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日本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模式及特征论文

日本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模式及特征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6-26

日本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模式及特征

  一、日本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历史发展

  有学者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日本产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史”。二战之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社会经济几乎处于崩溃的状态,为促进本国经济增长,日本积极吸收其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在经济发展中的措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复苏以及面对国内外紧张的局势,日本政府在80年代确立了“科研立国”的基本发展战略,社会各界逐步从学习和吸收国外经验转而进行自主知识产权方面的研发工作,并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总的来看,日本产学研合作以20世纪70年代为界限,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的战后复苏阶段和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调整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随着日本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受到重创,国民经济面临全面复苏的形式,国内企业急需大量技术人才和熟练技术人员;因此,日本企业联合会提出通过产学合作的发展来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同时政府以教育培训为重点的产学合作促进政策正好适应了企业的人才需求。这一时期日本产学研合作有两个特点:半官方的行业组织推动和以产学合作为主,重点培育产业人才,通过政府与企业的联合推动产学研的发展。1958年,日本政府通过设立委托研究制度,“鼓励企业以合同形式委托大学或国立研究机构进行研究开发”,同时积极在高等学校建立“接受委托研究员制度”等,为企业培养高级研究人才提供发展平台。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带来的急速竞争促使了日本产学研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全球化的市场竞争需要企业界通过技术创新以应对挑战,这样持续不断的支持日本国内产学研合作成为日本政府的战略重点。因此,日本这一时期的产学研合作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政府推动为主导、以企业发展为主体。

  从大学的角度来看,许多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对这种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因为从科研经费分配、人员使用以及流动、知识产权归属以及繁琐的程序制度等方面去考量,很多情况下高校都处于劣势的地位。并且,很多大学老师认为,大学本身应该是教学与研究的地方,而对社会服务或者与企业联合不屑一顾。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一方面那些大企业对国内高校科研水平以及培养人才等方面的不满,另一方面由于日本战后“吸收型”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了国内大企业对国外高校研发水平的认同而对本国的高校不够信任,由此表现了对这种合作模式的抵触情绪。而今天我们看到,日本无论在自主创新亦或是产学研合作发挥的能量,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其中的最为重要的推动力量就是日本政府。从早前的研究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最开始对这种联合模式的称谓是“官产学”,所谓“官”指的是日本政府,“产”指的是日本企业,“学”指的是大学。虽然日后产和学的地位逐渐上升,但是日本政府在这种合作战略的过程中从人事管理、经费管理以及各种程序制度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得日本“产学研”合作能够有今天的成就。

  二、日本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模式

  当前日本高校产学研有七种合作模式,分别是:“共同研究”、“委托研究”、“委托研究员制度”、“企业捐赠制度”、“设立共同研究中心”、“建立科学园区”、“日本学术振兴会”。形成了政府主导下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共同研究。这是从1983年其建立的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大学接受企业排出的研究人员和经费,由大学教师和企业的研究人员确定共同课题进行研究。研究一般在大学进行,设备双方提供,成果共有。委托研究。这是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接受民间企业、地方团体、政府机构等委托而进行科研。研究所需的经费由委托人全部承担,其中三成给学校做管理费用,七成给研究员实用,这种委托研究发展的很快。委托研究员制度。大学从企业接受研究人员或者技术人员,由本校教师对其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研究水平,为企业开发研究做准备。企业捐赠制度。日本政府提倡和鼓励民间企业、团体、个人向大学捐款,以改善大学的条件,科研水平。1987年文部省发布法令:捐赠者将捐款交给国家,国家将同等数额的现金交付给接受捐赠的大学。建立“共同研究中心”。研究中心除了对企业开放,还对民间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并且转让研究成果。目前,全国43个都道府县,已有52所国立大学设立共同研究中心。建立科学园区。8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腾飞,日本政府决定建立以大学为中心的科学园区。筑波大学作为筑波科技城的核心,是日本21世纪产学研合作大学的典范而闻名于世。日本学术振兴会。学术振兴会设有“产学合作研究委员会”,会员都是产业界以及学术界的一流研究人员,共同探讨重要课题。20世纪60年代,随着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扩招,改变日本传统“象牙塔”式的学校成为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而这种改革呼声同日本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契合而同时为政府所接受和积极推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日本于1973年9月出台了《筑波大学法案》,10月份筑波大学在原东京教育大学的基础上成立。筑波大学代表着大学发展的新潮流,反映了21世纪的时代要求,它秉持“开放化、灵活化、综合化、国际化”的办学原则,而成为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也成为当代全球技术革命中的新型大学当中的一员先锋,开启了日本产学研合作一体化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而以筑波大学为中心的筑波科技园也成为享誉世界的“日本硅谷”。筑波大学最引人注目的改革是废除讲座制,建立起新的学群、学系制。筑波大学在建立之初并没有采用日本传统大学的学部、学科制等体制机制,而是建立学群、学系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为产学研合作的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组织形式。目前筑波大学的产学研合作制度主要有以下三种:共同研究制度,委托研究制度和捐赠讲座、研究室制度,通过这些合作制度形成了较为良性的产学研机制。   三、日本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主要特征

  通过前面的论述以及本研究通过相关文献的整理,总结出日本高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具有如下基本特征:官方主导,行政协调。如前文提到的,日本高校产学研合作是在政府的大力推行下发展起来的,由官方主导,强调政府在合作框架下的行为,日本高校“产学研”合作行为得到了日本政府在政策规范、制度运行、法律保障以及科研人员的流动与培养等方面的强力支持。通过企业委托研究、共同研究、捐赠制度、接纳受托研究院以及科技园或科技城的模式进行。虽然今年来,日本大力倡导企业为主体,以企业技术创新为产学研合作的基本点,但是政府的主导以及“产学官”体制的形成,明确了政府在整个合作当中的重要意义。制度规范,机构严密。日本政府不但是产学研实践的组织者和推进者,还是实际上的指挥者和参与者,它将产学研合作实践作为实现其经济结构改革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之一,因此制定和实施了严格的制度和规范,并以周密的产业规划指挥产学研实践的内容、方式、重点产业以及相应的促进机制,并运用多项政策鼓励和引导国立大学与产业界进行实践。课题支持,经费保障。日本政府在产学研合作发展的过程中,大幅度增加对高校产业实践课程的拨款,用充足的资金支持高校的科研与开放,制定相关法案,推进高校向企业转让技术,并建立新的评价指标来衡量科研人员的业绩,激励高校科研人员将参与科技成果进行社会转化。同时,通过各种项目和捐赠制度,保障高校科学研究的经费充足。这样,通过经费报账、评价指标的调整方面工作,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升了高等教育对社会服务职能履行的程度。虽然现代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在日本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其产业的技术创新却在世界上拥有了非常高的影响力。日本产学研合作的各项制度和经费保障等等优势特征,也为产学研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保驾护航。

日本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模式及特征

论文搜索
关键字:产学研 合作 发展 高校 模式 特征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