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社会主义论文 >> 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观的丰富发展论文

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观的丰富发展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9-08

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观的丰富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0X(2014)0500290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践行对人民的承诺,切实担负起对民族和人民的责任,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各个领域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不断创新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形式,拓展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空间,极大地丰富了群众路线的理论内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观增添了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与党的群众路线丰富发展相融通相匹配的党的群众观点的理论态式愈加丰盈厚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观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

  一、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观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的战略构想。这是继提出并解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四大基本问题后,解答了“树立什么样的理想目标、怎样实现理想目标”这个关乎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又一基本问题。“中国梦”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成果,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结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是体现几代中国人夙愿、体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整体利益的范畴,是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一大成果。“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其主题和核心内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建党一百年时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是一种为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述”[1](P10),其奋斗目标与广大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越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1](P13)的向往息息相关,与广大人民群众对合法权益的追求相对接。

  (二)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整体性概念,整体由个体组成,个体存在于整体中。中国梦是国家、民族的和每一个中国人的,“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1](P51)中国梦之所以有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原因之一在于其顺应了个人追求自由美好的心性,达到了国家、民族、个人三者的统一。在追梦过程中,人们“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1](P48)。这就为实现中国梦聚拢了极为广泛而丰厚的群众基础。“把自己的梦想融入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奋斗之中,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之上。”[1](P17)一切有志于实现“中国梦”伟大事业的人们都可以大有作为。

  (三)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中国梦彰显着鲜明的人民主体、人民本位等特质。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主体,这就要求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党的主张的统一,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已成为亿万中国人民的共识和集体行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就是中国人民的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1](P48)。“我们十三亿人,八千二百多万党员,包括海外同胞,大家能凝聚共识,本身就是力量。”[1](P45)执政党靠什么来团结人民群众、凝聚共识,就是通过全心全意地高效地全方位地为人民服务,靠造福人民。

  (四)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是确保梦想成真的正确道路。“只有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最终才能走得通、走得好”[1](P27)。实现中国梦就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人民自觉、自愿、自信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取得的三大历史性成果,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源自实践,源自真理,更源自人民。中国梦是对现阶段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理想目标的通俗表达,其实践场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场域是重叠的,其所蕴含的人民群众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观是同质的、一体的,同时作用于实现中国梦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方面面。

  (五)实现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使命。实现中国梦符合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符合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利益,梦想成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福祉、共同使命。“中国梦是两岸共同的梦,需要大家一起来圆梦。”[2]两岸人民共圆中国梦,重在着眼于共同的民族情怀、民族夙愿,共同维护和发展共同的血脉、文化、愿景,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意愿、中华文化情感和血浓于水的民族认同。“我们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也愿意首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让广大台湾同胞特别是基层民众都能更多享受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带来的好处”[2]。只要是有利于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事,只要是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事,就尽最大努力办好。   (六)中国梦与世界人民的梦息息相通。“中国梦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中国人民愿意同各国人民在实现各自梦想的过程中相互支持、相互帮助”[3]。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最持久的力量,实现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造福子孙后代,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也是与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各国人民更好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各国利益交融、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的大势下,把中国人民的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紧密联结在一起,得出了世界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意愿的最大公约数,这不仅赢得了各国人民的尊重,更有助于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一道共同促进人类进步与发展。

  二、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观(一)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人民群众利益至上。习近平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要认真想一想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群众对我们的改革是否满意?”[4](P41)凡是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凡是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凡是对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该改的就要坚定不移地改,这才是对人民真正负责。任何改革措施都不能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不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利益的改革就失去意义、不可能持续。既要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又着力引导群众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理性全面表达利益诉求。人民群众利益具有整体性共同性,“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4](P147)。习近平提出了正确对待并解决利益格局调整等一系列重大难题的四条标准:“只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要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只要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只要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就要大胆试、大胆闯,就要坚决破、坚决改。”[4](P142)

  (二)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比作一面镜子,用其审视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使我们的制度安排更好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更加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4](P98)。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要求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着眼于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千方百计解决好牵动千家万户生活的就业难题;要把落实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作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让十三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的能力;针对一部分群众的住房困难,政府必须补好位,为困难群众提供基本住房保障;“树立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4](P107)的观念,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三)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主体。改革开放是人民的要求和党的主张的统一,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主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会攻坚克难、无往不胜。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越繁重,就越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党的领导的统一,越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越要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要“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为深化改革开放夯实群众基础。”[4](P138)尽管“现在党内外对深化改革思想认识上有较大差异,但越是思想认识不统一就越要善于寻求最大公约数”[4](P46),这就需要求同存异,把最大公约数找出来,在改革开放上形成聚焦。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大限度集中群众智慧,把党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团结起来,把国内外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汇合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力量”[4](P3132)。

