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证券金融论文 >> 银行管理论文 >> 我国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关系的辩证分析论文

我国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关系的辩证分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8-26

我国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关系的辩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4(9)-0038-05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被大众熟知。近年来,中国“影子银行”发展迅猛,在金融系统中的重要性也不断上升。本文通过梳理近年来国内外对影子银行的研究,辩证地看待我国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关系,对于反思金融危机、防范系统性风险、探讨金融创新以及加强中国影子银行金融监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影子银行的内涵

  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词最早由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McCully(2007)提出,他将影子银行定义为具有类似商业银行贷款功能,平行于商业银行,但是不纳入银行监管体系的机构。随后影子银行这个词在近几年不断在各种媒体报道和学术期刊中频繁出现,但是对于影子银行的界定,仍然没有一个准确和统一的意见。纽约联储(2010)将影子银行定义为从事期限和流动性转换,但不能得到中央银行流动性担保或公共部门信贷担保的金融中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0)认为影子银行是对传统银行发起的信贷进行中介(或持有贷款的证券化资产),依赖资本市场融资,通常不具备向央行融资的资格,监管较为松散,应包括非正式金融部门(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民间借贷)、私募股权(PE)和财富管理产品。金融稳定委员会(FSB,2011)认为可以对影子银行进行宽泛地理解为非正式银行系统实体和活动的信贷中介。

  从上述定义看,影子银行不一定是有形的机构,也未必能将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完全排除。从监管套利的视角看,由于对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机构、大小银行机构、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的监管要求、严厉程度的区别,影子银行监管套利的驱动因素始终存在。因此,不仅银监会2011年年报中列举的信托等6类机构的部分业务属于影子银行,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和委托贷款也应属于影子银行。实际上,银监会在2012、2013年对商业银行业务的检查范围中,包括了理财产品、委托贷款、票据贴现、银证、银基、银保合作等业务,表明监管层面已注意到了其潜在影子银行的属性。各机构与学者对影子银行的定义如表1所示。

  目前,中国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和学者对中国影子银行的定义存在争议,纳入计算范围的业务也存在差异。本文倾向于金融机构与学者的观点,认为影子银行应重点关注其融资功能,包括在传统银行业务之外涉及信用中介的机构和金融工具。参与方主要涉及三类:一类是商业银行;第二类是具有信用创造能力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证券机构、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财务公司、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第三类是民间融资,包括典当行、商会、民间借贷、地下钱庄、网络信贷等。产品以银行和信托、证券等机构开展的业务合作为主体,其他还包括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网络金融等信贷融资方式。我国的影子银行运作方式与产品结构如表2所示。

  二、文献梳理

  (一)有关影子银行产生的研究

  影子银行是应金融系统发展的需求而产生的,在新的金融体系下,传统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加剧、金融监管力度不够,使得非银行金融机构应运而生并得到发展。Gorton、Metrick(2010)认为商业银行为缓解盈利能力下降的压力,寻求新的赢利点的动机是影子银行产生的主要推动力。Nersisyan、Wray(2010)通过对影子银行的研究发现,金融业的发展促使地方性的金融机构逐渐向国际化发展,这就使传统的商业银行和简单的储蓄机构在金融系统中所占份额减少,而能够顺应国际化发展的非银行机构却得到发展,持有资产逐步增加。钟伟、谢婷(2011)认为监管缺失也是影子银行得以产生的因素之一。影子银行不受传统的资本充足率和存款准备金的管制,资本的杠杆率较高,在缺乏严格监管的条件下得到快速地发展。

  (二)有关影子银行特性及存在问题的研究

  在影子银行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不断地显露出来,学者们开始对影子银行的特性及影子银行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在国外研究中,Shin(2008)对影子银行的资产结构进行分析,认为影子银行具有的高杠杆率在使资产流动性增强的同时也使其承担的风险增加。当优质资金来源减少时,为平衡扩张的资产负债表,影子银行会采用吸收次级资金的方法保持负债表的平衡,这使影子银行的风险大大增加。Crotty、Epstein(2008)认为影子银行的债务多为短期而债权则是长期,资产组成由原来的流动性较强的资产转变成流动性较差的资产,使得银行的信用期限结构发生改变,出现期限错配。

  在国内研究中,巴曙松(2009)认为影子银行能够积累金融风险,对金融系统的发展具有负面的影响,因此提出了影子银行纳入监管的必要性。张坤(2010)从影子银行的积极作用的一面对影子银行系统进行研究,认为影子银行系统的发展加剧了信贷市场的竞争,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影子银行影响范围的扩张促使商业银行改进经营模式,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李波、伍戈(2011)也从影子银行信用创造功能的角度研究影子银行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认为影子银行通过影响金融体系稳健性间接对货币政策效果产生系统性影响。

