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管理学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浅谈旅游开发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文

浅谈旅游开发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6-12

浅谈旅游开发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珍贵的文化基因,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加强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失。旅游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展示自己文化形象、文化底蕴的最佳窗口之一。如何在旅游开发中保护好我国民间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根据这一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划分为五大类:一是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二是传统表演艺术;三是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四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五是传统手工艺。我国学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探索中采用先进的科学分类方法,编写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代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成16个基本类别,并下设次级类别分类,这一分类体现了我国的鲜明特色,又借鉴了国际分类标准,具有实践可操作性。

  二、旅游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推动作用

  (一)旅游业的开展有助于增强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通过旅游增强人们对各种文化形式的认知,对文化进行传播,也在潜意识中形成保护的意识[1],唤醒旅游者和非物质文化持有者对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共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全体民众共同行动起来,齐抓共管,形成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共识,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旅游部门有其独特的行业优势,可以寓教于游,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旅游目的地民众也会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价值,从而自觉地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的一份子。花溪是一个传统的旅游区,区内居住着苗、布依、侗、仡佬等22个民族,创造了硕果累累的民族文化财富,包括民族节日、地方戏曲、民间乐器、民间文学、民居、民间工艺、服饰、特色饮食八大类别。随着“十一五”期间花溪区把旅游文化产业作为新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培育,加快旅游文化大区建设、争创旅游文化产业增长速度新优势,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镇山布依族六月六歌节”、“大寨地戏”、“孟关猴鼓舞”、“高坡苗族射背牌”、“镇山石板房”、“石雕工艺”、“花溪苗族挑花”、“青岩玫瑰糖”等在旅游的发展中在全市形成了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地方特色民族民间文化品牌。

  (二)旅游市场的需求可刺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复兴,同时激发文化遗产在恢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创造,为其营造了生存繁衍的环境

  目前,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和旅游项目中已经显露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迹,而且,因为旅游业的拉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得以增强,影响力得以扩大,传播范围得以延伸。譬如说花溪区旅游以苗族“四月八”、布依族“六月六”歌会等会节赛事为主,组合布依族的地戏、傩戏、苗族跳场、射背牌、猴鼓舞、青岩花灯戏等,推展的民间歌舞旅游线路,每年接待游客数以百万计,既扩展了旅游的产业链,又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复兴形式。尤其是花溪大寨地戏,在传统剧目形式上又增加了一些创新,不断完善,真正实现了传承与发展并存。

  (三)旅游业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求新的保护方式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采取抢救式保存、博物馆保存、传习机构传承、学校教育传承、民间活态保护等五种方式,这五种保护方式都有与旅游的结合点。抢救式保存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现之旅,博物馆保存如贵州花溪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可结合传习机构和学校教育传承,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可结合民间活态保护,花溪区在“铁链械”项目进校园工作上做了大胆尝试,将体育与铁链械的表演有机结合起来,而且也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及赞誉。做好资料式保护,对挖掘的花溪苗绣、孟关苗族猴鼓舞等作品和传承人,采用文字记录、图片拍摄、声像片录入等多种手段进行记录保存。可借助特殊性主题开展旅游活动,如红色文化遗产旅游。近几年来,随着红色旅游的迅速发展,一些红色文化遗产的革命歌曲、绘画、传说及长征精神等得到了很好的传承[2]。

  (四)旅游业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资金支持

  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现在的情况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此投入的资金非常有限,因此,旅游开发无疑是解决资金问题的最佳途径。合理利用旅游业带来的资金支持,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可以极大促进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并筹集一部分资金解决投入不足的矛盾。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文化落后的地方,因为其现代文明和经济社会的影响较小,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客观上得到了保护,而这些地方正好也符合现代旅游所追求的回归自然、崇尚绿色的格调,发展旅游的前景较好。如云南民族歌舞在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摆脱贫困方面,功不可没。“99世博会”、云南石林“火把节”期间,彝家大型民俗歌舞“祭火神”、“火把节的传说”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和篝火晚会,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3天内国内外游客达7万多人,旅游收入达386万元[3]。据有关统计表明,云南西双版纳旅游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达到73%,丽江财政收入的90%来自旅游业。由此可见,旅游开发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旅游产业的良性推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文化旅游价值,可以为旅游产业注入鲜活的文化因素,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

