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试论中学历史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试论中学历史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12-14

试论中学历史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科学是一门认识科学。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认识,是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活动。它不是简单地对客观历史进行复原,或者重复别人的评价,而是通过价值和思维方法,完善自己对历史社会意义的解释。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不应把大量时间花在组织教案和讲解上,而应放在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思维空间上,学生的思维一般是从对知识的质疑问难开始的,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是被动的思维。只有当学生的个体思维真正被激发,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善于多角度多层次地设计问题。中学历史教学即使有权威的教科书,有成熟的教学设计,也需要学生提高思维能力。下面我试着结合平时教学心得,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取决于学生能否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

  多年以来中学历史教学一直满足于只从教科书获取学习资料,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而受到限制。以鸦片战争一课为例,根据教科书通常叙述的史实和评价,教学中进行背景和原因分析、过程叙述、条约讲解、影响分析。可是,这一方法与程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这种教科书编写和教学设计配套的教学系统,来源于思维的最基本方法“系统思维”,它追求的是系统内部的前后联系和因果分析,如果从“综合思维”的角度审视,综合思维强调事物具有的多面性和事物间联系的多角度,主张多侧面多角度全面考察,侧重事物与事物之间外部联系的综合考察。从这个角度看,鸦片战争双方是中国和英国,我们为什么仅仅搜集1840年中国的背景资料而不同样搜集英国的背景资料呢?如果稍微增加鸦片时期英国社会发展的背景资料,是否可以让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影响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呢?在“鸦片战争”一课中,搜索1840年英国的历史资料,增加鸦片战争时期英国社会的大量背景资料,包括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迅速发达及英国推行殖民政策的资料,增加英国的背景知识、两个背景系统强烈的反差和极度的相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就有了更大的思维空间,拓展了思维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取决于能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首先,我们认识事物是由局部到整体,对历史事物的认识也不例外,即从历史事物的局部发散到该事物的全部,从而对该事物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比如,我们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经过后,可以结合经过作深层次的思考,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原因、性质、失败的原因、意义与教训等,从而全面、客观地认识太平天国运动。

  其次,我们在对某一历史事物有了整体认识后,应学会由此及彼,联系、联想与之相关的事物,即找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事物,这种联系可以是性质、特点的相同或相反,也可以是年代、地点、人物的一致。这种思维方式,由于找到事物间的相关性,因而记忆起来比较方便;同时,根据事物性质、特点对事物进行联系比较,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深刻,进而把握事物的特征与发展规律。

  另一种思维发散方式是突破空间限制,由地区到全国,由中国到世界,寻找事物间的内在外在联系。世界历史由一个个国家与地区的历史组成,只有掌握中国史,才能理解世界史,同时很多中国发生的历史事件都有其世界背景,这就要求我们注意中外历史的联系、比较、综合。比如在教学五四运动时,要联系世界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巴黎和会,这样才能全面正确地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与正义性;在教学世界史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要关注中国的抗日战争史,因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深入了解,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认识就不够全面;同时只有解剖中国抗日战争这只“麻雀”,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特点、性质、影响等才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取决于有没有从社会学的意义上去理解历史、开阔视野

  历史学首先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进入21世纪以来,历史学的发展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更关注社会现实,更注重研究当前社会进程中提出的问题。一些影响社会进程的重大课题,例如关于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关于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及其经验教训的问题,关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发展的问题,关于中日关系问题等,频频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历史学研究的课题。中学历史教学同样应当思考,如何展示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是局限于学校范围、教材范围、考试范围,还是从适应社会及其发展的角度,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历史什么是现实。这种更宽广的、更深刻的认知思维,会给学生无限的思维空间。比如教学了“鸦片战争”一课,可让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后中国大门打开与今天的改革开放有什么本质区别?这样的思考,从过去到现在,从书本到社会,从被动到主动探究,极大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赖于直观教具或多媒体手段巧现“历史情境”

  鉴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问题获得解决,可以大量运用文字资料、人物肖像、历史画面、地图、图表和图示,从时空两个维度揭示历史现象,以收到语言文字不易或不能获得的效果,有效地培养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这正说明“左图右史”、“索象于图,索理于书”的道理。当然,如果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精心制作相关历史课件,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则可以打破时空界限,把过去的历史情境直观地再现,以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想象。例如讲授“新航路开辟”时,在课件里先向学生展示相关新航路开辟示意图,并设问: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一位航海家,你的远洋航行需要得到哪些方面的支持?需要为你的远洋航行做好哪些准备?使学生进入思维状态,并结合课本内容,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这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思维空间想象力。

试论中学历史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文搜索
关键字:思维 能力 中学 教学 历史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MOOC引领下中学历史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
“情感过滤”假设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讨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