  (三)有关对影子银行监管问题的研究

  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2010年11月11日在韩国首尔举行的G20峰会会议文件中就明确将“加强影子银行的监管和规制”作为会议的重要议题。Kenc、Dibooglu(2010)指出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在于全球过松的金融监管和不到位的风险管理方法,而影子银行无疑在这次危机中扮演重要的角色。Calmes、Theoret(2011)通过对影子银行表外资产的分析得出,传统的监管方法并不能适应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应该寻求新的方法对影子银行的表外资产的风险加以控制。   在国内关于影子银行监管的研究中,杜亚斌、顾海宁(2010)认为影子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是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我国金融业应该以此为鉴循序渐进地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注重防范金融风险,金融监管机构应对金融机构及金融活动实行全面监管。李扬(2011)认为探讨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机制及其多样化形式,不仅可以为我国的金融创新找到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同时,也将为我国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提供有益的借鉴。黄益平等(2012)认为信托融资和委托贷款融资潜在风险较大,中国的影子银行虽具有一定的风险,但尚不足导致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可从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人手对风险进行调控。林晶、张昆(2013)通过对影子银行的研究认为我国尚未形成完备的影子银行体系,应借鉴国外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经验,对我国现有的影子银行体系做有益的补充完善。

  (四)研究述评

  从当前对影子银行研究文献的国内外概览来看,一方面,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研究信贷资产证券化及其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为主的影子银行系统对金融发展及金融稳定的影响,虽然对我国影子银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我国影子银行处于发展初期,对我国的适用性较小。另一方面,国内学者在对影子银行进行研究时,多从其风险性及监管缺失等角度分析,缺乏对我国影子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的研究,对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二者的关系没有充分的认识。本文在充分分析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基础上,引入二者的演化博弈模型,辩证的看待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二者在金融市场中的关系,为我国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提供更为全面的研究角度。

  三、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的演化博弈分析

  由于我国的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在经济金融体系中的许多功能具有相似之处,在为市场提供金融服务时存在趋同现象,且博弈过程中双方的博弈位置无差异,即为“两人对称博弈”(也称为“鹰鸽博弈模型”),因此本文做出如下假设与分析。

  (一)假设前提

  1、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均为风险中性者,双方都追求自身收益的最大化。

  (1)双方在博弈过程中根据自身收益选择采取“鹰策略”或“鸽策略”。其中,“鹰策略”表示双方是相互竞争的,均无建立合作关系的一向;“鸽策略”表示双方更为倾向于在金融体系中开展合作。

  (2)双方策略选择一致时,如果采用“鹰策略”,各自获得正常收益UH,采用“鸽策略”时,各自获得正常收益UD;双方策略选择不一致时,选择“鹰策略”一方收益为WH,选择“鸽策略”一方收益为WD。

  (3)在现实中,由于双方的效用与收益函数存在差异,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这两类群体在不同情况下取得的收益通常会存在差异,但由于本文侧重分析博弈主体整体演化稳定策略,故对博弈双方的收益结果进行了简化处理。

  (二)博弈模型构建

  在“鹰鸽博弈”中,参与主体可以采取两种策略,即“鹰策略”和“鸽策略”。在有限理性条件下,博弈双方无法在每次博弈中都找到最优的均衡点,此时双方的最优策略便是在后续不断的博弈过程中模仿、改进过去对方或自身选择的有利策略。最终,博弈各方会趋于某个稳定策略,也即是演化稳定策略。具体到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合作博弈,结合上述做出的假设,可构建如下合作竞争博弈的收益矩阵,如表3所示。

  由表3的收益博弈矩阵可知,不同策略组合下双方的收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双方均采取“鹰策略”时,即双方相互竞争,可分别获得UH的收益;双方均采取“鸽策略”时,即双方选择相互合作,可分别获得UD的收益。当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未就合作达成共识,分别采取“鸽策略”时,相应的收益组合分别为W■,W■和W■,W■。

  由于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双方是对称博弈,因此设定在双方博弈群体中,选择“鸽策略”进行合作的组织机构的概率为x(0≤x≤1),选择“鹰策略”的概率为1-x。

  当一方选定采用“鸽策略”,即愿意进行合作时,另一方的期望收益为:

  U■=xU■+(1-x)W■ (1)

