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明朝和明清之际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状况及启示论文

明朝和明清之际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状况及启示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10-08

明朝和明清之际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状况及启示

  一、引言

  明朝和明清之际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时期。出于政治、通商、传教等的需要,大量外国人努力学习和研究汉语,并留下了珍贵史料,取得了显著成就。他们学习汉语的历史,对于汉语本体研究、比较文化、比较语言学的研究,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这一时期,外国人的汉语学习与研究大致分为两个中心:以琉球、朝鲜为代表的周边东方国家的汉语学习和以耶稣会传教士为主的西方人的汉语学习。

  二、周边东方国家的汉语学习

  (一)琉球

  洪武五年,琉球(现日本冲绳)与明朝建立朝贡关系。①当时,部分汉语书面语语料已在该国有所传播。此后,琉球曾先后至少16次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并在国内兴办教育,推广汉语汉字。入清,琉球的汉语学习规模继续扩大。琉球留学生成了维系中琉友好关系和在琉球继续传播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中坚力量。②

  (二)朝鲜

  朝鲜人一直重视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汉语学习与研究方面成果卓著。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这一时期朝鲜人为学习汉语而编写的两本教材――《老乞大》和《朴通事》。

  《老乞大》和《朴通事》是元末明初以当时的北京话为标准音编写的专供朝鲜人学习汉语的会话手册,是当时最权威的汉语教科书。③1515年左右,朝鲜著名汉语学者崔世珍把《老乞大》《朴通事》两书翻译成朝鲜语,用训民正音给汉字正音,编成《老朴集览》。后来由边暹和朴世华两位学者根据《老朴集览》考校订正,用朝鲜语的口语来作注解,编成《老乞大谚解》和《朴通事谚解》。④《老乞大》《朴通事》的成书、传抄、印行、修订、翻译、注释历经元明清三代,使用时间长,流传范围广,具有很大影响力。

  下面从两本教材的编写特点入手,简要分析其对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

  在语体上,采用会话体,注重培养语言交际技能。两部教材注重功能性,摆脱文言模式,选用口语表达,直接服务于日常交际,《老乞大》有对话107则,《朴通事》有对话106则。⑤

  在内容上:(1)课文内容丰富,话题饶有趣味。每一课内容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内容涉及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贴近生活,实用性强。(2)注重词汇教学。书中涉及的词汇既有书面语,也有方言俗语、谚语、成语。教材前半部分不但注意控制词汇量,而且能保证词语重现率。后半部分词汇量大大增加,如讲到马,则一口气罗列了几十种马,这种扩展性学习,便于学生迅速、集中掌握一类词汇。(3)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语法教学原则。句式由简单到复杂,颇具系统性。(4)文化教学贯穿始终。注重汉语文化背景的介绍和两种文化差异的比较,将文化因素巧妙地渗入语言项目的编排中,使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也了解了中国文化,一举两得。

  在教学方法上:(1)恰当运用翻译法,使用母语为媒介,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事半功倍。(2)采用情景教学,创设生动的模拟情景。《老乞大》以两个高丽人和四个中国人在去往北京的路上相遇相识直到相知为主线,围绕这个主线又设计了吃饭、喝酒、投宿、买卖等众多小场景。《朴通事》虽然没有主要人物,却更自由地设计了踏春、秋游、上学、治病、借钱、讨债等近百个会话的模拟场景,③将语言项目有机地融入创设的情景之中。

  综上所述,《老乞大》和《朴通事》作为汉语第二语言教材,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研究价值。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展分技能教学的讨论,90年代以后才提出“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材编写理论,相比之下,《老乞大》《朴通事》已经出现了功能项目编排的雏形,⑤这对如今的汉语教学极具借鉴意义。

  三、耶稣会传教士的汉语学习

  自元代以来,特别是明清两代,基督教随着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传入中国。传教士要想在中国顺利传播教义,则必须学会使用汉语。

  (一)在台传教士的汉语学习

  1636年荷兰人在新港开办了第一所学校,传教士以当地方言“新港语”为教学用语,并用拉丁字母将其口语书写下来,用于编辑教义问答、祈祷文等,这些文献也成了研究台湾方言的重要资料。

  (二)大陆传教士的汉语学习

  1.教师

  聘请教师是传教士学汉语的最直接途径。但这一时期,由于观念闭塞加之政府禁止,极少有人愿意教外国人汉语。来华传教士曾私下聘请翻译、学者、商人等各阶层人员当老师,也聘请小书童练口语。此外,传教士们也采取老手带新手的方式教汉语,例如利玛窦就师从罗明坚。另一个学习资源是明清士大夫阶层。耶稣会自采取了利玛窦的“合儒排佛”路线后,开始与士大夫阶层打交道,这些官员与传教士共同译书,顺便充当他们的汉语老师,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徐光启。

  来华传教士“入乡随俗”式的传教策略和“互帮互学”的学习模式,为我们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历史借鉴和良好范式。

  首先,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应融入所教学生的文化圈,了解教学对象,熟悉并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拉近与他们的文化距离,使其从心理上接纳老师。例如,在埃及上课话题可围绕“金字塔”展开,在美国可以讲“林肯”,不必每次必谈“故宫”“长城”。其次,以学术活动为依托,推进汉语教学。不同国家在科技、文化等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都应是对外汉语教师关注的焦点,针对相应国别的学生进行汉语教学时,可就这些焦点举办学术讲座,⑥如印度的西塔琴、美国的好莱坞、德国的汽车、巴西的足球。

