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黄梅戏艺术数字化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论文

黄梅戏艺术数字化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6-26

黄梅戏艺术数字化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昆曲以全票绝对优势荣登全世界19个入选项目榜首。昆曲的“入遗”,让民众看到了中国戏曲弥足珍贵的文化价值,给越来越边缘化的戏曲艺术带来了勃盛的生机。此后,随着京剧及众多地方戏曲剧种入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戏曲艺术的保护与抢救、传承与创新问题日益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与国家层面的重视。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特别指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当前,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数字化时代,这为传统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了非常好的技术条件与现实可能。本文即以黄梅戏艺术的数字化传承为例,以期探讨中国戏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路径与策略问题。

  一、黄梅戏艺术数字化的发展现状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黄梅戏之所以能够在解放后获得快速的发展与繁荣,除了其自身特有的动人魅力外,更离不开现代科技的联姻与支持。上个世纪60年代《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黄梅戏电影的摄制,80年代拍摄的《郑小娇》、《严凤英》等电视连续剧的推出,使得黄梅戏的艺术传播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高潮。发展至今,黄梅戏已经累积了大量的音频与音像资料,门类齐全,内容丰富,我们有必要对之进行总结归类,进行现代技术处理与抢救性保护。另外,我们还可以对现有的黄梅戏艺术与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资源搜集与整理分类,通过戏曲采风、田野调查、专家访谈等方式,对濒临失传或近乎绝迹的黄梅戏艺术与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深入地分类收集与系统整理,将搜集得来的与黄梅戏相关的文本、音频、音像、图片等资料进行数字化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处理,打造黄梅戏艺术与文化资源数据库与信息共享互动平台。在这方面,安徽黄梅戏网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008年5月4号正式上线的安徽黄梅戏网,致力于打造一个专业的黄梅戏影音、图文信息互动平台,据网站介绍,截止目前,该网站已经“收录了400多个唱段,3000多个视频,35张专辑,55位名家,2000多条资讯,40多个伴奏,单曲试听下载超过40万人次,戏迷累积积分超过100万。网站访问量达到近1000万人次,同时段在线IP超200,PR值5,hao123收录,各大搜索引擎排名前三。”安徽黄梅戏网还开设有微信、微博平台与QQ群,网友还可以在这里发表评论或参与讨论,在黄梅戏艺术与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传播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通过现代科技与数字化技术的手段,将黄梅戏艺术与文化资源整合起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传播与互动,相关的网站还有:黄梅戏在线,安庆网络广播电视开设的黄梅戏第一视频网站,新华网黄梅艺苑、中安在线黄梅频道、安庆新闻网黄梅戏频道等,各地黄梅戏剧院如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湖北省黄梅戏剧院、湖北黄梅县黄梅戏剧院均设有自己的黄梅戏官方网站,介绍各自剧团或剧院的历史动态与演出讯息,提供在线剧院或音视频下载,并组建有自己的网上艺术档案馆,向社会大众宣传介绍黄梅戏相关知识。另外,网络上还活跃着许多区域性或全国性的黄梅戏戏迷票友QQ群。可以说,现代科技特别是网络传媒的兴起,大大拓展了黄梅戏艺术与文化的传递速度与传播空间。

  开发黄梅戏数字产品,引领中国戏曲数字音乐平台,让社会大众通过手机移动互联等数字终端就能便利地接受与欣赏黄梅戏艺术。黄梅戏艺术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唱腔的优美动听,由此,它也被称为“中国的乡村音乐”。对黄梅戏音乐的数字化开发与利用,从黄梅戏艺术的特性来说,是完全可行的,与其它剧种相比,黄梅戏是占优势的。如2012年由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联合中国移动、安徽出版集团等单位联合开发的“再芬黄梅彩铃”,其中不仅有《闹花灯》、《满工对唱》等经典唱段,也有融汇现代元素的经典黄梅戏歌,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广大用户的好评。

  二、黄梅戏艺术数字化的拓展空间

  首先,与其它剧种相比较,黄梅戏的唱片化、磁带化、广播化、影视化等各种形式的音视频化的起步早,种类多,“据统计,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周播放戏曲节目六十三次,其中黄梅戏不少于三次,平均一个月就要播放一次《天仙配》的选段、选场或全剧。另据统计称中央台和福建前线对台广播的戏曲节目中,黄梅戏占四分之一。”[1]另外,1983年4月26日上海《新民晚报》根据唱片发行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列出了当时戏曲唱片的发行业绩,其中黄梅戏唱片的发行量排列第二,可见黄梅戏受社会欢迎的程度及唱片开发的深度与广度。在国家图书馆上搜索与黄梅戏相关的多媒体文件,涉及计算机文件、视频、图像、音频的资料有80种,当然,实际上的数量应该不止这些,因为好多珍贵的黄梅戏音像资料散落在各大图书馆、博物馆或剧团、剧院组建的艺术档案馆里。当前,这些音视频资料有些已是绝版,弥足珍贵,我们有必要对之进行数字化保护与抢救,以留住这历史的好声音,如果不能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将是黄梅戏也是中国戏曲资源的巨大损失。