  (四)国家治理由人民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属性在于人民性,这就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性,进而决定了国家治理的人民性。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治理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原则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决定了国家治理的现实主体必然是人民。实现国家治理的人民性要通过不断完善的制度设计,使人民群众自觉担负起国家治理的权利和义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要在提高党和国家机关的工作能力的同时,提高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工作能力,使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过程中自己教育自己、管理自己、解放自己。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4](P21)

  三、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进程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观(一)群众路线本质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习近平指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5](P7)人民是决定执政党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执政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在于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充分尊重人民表达的意愿、创造的经验、拥有的权利、发挥的作用,珍惜和用好人民给予的权力,自觉让人民监督权力。习近平说:“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5](P3)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不能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执政党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坚持群众路线就是真正让人民来评判党的工作。“如果自诩高明、脱离了人民,或者凌驾于人民之上,就必将被人民所抛弃。任何政党都是如此,这是历史发展的铁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5](P9)   (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最重要的是抓住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核心问题。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把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确定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这是基于强烈的问题意识、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习近平指出:“如果‘四风’问题蔓延开来又得不到有效遏制,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党和人民群众隔开,就会像一把无情的刀割断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那后果就严重了。”[5](P24)党中央以加强作风建设为切入点,要求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根植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不良作风具有遗传性的落后文化基因,鉴于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和反复性,作风建设只有进行时而没有完成时,虽然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期限,“但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5](P14)

  (三)坚持群众路线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指出,“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5](P16)。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检验党一切工作成效“最终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5](P8)。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的过程就是提高为人民服务能力的过程,党员领导干部要弄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始终把人民摆在心中最高位置,从思想上真正明白自己的公仆身份,站稳群众的立场,增进同群众的感情,克服一切脱离群众、违背群众意愿、损害群众利益的私心杂念,深入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接受群众监督,坚决整治消极应付、推诿扯皮、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习近平指出:“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就能够感同身受。把自己摆进去感受,就能更好了解老百姓满不满意、拥不拥护。老百姓强烈反对的,我们就不能做。”[5](P36)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干部心系群众、埋头苦干,群众就会赞许你、拥护你、追随你;干部不务实事、骄奢淫逸,群众就会痛恨你、反对你、疏远你。”[5](P51)

  (四)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坚持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体现。解决党员干部身上的问题,群众有权力。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党员干部身上的问题群众看得最清楚,最有发言权。要开门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下去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群众拥有发言权,必然拥有监督权,“群众监督我们党、我们各级组织、我们各级干部,责无旁贷”[5](P58)。动员群众监督,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这是中国式民主。党中央要求注重发挥群众积极性,确保全过程都发动群众参与、置于群众监督之下,每个党员干部都要主动让群众监督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解决问题,这正是坚持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体现。群众拥有发言权、监督权,还必须拥有评判权。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自觉接受群众评议,让群众客观真实地给活动打分,给党员干部画像,切忌自说自话、自弹自唱、自己给自己叫好,“决不能用自我感觉代替群众评价”[5](P61)。

  (五)民心向背决定党和国家命运,坚决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必须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习近平指出:“人民群众最痛恨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最痛恨各种特权现象,这些现象对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具杀伤力。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我们必须下最大力气解决好消极腐败问题,确保党始终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6]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要强化公开,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公开中监督,保证权力正常行使。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网络监督的作用,与网络世界中的人民群众保持更紧密的直接联系,着力维护人民群众监督权、知情权、表达权,把人民群众网络监督作为人民监督执政党和政府的重要形式。

  四、在推进意识形态工作、依法治国、民主政治建设、国家安全进程中

  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观(一)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习近平认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宣传思想工作“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7]。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任何一党私利。从本质上讲,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党性和人民性都是整体性的政治概念,党性是从全党而言的,人民性也是从全体人民而言的,不能地简单地从某一级党组织、某一部分党员、某一个党员来理解党性,也不能简单地从某一个阶层、某部分群众、某一个具体人来理解人民性。牢固地站在全党立场,牢固地站在全体人民立场,这是真正把握好党性和人民性关系的秘笈。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民为价值主体、以人民根本利益为价值目标、以全体人民为实践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即以人民为价值主体,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利直接对应,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与为全体人民创造全面发展的更好社会条件直接对应,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直接对应。这三个层面既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这一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内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原则是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我们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体人民一起努力,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8]。   (三)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维护人民主体地位。习近平强调:“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做主就有保证。”[9]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和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巩固发展宪法的人民主体性和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需要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照宪法、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要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要依法公正地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绝不能让不公平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损害人民群众的权益,以公正司法提升司法的公信力[10]。要改进司法工作作风,切实解决好普通群众打官司难的问题,加大对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司法工作者要密切联系群众,懂得群众语言,了解群众疾苦,熟知群众诉求,掌握正确的群众工作方法。司法机构要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开的关注和期待。要大力实施全民普法,提高全体人民的宪法意识和法制意识,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相信法律、自觉运用法律,实现全民守法。

