助学贷款牵扯的部门多,贷款办理后汇划入学校账户时间拖得太长,影响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调查结论

  (一)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概况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部分来自中西部落后地区,其中又以农村为主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部分来自中西部落后地区,其中又以农村学生居多。据相关资料显示,现阶段我国地区发展及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是导致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而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他们的生活来源主要是家庭供应,因此,家庭经济困难是导致经济困难学生产生的最直接原因。

  2.家庭经济的劣势,影响学生在校正常生活

  虽然困难学生获得了社会的关注与爱心,但是长期的家庭经济劣势或多或少的波及到了在校困难学生正常学习生活,除将大比例的资金消耗在食品、学习用品外他们几乎没有结余进行精神生活方面的消费,这一经济支出习惯显然影响到了他们身心及健康发展。应当承认家庭贫困在推动他们奋发学习的同时,也对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对于贫困生的标准究竟如何界定

  这一问题是需要各方配合认真解决的课题,我国现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困助学体系整体来说是及时的、有效地。特别是近年来启动的国家助学贷款和助学金以及地方政府和学校配套的相应政策及时有效的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业上、生活上得到保障。但我们也应看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困难认定亟需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制定全国统一性的规范以约束部分地区的界定不规范的行为,做到界定源头的真实、可靠、有依据并确保公平。

  对于“大学贫困生”的标准究竟如何界定,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校、困难家庭以及学生四方都需联动解决的系统工程。在通常的定义上是指“无力支付或者不能完全支付大学学费,住宿费和所在城市最低生活费用的大学生”。为此国家对于大学经济困难生的界定不仅做了相关规定。还要求学生必须提交村(街道),乡,县三级证明,方能界定其为贫困生。但由于审查方式相对单一,加之个别地方对开具“证明”不够严谨,因此不排除可能存在个别生活水平相对宽裕的学生确定为审查合格的贫困生资助对象之情况。综合目前贫困生经济状况的界定现状,高职院校相关管理部门应起到牵头作用,不仅要考察学生在校真实生活、学习情况,还要与生源地相关部门建立沟通机制,保证认定渠道的畅通。学校帮困助学管理部门要建立完善的帮困助学管理信息系统,动态的把握各类贫困生的变化情况,使得帮困效果有据可查,数据变化及时更新,以便不断调整帮困助学工作方向。   (三)引导受助学生养成良好道德情操

  学校应着力对大学生进行诚信、回报等德行、感恩教育,高校帮困助学工作的涉及社会多方人员与资金,成功的高校援助工作离不开来自全社会广泛关注与倾力支持,因此学校更应当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培养学生的工作始终遵循在“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之下不断谋求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塑造,困难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引导受助学生学会感恩、奉守诚信,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形成学校、社会、企业的“共赢”。

  (四)着重提高学生职业发展技能,从根本上解困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同样在帮困助贫工作中也应确保摆脱一味给予式的扶持,而应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掌握从跟本上脱贫的职业素养及技能,学生入学前的经济窘迫已经存在,入校后面临着成为“职业人”的后天培养与锻炼,困难学生要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励志进取,在社会及学校的帮助下尽快成才。作为高职院校不仅对学生要进行政策上的各类扶助还应宽口径、大范围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通过职业技能训练提前进入工作实习状态等教学模式,使学生职业技能迅速提高;同时,鼓励和倡导部分有创业潜质的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走出特色帮困之路。从而形成贫困生“自我造血、自我提升机制”最终从本质上脱贫。

  (五)着力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援助和人文关怀

  调研发现目前经济困难学生较关注精神支持与鼓励,渴望学校和社会给予人文式温情关怀。经济上的负担固然会给自身造成一定的思想压力,自卑、孤独和敏感,往往会产生很大的负面作用,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学校需全力克服相关困难,通过建立完备心理干预机制帮助解决贫困生消解心理困惑。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工作者和授课教师要形成“全员育人”联动模式,通力合作,使心理教育和心理干预成为常态。鼓励和引导贫困生在学业发展和职业发展上能够有所突破。

  此项目调研中得到了学院有关部门和领导以及老师同学的帮助,在这里表示由衷感谢!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困助学工作初探

论文搜索
关键字:院校 家庭 困难 初探 学生 经济
最新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
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
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困境与路径探略
新时代女性职业发展探究
浅析高职英语教学中课堂导入的原则和方法
济南市体验式拓展培训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动力链视域下功能性训练方法与传统体能训练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幼教专业体育教学中的应
新时代体育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的机
热门职业教育论文
职教教师的教学观念与学生个性发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来进行班级管理的初探
论职业教育的泛化
迈向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中学教师招生体验的个案研究
职业教育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百年职业
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
中国职业教育兴衰的制度主义分析—“市场化
论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高职发展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