  非物质文化遗产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特定时空关系中,是传统文化的活的记忆,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这种旅游资源对旅游者来说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旅游者通过旅游活动,可以从中动态地了解历史、认识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传承,是民族延续的源泉,是民族发展的生命力,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群体意识是民族精神的精髓,是具有无形资产特点的精神价值。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休闲旅游价值,可以为旅游者提供艺术借鉴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从不同侧面展现了民族生活风貌、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保存较好的大量艺术作品,特色鲜明,反映了历史审美风尚和审美标准,极具审美、观赏价值,受到当代人的普遍认同,并且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这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物质形态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艺术作品,艺术水平高超、艺术形式独特、打动人心、震撼心灵,具有审美价值;一些艺术精品、美的杰作成为文化传统的符号和历史生活的象征,具有观赏价值;一些作品世代流传、极具天成之美,虽然独具特色,但得到世人认同,具有认同价值;有些作品虽历经沧桑,但历久弥新,其装饰、陈列、使用功能体现了其具有的实用价值。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教育旅游价值,可以在旅游实践中寓教于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社会文化形态,是规范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基本力量,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具有和谐的社会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的大量传统伦理道德资源是一种文明的积淀,是基本社会秩序的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也是个体逐渐社会化的过程,是社会不断走向和谐的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大量人文知识,是伦理道德观念、民间风俗习惯的缩影,所体现的人生礼仪、社交礼节、生活习惯、生产传统是世代相传的民间教化的重要知识来源。旅游者通过旅游,能身临其境,进一步详细了解旅游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增加对历史发展的认识,而且还可以受到熏陶、影响,对旅游者起到教育的作用。

  四、旅游开发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注意的问题

  (一)必须完善协调保护机制,以开发促进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乱开发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管理混乱,管理混乱的深层次原因则是多头管理。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首先要协调各管理部门的关系。旅游业与遗产管理的关系是处于平行共生阶段,需要旅游部门与文化遗产部门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积极沟通、协调,求大同存小异,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合理的旅游开发利用为中心,理顺各部门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必须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在旅游开发中,要坚持保护非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态性,特别要加强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区保护,正确处理好旅游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走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体化开发之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与旅游开发方式进行有效对接,以促使旅游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双赢。

  (二)加大文化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遗产保护认识

  加大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唤醒全社会对保护工作的自觉意识,是确保非物质文化资源免遭破坏,同时促进保护、发掘、抢救和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所以,如在旅游活动的场所及旅游过程中,引入对非物质文化资源历史文化价值及保护意义的宣传教育,通过生动真实的介绍、讲解和宣传,最大限度地激发游客对保护工作的责任意识,这也是提高旅游活动吸引力,增强旅游活动文化含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方法[4]。有些地方运用此方法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例如现在丽江古城四方街的纳西族民族歌舞表演,以及泸沽湖民族博物馆的摩梭人歌舞表演,都是政府组织当地群众的进行的表演,这就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旅游行业从业者要加强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培训

  旅游行业要结合工作实际,搞好专题培训,尽可能培养出一支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兼职人员队伍,在培训内容方面要求了解基本的东西,比如非物质文化的一些特性、当地非物质文化的内涵,如何更好地向顾客推销和演示,建议借助图文声像等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加强宣传,让游客更直观了解。旅游行业从业者还必须要认识到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的重要性。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提出的“将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责任”,可以认为是对原真性的一个很好的解释,这就要求旅游从业者尤其是一些讲解演示者,认真研究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根据其合理形态、方式予以合理地解释和表达。避免出现随意编造、添加没有根据的东西来吸引游客。

浅谈旅游开发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论文搜索
关键字:开发 保护 文化 物质 遗产 旅游
最新旅游管理论文
数字媒体时代辽宁老字号企业品牌运营策略研
陶瓷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共生要素分析
后疫情时期文旅产业发展策略——以黑河市为
河南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研
北京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测度与评
浅析“四色文化”背景下江西省旅游商品开发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浅谈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教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
浅谈互联网视域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路径
热门旅游管理论文
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深度发掘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于旅行社业削价竞争的思考
我国导游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
对旅游市场营销的探讨
旅游资源的市场策略探析
试论江西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论云南旅游资源优势及其开发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