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模块化的自主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模块化的自主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11-13

模块化的自主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面临许多问题,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实际教学需要之间的矛盾。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而实际教学中,多数老师往往将实际应用能力和软件操作能力混为一谈,学生的学习过程机械化模仿比较严重,同时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听讲认真程度、学习兴趣点、学习能力等的差异,从而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如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效果分化严重,实际应用能力不足等。为此,许多的老师进行了一些有建设性的尝试,如加强课堂参与、任务驱动激发兴趣、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但这些尝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老师依旧是主导者,学生的学习行为依旧被限定在老师设定的框架里,并没有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它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教师和外界环境的作用都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因而笔者采用了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同时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采取知识模块化促进自主学习的达成。

  一、自主学习理论

  美国著名的自主学习研究专家齐莫曼(B.J. Zimmerman) 认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在元认知方面,自主学习的学生能够对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计划、组织、自我指导、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在动机方面,自主学习的学生把自己视为有能力、自我有效和自律者。在行为方面,自主学习的学生能够选择、组织、创设使学习达到最佳效果的环境。”自主学习要顺利开展,元认知、动机、行为三者缺一不可,同时还需要具备积极的态度。如何才能使学生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呢?美国心理学家德西(E.Deci)和瑞恩(R. Ry an)提出人类有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它们分别是胜任力(competence)需要,自主(autonomy)需要和关联(relatedness)需要。每一位学生从自我学习过程中达成这三种基本心理需求,那么学生将获得最大的学习动机,即积极性。和传统课堂相比,学生将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变为“我要学”的积极状态,最大化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二、模块化教学理论

  模块化教学的课程外在形式结构表现为课程的“块”化处理,但是其内在实质是满足课程的可选择性、学习的个别化需求,这是一种以课程外在形态变革下的个别化教学形式。它体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学生是主体;适应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提供及时的反馈和强化,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体现了掌握学习思想和继续进步原则。模块化教学理论提倡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学习方式,非常符合自主学习理论的需要,同时信息技术学科具有很高的模块化达成度,因而自主学习可以以模块化为手段。

  三、模块化自主学习

  (一)信息技术模块化实现方式

  为了打破以软件操作技能为教学内容的传统教学模式,就需要打破对软件的依赖,而是由学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可使用的软件。信息技术模块化的具体方式:撇开具体软件如Word、Excel、PowerPoint、Flash等,而是将其共同之处提取出来,如这几款软件都涉及文字内容,又有所不同,那么将共同之处打个包,不同之处作为附属包。在具体应用时,将包进行组装,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完整知识体系,就能熟练应用软件,并且便于拓展。就比如打铁,制作的产品多种多样,单一学习某一产品的制作,不如将打铁技术打包,同时将各种产品的塑形技术打包,根据需要自由组合,这样的学习方式更有效,同时也将应用核心和具体的产品分离开来。就好比将能力的学习和软件分割开来,不但能够学习好软件的使用,还能进行有效的拓展,即便以后使用新的软件也能很快上手。

  (二)模块化自主学习的组织

  “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但并没有无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有控制、管理、帮助和指导的职责。” “教师由舞台上的主角变为幕后导演”。教师如何组织模块化自主学习呢?

  1.模块设计。教师进行模块的主体设定,然后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对模块进行二次设计,相互交流补充,形成完整的具有个性化的知识模块。在模块的内容设定上,采取“边界线”原则:对学生的个性化模块进行统计,找出知识的最广度和平均度,以便教师进行教学评估和指导,在平均度上达成教学目标,在最广度上拓展学生的思路。

  2.辅助方式。教师必须提供必要的指导,但又需要有灵活性,因此可以采取网络教学平台和微课、微视频等相结合的方式,使每位学生能够灵活选取不同模块进行自主学习。

  3.评测方式。提供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的学习前和学习中的学业评估,以便教师更好地组织学习辅导工作。

  (三)模块化自主学习的过程

  1.学前测试。在选择学习模块前,学生进行自我测试,根据测试的结果选择自己有能力达成的模块进行学习,使其能够满足胜任力(competence)需要的心理条件。

  2.场景选择。应用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际应用,学生根据教师的建议设定自己现在或未来学习生活工作中应用场景,促发学生自主(autonomy)需要的心理条件。

  3.模块选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模块,可以重复选择或跳选模块,以便学生进行更为针对性的学习。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更为充分的使用课堂时间,同时避免了传统课堂统一进度模式对学生学习的负面打击,使课堂学习氛围更为融洽,学生之间少了攀比的压力多了竞争的乐趣,这也符合关联(relatedness)需要的心理条件。

  4.相互评价。根据选择模块的相近原则,学习成果的检测根据不同的选择区分提交,相同或相近选择的学生放置在一起进行交流评价,这样使评价更具合理性,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模块化的自主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搜索
关键字:模块 初中 应用 教学 学习 技术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试论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效整合信息技术
试论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