  当一方选定采用“鹰策略”,即倾向相互竞争时,另一方的期望收益为:

  U■=xW■+(1-x)U■ (2)

  双方的平均收益为:

  U■=xU■+(1-x)U■ (3)

  根据(1)、(2)、(3)式得到复制动态方程:

  ■=x(U■-U)=x(1-x)(U■-U■)

  =x(1-x)x(U■+U■-W■-W■)+W■-U■ (4)

  令:dx/dt=F(x),F(x)为x的单元函数,则:

  F(x)=x(1-x)x(U■+U■-W■-W■)+W■-U■ (5)

  该对称博弈的复制动态最多有3个稳定状态,分别为x*=0,x*=1,x*=(U■-W■)/(U■+U■-W■-W■)。由于一个稳定状态必须在微小扰动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才可被称为演化稳定策略,根据上述对演化稳定策略的描述可知,作为演化稳定策略的稳定点x*,除了其本身必须是稳定状态外,当F'(x*)<0时,此时x*为演化稳定策略。

  对F(x)求一阶导,并将x*=0,x*=1,x*=(U■-W■)/(U■+U■-W■-W■)分别代入进行验证,可得F'(0)>0,F'(1)>0,F'(x*)<0,只有x*=(U■-W■)/(U■+U■-W■-W■)才是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博弈中的演化稳定策略。

  (三)动态博弈均衡分析

  从上述分析结果可知,在x*=0,x*=1,x*=(U■-W■)/(U■+U■-W■-W■)这三种情况下可使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之间的的博弈达到稳定状态,即完全不合作、完全合作与双方有限度地开展合作。

  在博弈过程中,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是否具有合作意愿与他们获得的收益及成本密切相关,但双方选择完全合作或完全不合作均不是演化稳定策略。这是因为在完全合作的情况下,对商业银行而言,意味着其首先要放弃垄断地位,并需要让渡中小企业或一些潜在客户给影子银行。尽管双方的合作可以在利率定价、避免恶性竞争等方面降低成本,但考虑到利率管制以及商业银行垄断优势所带来的超额利润,由完全合作所带来的收益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微乎其微;另一方面,对影子银行而言,完全合作需要其放弃对商业银行客户与市场的竞争,仅在其已保有的市场份额中获取利润,这显然不符合影子银行追求高回报的特征。   在双方完全不合作的情况下,双方处于完全竞争中,即双方均选择“鹰策略”,双方相互压制与抢占市场,甚至可能导致恶性竞争的出现,最终会导致双方经营成本上升,实际收益下降。对影子银行而言,由于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存在诸多劣势,在竞争中往往会处于不利地位。此外,考虑到我国经济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的拓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选择完全竞争策略与双方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不符。

  在有限度合作竞争策略下,如果存在一种适合的合作方式,双方得以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必然会促进社会整体效用的增加。对商业银行而言,只需要放弃一小部分的超额利润便可获得由合作带来的更多的利润,如商业银行可通过与影子银行的合作,有效转移风险和实现业务的延伸。对影子银行而言,只需要放弃一小部分的竞争也可换来更大的收益,如影子银行可与商业银行合作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化融资需求。双方有限度的合作是未来最优的选择,有利于双方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四、辩证看待二者关系的思考

  从上述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的演化博弈分析中可知,影子银行在发展演进过程中与商业银行开展全面竞争或全面合作的策略均非其最优选择,双方有限度地开展合作可以使影子银行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广大非国有经济的金融制度需求;而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非均衡状态,也有助于培育一个体制外的金融市场,这才是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目前,中国金融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从金融结构的发展趋势来看,应全面理解“影子银行”的正面与负面效用,辩证地看待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关系,允许并鼓励两者有限度地进行合作。从当前政府推动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与温州金融改革中可以看出,政府在影子银行的发展进程中一方面对相关微观主体采取适时管制的措施,另一方面也在对金融体制的顶层设计进行适度调整。待影子银行的金融产权形式数量和交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经过反复的博弈与验证后,就能在二重金融制度结构中增加金融制度的中间结构。

我国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关系的辩证分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银行 关系 辩证 商业
最新银行管理论文
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研讨
浅谈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试论城市商业银行绩效考核管理存在的问题及
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研究
浅析商业银行公司信贷业务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公司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探讨
银行绩效管理体系的优化分析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研究
试论远程开立单位银行账户业务管理思路研究
城市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
热门银行管理论文
我国网络银行业务发展对策研究
关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分析与思考
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与防范
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思考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探析
银行改革――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
银行风险及金融监管
来州市工商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和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