  (四)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的旗帜。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指出:“我们国家的名称,我们各级国家机关的名称,都冠以‘人民’的称号,这是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基本定位。”[11]故此,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实行国家权力。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责就是为人民用权、为人民履职、为人民服务,“这一基本定位,什么时候都不能含糊、不能淡化”[11]。习近平特别提出“六个切实防止”,即切实防止出现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的现象;切实防止出现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的现象;切实防止出现党争纷沓、相互倾轧的现象;切实防止出现民族隔阂、民族冲突的现象;切实防止出现人民形式上的有权、实际上无权的现象;切实防止出现相互掣肘、内耗严重的现象[11]。这就要求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五)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外部安全、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国民安全、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等构成了一个总体,具化为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民生安全、粮食安全、生产安全、网络安全、太空安全等,其中的核心安全是人民安全,“人民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观的根本宗旨”[12]。维护总体国家安全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12]。反恐斗争事关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开放稳定全局,是一场维护祖国统一、社会安定、人民幸福的斗争。“要坚持专群结合、依靠群众,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群防群治活动,筑起铜墙铁壁,使暴力恐怖分子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13];“要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国家安全教育,提高全民国家安全意识”[13]。

  五、在促进和谐世界建设进程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观(一)人民友谊是国家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14],国家关系发展,说到底要靠人民心通意合[15]。为增进与世界人民的友谊,中国在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广交朋友、深交朋友,为加深人民友谊精耕细作,以诚感人、以心暖人、以情动人,拉近了中外人民的距离,使彼此更加友善、更加认同、更加支持。人民友好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基础力量,是实现合作共赢的基本前提,“各国人民只有用友好的理念、友好的情谊凝聚起来,才能实现和平与发展的共同心愿”[14]。习近平大力倡导加强人文交流:“如果说政治、经济、安全合作是推动国家关系的刚力,那么人文交流则是民众加强感情、沟通心灵的柔力。”[15]中外人民友好的根基在民众,希望在青年。加强中外人民特别是青年交流旨在不断增进友谊,培养人民友好事业的宏大队伍和接班人,使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和维护和平的纽带。

  (二)和平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夙愿。习近平说:“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必须精心维护。”[14]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要通过自身的发展维护和促进和平,又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真诚地同世界人民一道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坚定不移地沿着和平发展道路走下去。中国人民希冀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享繁荣的和谐世界,“只有世界人民在心灵中坚定了和平理念、扬起了和平风帆,就能形成防止和反对战争的强大力量。”[16](P9)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17]有少数人一再否定甚至美化侵略历史,鉴于此,习近平严正指出:“付出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任何人想要否定、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绝不答应!”[17]中国人民从遭受列强长期侵略和欺凌中学到的不是弱肉强食的强盗逻辑,而是更加坚定了维护和平的决心。习近平申明:“中国人民有比海洋、天空更为宽广的胸怀,但我们的眼睛里也决容不下沙子。”[18]中国人民从来没有把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日本侵华战争的罪责归咎于日本人民,同时也“决不允许否定和歪曲侵略历史,决不允许军国主义卷土重来,决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18],任何力量都不能动摇中国人民坚持和平发展的信念。

  (三)世界的事情归根结底要靠世界人民来办。世界安全归根结底要靠世界人民来维护,世界人民有能力、有智慧通过加强合作来实现世界和平稳定。“公平正义是世界各国人民在国际关系领域追求的崇高目标”[19],实现国际关系的公平正义必须由世界各国共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如何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习近平代表中国政府给出的理路是:“各国的事务应该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19];“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绝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也绝不允许任何人把他们的意志强加于中国人民。”[19](P22)   (四)虚心向世界人民学习。中国人民为自己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却不会自满自傲、目中无人、止步不前,而是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以开放的心态虚心倾听世界的声音。习近平指出:“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不论发展到什么水平都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20]中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诸多发展难题需要去面对和破解,可谓任重而道远。习近平强调,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成果,“继续向世界学习、向各国人民学习,学习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推动中国和世界发展得更好”[21]。

  (五)人民利益至上是中国外交的基本价值取向。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各异,看待问题的立场视角有别,利益分歧摩擦乃至冲突在所难免,但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符合两国人民和各国人民根本利益”[21],“中美两国和则利,斗则俱伤”[21]。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1](P66)中国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紧密联系起来,把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最终聚焦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上。秉持人民利益至上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价值取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观的丰富发展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中国 主义 发展 特色 人民 社会
最新社会主义论文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的内涵及其当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短视频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策略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加强大学生诚信学风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途
浅析“红色影视”对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浅析
社会主义古巴发展道路与“中心—外围”论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
热门社会主义论文
学习十七大精神论文
学习十七大论文
学习党的十七大论文
学习十七大报告体会
学习十七大精神征文范文
高举旗帜、坚定不移地信仰中国共产党(十七大
简论“亚洲四小龙”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浅析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