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制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效果因素探析论文

制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效果因素探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8-30

制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效果因素探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163―02

  《纲要》课作为高校2005课改方案中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重要意义。因此提高《纲要》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刻不容缓。这几年《纲要》课的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成绩,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而《纲要》课实效作为教学行为的最终结果,它的形成受到教学的主体(《纲要》课教师)、教学的客体(学生)、教学的内容(教材)及教学方法的制约。本文主要从《纲要》课教师、学生和教法三个方面进行探究,认为“纲要“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高关键取决于《纲要》课教师素质提高、适应学生特点和教法的创新。

  1《纲要》课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关键

  《纲要》课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总导演,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他掌握着教材内容的改编、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过程的组织,无论“纲要“课教学如何改革,《纲要》课教师始终是影响教育教学实效的关键性因素,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和主体。因此,提高《纲要》课教师的素质是实现《纲要》课良好实效性的关键。

  1.1《纲要》课教师素质不高的主要表现

  毋庸讳言,现实中一部分高校《纲要》课教师在职业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方面的表现却差强人意。《纲要》课教师素质不高的主要表现有:(1)思想政治信仰不坚定,思想政治理论素养不足。部分《纲要》课老师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自身政治理论水平的局限性,没有建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在授课中缺乏政治热情和信心,这必然会对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塑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产生局限性。(2)专业理论素养不足,教学业务能力有待提高。很多高校《纲要》课教师队伍编制不足,兼职教师比重过大,专业学术背景参差不齐,学历普遍有待提高,师资专业培训和业务培训不足等等,造成高校《纲要》课教师专业理论素养不足、教学业务能力不高。(3)缺少职业自信心、荣誉感,教学动力和积极性不足。在社会上大多数人都追逐物质利益的社会现实下,很多《纲要》课老师,尤其是青年《纲要》课老师面对窘迫的生存环境,对自己的职业缺乏足够的信心和荣誉感。而且受学生厌学情绪和拒学逃学行为的消极影响,也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的积极性,感受不到职业成就感,产生了职业倦怠。

  1.2新时期《纲要》课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21世纪的新形势使《纲要》课教师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要想使《纲要》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纲要》课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1)坚定的政治信仰,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高校《纲要》课教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者和践行者,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讲者,是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培育者。因此《纲要》课老师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只有自己真正地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才能在课堂上使学生受到感染,让更多的学生坚定信心,成为真正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作为从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讲授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门课,《纲要》课教师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国史和国情的教育,《纲要》课的教学要使大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国史和国情,与近代以来的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要心忧天下、情系国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自觉的担当起历史的使命。《纲要》课教师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爱才能感染我们90后的大学生,培养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必须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振兴中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2)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精深广博的业务能力。新时期要求《纲要》课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丰富的人文学科背景、精深的教学业务能力。《纲要》课教师的语言表达必须准确、流畅、生动。《纲要》课教师必须懂得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须尽快熟练使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3)加强科研是提高《纲要》课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纲要》课老师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在本专业学术研究的深度上和前沿上有所了解和建树,才能把最新的学科知识和观点传授给学生,才对自己所讲授的内容有发言权和理论自信,才能增强自己的教学魅力。一位优秀的《纲要》课老师必定也是一位善于科研的老师。因此,《纲要》课教师必须善于科研,并把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2《纲要》课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适应大学生的特点是基础