  2.学习者

  了解并认识学习者学习汉语的难点及其过程,对我们有针对性地编写教材、工具书,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明清时期传教士学汉语时留下来的教材、语法书和双语词典就是我们研究的宝库。这一时期传教士在学汉语时使用的学习方法也值得我们注意。   (1)结合西方人记忆特点,分析汉字结构。利玛窦在《西国记法》一书中专门介绍过他的汉字联想记忆法。如:“要”是一位来自西部的女子;“利”是收割庄稼的农民;“好”是怀抱孩子的女人。相比利玛窦的记忆法,曾德昭、安文思二人对汉字结构的分析则更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二人发现汉字字形与字义关系密切,有律可循,如将“日”“月”相结合就构成表示光亮的“明”字,将“心”禁锢在“门”内则构成表示忧愁和苦恼的“闷”字。

  传教士过分强调、夸大、依赖汉字的象形功能,于学术而言具有一定的误导性,但它符合西方人注重抽象推理与逻辑的认知规律,不失为一种方法。林西莉⑦也曾谈到“对汉字的结构和早期形式的讲授”对学生理解并记住这些汉字的作用。因此汉语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汉字笔画观、部首观、结构感,可适当运用“俗文字学”的一些说法向学生讲解汉字,充分发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一位法语籍教师在教“懂”字时说“我的心旁边开出了一朵花,右下方是土壤,很重”。同学们马上就记住了“懂”字的写法。这种解析汉字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利用拉丁字母拼读汉字。为掌握汉字发音,来华传教士借鉴西方音韵学理论和方法,对汉语语音进行详细分析、归纳,几经尝试,终于摸索出了一套用拉丁字母拼读汉字的方法,开启了中文拉丁化的历程。最早进行这一尝试的是罗明坚和利玛窦,入华之初,他们共同编写了《葡汉辞典》,该辞典共分三栏,第一栏是葡萄牙语单词和词组,按字母表顺序排列;第二栏是罗马字注音;第三栏是汉语词条。但这一拼音体系仍存在不足之处。⑧之后,在郭居静帮助下,利玛窦等人根据中国汉字音韵特点,统一采用五种符号表示汉字的声调,较之《葡汉辞典》更加精确和完整。1601年,利玛窦应程大约之邀,赠其四幅宗教画,并随图附上三篇解释性短文,文中所有汉字皆附有拉丁字母注音,共使用了26个声母、44个韵母、5个声调符号,以及专门设计的送气音符号。这些文字后由教会单独编成一本六页的小册子,取名《西字奇迹》。⑥1626年,金尼阁在利玛窦等人方案的基础上简化了拼法,出版了《西儒耳目资》一书,为今日汉语拼音方案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拉丁字母拼音方案明显优于传统的反切法,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音韵学的发展,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结晶。从第二语言教学的角度来说,深入、全面地了解学习者的特点及其运用的学习方法,有助于认识和发掘语言的全貌,掌握新的教学及研究方法,有助于推进语言本体研究的发展和第二语言教学效率的提高。

  (3)从只重读写到注重听说。早期传教士只重读写,忽视听说,传教士刚来中国时都是采用先文后语的学习方法。因为传教士发现中国人不喜欢辩论,比较信奉书上所说,宣传手册比宣教的作用大,于是他们偏向书面写作。从利玛窦开始注意听说,“语文”并进。在他自己学习以及教授庞迪我时,学习效果都很理想。⑨后来的对外汉语教学也证明“语文并进”比先文后语的效果要好。可见,无论是学法还是教法都应不断调整和修正,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语言需求。

  3.教材

  利玛窦翻译的《四书》一直是耶稣会的汉语教材。此外,传教士还编纂了词典,最早的双语词典是罗明坚和利玛窦共同编纂的《葡汉辞典》,入清后,涌现出更多、更完整的双语词典。这批词典不仅开创了汉语学习词典的历史,也提供了最早的学习西方语言的资料,保留了大量明清两代的语音材料、方言语料和最早出现的西方外来词,对今天的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国外语教育史研究、中国语言学史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4.教学机构

  经言学校是罗明坚在澳门期间建立的中国第一个用汉语传教的机构,也是晚明时期中国第一所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学校。⑧1594年,范礼安在澳门创办了圣保禄学院,成为第一所对来华传教士进行汉语培训的高等学府,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此外,耶稣会士还在杭州、嘉定等地建立过类似的汉语培训中心。

  四、结语

  明朝和明清之际的来华传教士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既有计划又有步骤,既请教师又写教材、工具书,既有学习原则,又有独特的学习模式,既在思路上重视又在实践中取得成绩”。⑨而且影响到中国语言学的各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系统研究并认真学习明朝和明清之际外国人汉语学习的特点、方法及历程,探索出一条符合汉语汉字特点的对外汉语教学之路,对搞好今天的对外汉语教学,促进学科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 董明.明清两代汉语在琉球的传播[J].世界汉语教学,1996(4).

  ② 董明.明清时期琉球人的汉语汉文化学习[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1).

  ③ 赵现琦.《老乞大》和《朴通事》在汉语第二语言教学方面的特色[J].现代语文,2009(2).

  ④ 程相文.《老乞大》和《朴通事》在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发展史上的地位[J].汉语学习,2001(4).

  ⑤ 黄明明.600多年前的对外汉语教学观――《老乞大》《朴通事》的编写特点及其理论价值[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12).

  ⑥ 翟汛,吴春波.从明清来华传教士传教策略看对外汉语教学策略[J].长江学术,2012(1).

  ⑦ 林西莉.汉字王国[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2007.

  ⑧ 张西平.传教士汉学研究[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

  ⑨ 曲伟新.明末传教士的中文教学对汉语发展的影响[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明朝和明清之际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状况及启示

论文搜索
关键字:教学 启示 明清 汉语 语言 状况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MOOC引领下中学历史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
“情感过滤”假设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讨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