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超循环视野下的体育教学创造性论文

超循环视野下的体育教学创造性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11-24

超循环视野下的体育教学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352-01

  如何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使体育教学过程演变成充满活力、激情和互动的创造性探究之旅,显然是素质教育背景下每一个体育教学工作者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也是基础课程改革的初衷所在。

  1.超循环理论下的中学体育教学特色

  理论与技术的关系一直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中心。尽管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技术为主的思想无疑在现实体育教学中占据上风。长期以来,由于对学校体育目的,特别是对中学体育特殊目的?D"体"理解的偏差,学校体育教学坚持了以学生对技术技能掌握为主的教学目的论,弱化甚至忽视了包括认知、智力、情意在内的各项体育品质的发展,理论被当作技术的"点缀品"甚至被遗忘并由此导致"传统学校体育教学所培养的学生,其身体和精神世界往往是分离的"也就在所难免。而在理论与技术之间失去平衡的传统技术课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掌握了一些运动的技术,提高了技能,外显的体质或许得到了增强,但更为重要的内隐的"德、智、美"品质却并没有随之发展,更不用说学校体育教学(特别是为了刻意追求某种社会功利价值的学校体育竞赛和训练)为了得到运动成绩而以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为代价的做法。艾根显然不会同意这样的只执一端的作法。

  从超循环理论的角度来看,理论和技术是同一循环链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缺一不可的两个共存实体,两者只有结合成超循环的形式,才能发挥合力,离开了超循环的联系,两者的作用必将大打折扣。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也验证了这一点:"学习的实质是学生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赋予它们意义的结构",学习或教学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是要让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一套概括了的思想和原理,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碎片。学生只有理论与技术共同作用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真正深入到体育学科之中,把握其内在规律,也才有可能基于此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对体育教学而言,传授技术或理论决不能各行其是,而是要立足于建立起理论与技术之间的超循环相互作用链条。只有以这样的教学组织去作用于学生,学生才能在以理论为串引主线的具体技术动作的有机联合之上实现认知上的超越,去形成这些具体技术动作的上位概念体育学科的学科基本原理和基本思想,即体育学科的学科结构。

  2.整体创造性:构建体育教学整体的超循环

  要想构建体育教学系统的超循环,我们必须首先冲破人为造成的层次樊篱,打造一个平等、互动的教学平台。课堂不再是一个"睿智"的教师把一些"无可辩驳"的真理和"颠扑不破"技术传授给一群"嗷嗷待哺"学生的场所,而是一个群蝶飞舞的舞台,教师不再是主宰者,他有时是领舞者,更多的时间则是合作者。知识和技术也不再是勿庸置疑的、先于教学而存在的确定性体系,而是可以在教学中不断被师生所增加、变化和丰富。在这样一切都平等的、动态的和生成性的前提下,体育教学链条上的各个实体都处于高度开放状态,时刻准备着接受来自其它要素的信息,也时刻准备着将能量传递给其它要素,从而为超循环的组建准备好了必要条件;其次,要使教学方法回归其本质属性。教学方法和练习方法不再是教师上课之前就确定好的、用来控制学生的强有力工具,它同样是生成性的,随着师生互动和课堂的进行不断生成与变化,是掌握在师生手中共同的工具。而摆脱了各种外在控制的师生,才能自由思考、不断反思,不断掀起头脑风暴从而不断组建个体意义上的、充盈着创造性的超循环,从而为组建更高层次的超循环--体育教学系统超循环奠定基础。再次,无论是师生还是教学管理者,都要将关注的目光从知识技术这些外在目标转移到系统内部要素的相互关系上,使"持续对话、互动共进"真正成为凝聚体育教学各要素的最重要依赖。当我们突破了横亘在互动道路上的障碍后,体育教学中各要素间的联系道路将被打通,体育教学系统不是由不同独立个体堆积成的简单集合体,而是有着内在联系、制约关系的、为了共同目的而自愿结合在一起的有机聚合体。

  信息与能量的传递不再局限于从教师到学生这样的单一模式,从学生到教师、从学生到学生,互动将在各个层面上上演,体育教学也由此演变成一个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纵横交错的联结网络。而在这一网络体系中的教师与学生个体超循环,将不断发挥其作用--不断催化自身,同时也为网络上的其它要素提供催化支持,体育教学系统的整体超循环由此实现。

  建立在平等、互动与生成基础上的体育教学超循环,将教师、学生、器械、技术这些实体以更为紧密、更为合理的方式耦合在一起。因此,超循环不仅使个体创造性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超循环体系的相干放大,连锁反应将发挥作用,个体创新将被不断利用、增强,从而发展成为更大规模和层次的整体创新。

  3.超循环创造性的根源:突变与拟种

  拟种是艾根超循环体系中独特概念,是超循环具有创造性的根源,艾根将其看作是"通过选择出现的、有确定性概率分布的物种的有组织的组合",这一生物学角度的描述对体育教学的隐喻含义在于:拟种是由教学多个要素(物种)相互作用(有组织)而产生的暂时虚拟体(组合),拟种可以出现多个,有些将会被固定下来,有些将会一闪即逝(被选择)。分析体育教学中的拟种,将使我们能更为清楚地洞悉体育教学超循环以突变为表征的创造行为。上述对拟种的描述,使我们能够更为清楚地探察体育教学中创造性的发生过程,不论是学生的个体超循环,还是体育教学系统的整体超循环,其产生创造性的前提都是要首先产生拟种。在体育教学中,拟种可以表现为学生的异想天开、浮想联翩甚至是胡思乱想,也可以表现为教师的即兴发挥、灵感迸发甚至离经叛道。这些突跳出现的、奠基于师生互动基础上的"临时体",虽然不被传统体育教学所允许,但从超循环的角度看来,它们却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条件,正是我们要激发和寻找的。但并非所有的拟种都预示着创造性,不能被共同认可的拟种,将只能昙花一现,而那些能够被共同接受的、能够找到与所有实体联结接口的拟种,将很快演变成一个新的实体、加入到超循环之中,从而产生一个规模更大、实体更多的新的超循环。每一次拟种生成实体的过程,都是一次创新之旅。

  4.结语

  超循环论无疑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艾根首先相信自组织的威力:"分子进化中的突破必定是由几种自复制单元整合成协同系统所带来的",其次则将推动这一自组织进程的组织形式赋予了超循环:"能够进行这种整合的机制只能由超循环这类机制提供,超循环的出现可能被看作是前细胞进化中的最决定性的步骤"。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直接传递信息;相反,当我们帮助他人在他们和我们的思维成果以及我们和其他人的思维成果之间进行协调(组成超循环)之时,我们的教学行为才发生作用。本文透过超循环理论对体育教学创造性的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前提。

超循环视野下的体育教学创造性

论文搜索
关键字:体育教学 创造性 视野 循环 教学 体育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试论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效整合信息技术
试论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