  2.1新时期大学生成长背景对《纲要》课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提出严峻性挑战

  当前高校大学生多是90后,他们生活在我国政治经济飞速发展时期,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各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凸显,使得大学生一方面享受着丰富的社会物质条件,极大地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另一方面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受社会上多元化思潮的影响和人们疯狂追逐物质利益的社会现实环境的刺激,使得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了怀疑和抵触情绪,很多大学生都陷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泥坑。尤其是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大数据时代,“网络社会”纷繁复杂的腐朽思想和反动言论的蛊惑,也在悄无声息地侵蚀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尤其是大学生对社会的黑暗面,对激化的社会矛盾,如官员的腐败,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等社会现象缺乏理性的认识,这往往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鼓动,甚至严重的会参加一些反社会反党的活动和组织。这些都对《纲要》课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提出严峻性挑战。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意识强,为了增加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筹码,很多大学生忙着准备英语计算机的过级考试,研究生考试和出国考试,这使得他们在学完专业课之后,有很大的学习压力,客观上弱化了大学生对《纲要》课的学习,产生了厌学情绪。很多学生觉得自己小学、中学都学习过中国近现代史,到了大学,又要学中国近现代史,难免会对《纲要》课产生极大的反感和抵触情绪,认为这门课就是说教,甚至是浪费时间。因此,很多大学生在《纲要》课上常常旷课,即使上课也在低头写其他课程作业、打游戏、发短信,看其他书籍,造成了上课成了老师的独角戏,学生很少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严重影响了《纲要》课的教学效果的提高。   2.2针对当代大学生的主要个性特点,《纲要》课教学要提高适应性

  当代大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与父辈们有所差别的个性特点。当代大学生身处在一个多变开放的改革探索时期,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理想主义的精神教育与现实主义的物质追求,社会道德水平的整体滑坡与急功近利的利益追逐,充满矛盾与对立的社会生活等造成了他们复杂的价值观。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影响着大学生的家庭条件、个人经历、生活环境、教育背景,使他们形成了千差万别的独特个性,也导致了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差异。当代大学生是个性张扬的一代,他们为人瞩目的正是独特的个性。

  学生是《纲要》课教学的对象,《纲要》课教学良好效果不仅要求老师积极“教”,而且要求学生积极地“学”,只有相互应答形成“共鸣”,效果方能显现。学生的新形势下的特点给提高《纲要》课的实效性增加了难度,也给高校《纲要》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大学生独特的个性特点,使他们往往对一切事物都具有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使他们的思想很难经过正面地宣传或说教,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为他们反对教师单方面的灌输,表面上他们接受了教师的思想,实际上他们心里并不认可。因此,《纲要》课教师要想使《纲要》课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并把《纲要》课的教学深入到学生心中,就要注意与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相结合,这就要求《纲要》课老师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纲要》课老师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新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主题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独立意识和主体性明显增强,喜欢大胆参与和积极实践,这就要求《纲要》课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展示自己的独特风采,可以多提问题,让学生进行主题演讲或辩论,甚至可以演历史话剧或组织学生唱革命歌曲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使《纲要》课能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能多方面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纲要》课老师要使自己和学生处在一个平等的教学互动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以人本主义精神感染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纲要》课教学效果好不好,《纲要》课老师要多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和技巧,要以学生作为教学评价的主体,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大学生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作为教学效果是否良好的重要尺度。

  3《纲要》课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创新教学方法是根本

  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创新教学方法。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在课堂上很被动,也很难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创新教学方法是提高“纲要课”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

  每个《纲要》课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创新,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单一式为多样式,这样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新的素质发展教育的要求。教学方法的创新表现为:(1)按教学主题进行专题教学。大学生中学阶段已经学习过中国近现代历史,到了大学需要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框架、脉络基本掌握的情况下,要对一些重点问题有一个深入地思考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主题进行专题教学,才能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精度上做到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运用正确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多开展课堂讨论。《纲要》课老师要针对学生感兴趣或产生思想疑惑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这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3)积极尝试实践教学。当代大学生喜欢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兴趣,结交朋友;有社会责任感,关注时事,热衷于研讨社会问题。针对当代大学生的上述特点,《纲要》课的教学不能也不应该简单地“坐而论道”,应该设计多种实践环节,有的放矢,以应对《纲要》课面临的各种挑战。

  总之,在当前新的形势下,要想使《纲要》课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并终身受益的课程,《纲要》课教师要根据新时期学生的特点,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尝试,使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积极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改革创新的态度和坚定地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制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效果因素探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中国 近现代 纲要 教学 效果 探析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MOOC引领下中学历史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
“情感过滤”假设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讨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