  其次,黄梅戏老唱片的数字化保护问题也应该提上日程,亟待开展。作为音频资料的最早遗留,我国第一张唱片即是1904年录制的京剧名宿孙菊仙先生的唱腔。中国唱片总公司在2011年启动了“中华老唱片数字资料库”工程,该工程已被列为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重点项目之一,预计在2015年建成,通过老唱片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既实现了老唱片的保护与收藏,也为老唱片在当下新媒体时代找到了一条新的生存方式。对于黄梅戏来说,我们可以将一些官方收藏或散落民间的珍贵的与黄梅戏相关的老唱片、老磁带进行集中系统地收集整理,进行数字化处理,因为我们现在如果不加以转换处理或保护,这些珍贵的音频文献可能因为老化、遗失或许再过几年也就没有了,即使留存,则因读取设备的停产或淘汰,查看已经极为不便,只能躺在图书馆或博物馆、档案馆中,变成一堆没有用处的垃圾。如果我们对之进行保护与开发,既可让这些历史的“好声音”重新获得旺盛的生命力,也可以为开发利用找到新的商机与盈利点。另外,黄梅戏还可以借鉴《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的模式,对这些音频资料中的黄梅戏名家唱段配上身段,优化受众的视听体验。

  再次,我们可以对黄梅戏传统经典剧目进行数字化处理,可以将传统的手抄本、油印本等纸质剧本与曲谱录入计算机,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之处理成文字、图像、伴奏、音乐、唱腔于一体的数字化资源系统,然后再以电子出版物的形式通过网络等新媒体渠道进行校园传播或社会共享,方便广大黄梅戏爱好者接触或自学黄梅戏艺术。在这方面,黄梅戏可以借鉴越剧的作法。国家“九五”重点音像出版规划项目《中国越剧大考》,整套光盘由1张CD-ROM和60张CD组成,另有唱词一册。内容分《历史篇》、《名人篇》、《名剧篇》、《名曲篇》几大版块,共计170余万字,配有3000余幅图片、收录有700余首经典唱段,一经问世,就被称为“中国越剧的百科全书”,为越剧的资源保护、学术研究与艺术传播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资源平台。另外,我们还可以将与黄梅戏相关的文献、文物搜集起来,构建一个黄梅戏文献与文物数据库或博物馆,利用数字网络的传播优势,大力弘扬黄梅戏艺术与文化。

  三、黄梅戏艺术数字化的前景展望

  作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之一的中国戏曲,本就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的艺术门类,现代科技特别是数字化技术的兴盛,可以为中国戏曲提供一个新的综合平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中国传统戏曲进行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可以为中国戏曲的综合性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与实现平台,这既符合中国戏曲艺术的本体特征,也是艺术科技化的发展必然。早在19世纪中期法国文学家福楼拜就曾预言,“艺术愈来愈科学化,而科学愈来愈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将在山顶重逢。”当前,数字化技术已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蔓延开来,已经深入到了艺术的各个领域与门类。解放后,黄梅戏借助广播、影视等现代科技的力量给自己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得原本只是乡村小戏的黄梅戏一跃而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在这个艺术数字化时代,黄梅戏如果利用好当前数字化时代所带来的新的机遇与契机,一定会拥有更多的艺术生机与生存活力。

黄梅戏艺术数字化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论文搜索
关键字:艺术 数字化 数字 发展 前景 展望
最新艺术理论论文
行为艺术中的审美意蕴探讨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代彩绘陶马俑造型艺术探
网络时代下芜湖铁画艺术的困境与发展
浅谈艺术设计——艺术与设计的融合
艺术三度空间的多样性
浅析二十世纪中国竹笛艺术发展的主要特征
从《艺术作品的本源》看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
宫崎骏影视动画作品的艺术特色分析
中国传统饮食艺术
百年来西欧声乐艺术的中国化发展进程及思考
热门艺术理论论文
设计艺术发展态势解析
对艺术与设计的再思考
浅谈宗教艺术
艺术的意义
全球化影响下的现代艺术设计
感人,关切,艺术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与教学
探讨艺术的意义的详细内容
后现代广告:人本观广告的新形态
感性诉求广告创意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