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论幼儿语言教学游戏设计与实施论文

论幼儿语言教学游戏设计与实施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3-01

论幼儿语言教学游戏设计与实施

  1 幼儿语言教学中游戏运用存在的问题

  1.1游戏资源有限

  从对教师的访谈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幼儿语言教学的资源比较有限且相对固定。主要来自外部的书籍或网络。从教师的回答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教师更关注的是如何从外部获取游戏的资源,而对于如何自己开发、自主生成游戏资源缺乏足够的意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教师较为依赖外部现成资源的现状,一定程度上缺乏开发多种课程资源以及自我设计游戏的能力。

  1.2游戏时间得不到充分保障

  从笔者观察的几个班级来看,通常20-25分钟的语言教学活动中,真正属于幼儿参与游戏的时间通常是活动尾声的最后几分钟或是教学中间过程中穿插一些游戏形式(以表演游戏形式出现的语言教学活动除外,但通常这种语言游戏使用频率并不高)。这种现象的发生源于教师对游戏以及游戏与教学观念理解。在教师观念中,游戏虽然具有其价值,但是在教学中依旧是处于辅助、次要地位的,教师主要关注的还是教学内容的完成。

  1.3游戏中过多强调秩序与纪律

  在笔者所在的大班里,笔者发现在一堂20-30分钟的活动课里教师平均要进行5-8次的纪律维持,尤其是当活动课的内容不能强烈吸引幼儿的时候,幼儿的“违纪”次数会更多。经验丰富的教师倾向于进行更多的纪律维持,“请大家看**小朋友坐的多神气”“我不会对你笑,因为你没有坐好”“老师看谁表现的乖谁就先去玩游戏(或去吃饭等)”……而且,幼儿自身也己经习惯作出教师期望的行为以获得教师的表扬。笔者在随堂观察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课堂上,倘若有哪个幼儿违反了纪律,其他的幼儿自动就会用“厌恶”的表情注视他以示“不能这样做,老师不喜欢”。

  其实,在幼儿园里“纪律”早己不是陌生词汇。自一入园起,教师就要求小朋友们要讲秩序,要遵守纪律。孩子们全都规规矩矩的按次序坐在小凳子上,眼睛、耳朵都要跟着老师,私下做“小动作”的幼儿都逃不过教师的“点名”。法国幼儿教育家凯果玛曾说:“如果要我在纪律与没有秩序和喧闹之间做出选择的话,我宁愿选择没有秩序和喧闹,因为喧闹和没有秩序至少表明:儿童是真正地活着!”‘然而,在“秩序”与“纪律”主导的活动课上,幼儿实际是根本无法“活动”起来的。

  1.4语言教学中游戏的程式化倾向

  语言教学中游戏的程式化倾向主要表现在对活动教案的“按部就班”。以下是两则大班语言活动教案的活动过程部分:

  无锡童谣《摇啊摇》活动过程:

  (1)体验亲情:

  “你的外婆喜欢你吗?是怎么喜欢你的?”让幼儿都能说说自己的外婆。

  小结:不仅是外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也对我们宝贝非常的好,所以我们要尊敬长辈、关心他们。

  (2)学习童谣:

  a.教师出示PP丁。图片上有谁,在做什么?

  b.教师朗读童谣,幼儿欣赏、理解。

  教师运用儿歌中的句子进行提问:“摇啊摇,摇到哪里去?”(外婆桥)

  “外婆给我什么?”“外婆做的鱼是怎么样的?”“吃到肚里怎么了?”无锡话“豁虎跳”什么意思?(翻跟斗)让孩子用动作来表示。

  (3)幼儿跟教师完整学念。

  幼儿跟着教师用无锡方言朗读童谣,注意发音。

  (4)运用多种形式,让幼儿反复学念。

  用拍手打节奏的方式。用复述的方式。用接龙的方式。

  (5)巩固表演。

  教师:为了让童谣更有意思,我们一起为这首童谣编些动作吧。

  教师做示范,两个人拉在一起,双腿微微分开,膝盖叠在一起,做摇船的样子,边念儿歌。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表演《摇啊摇》。

  1.5语言教学游戏《看谁说得好》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创设游戏情境。

  教师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告诉幼儿:“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好看的图片,你们想不想得到他们呀?”“现在我们一起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看谁说得好’,谁说得好,做完游戏后,我就把图片奖给谁。”

  (2)介绍游戏规则及玩法。

  a.教师出示一张图片(例如小弟弟)问:“这是谁?”幼儿回答后再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弟弟?”要求幼儿用学过的形容词来描述图片内容。例如:“小弟弟”可用胖乎乎的、聪明的、可爱的、淘气的、活泼的等词来形容。而后再问:“这个可爱的小弟弟在做什么?”要求幼儿根据图片内容说一句完整的话,例如:“可爱 的小弟弟在跑步”或“可爱的小弟弟在锻炼身体”等。

  b.做摸卡片的游戏:让幼儿任意摸一张图片,并根据图片编成一句话。如摸到“小猴子”可说“聪明的小猴子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或说“调皮的小猴子摔了个大跟头”等等。

  (3)教师以游戏参与者的身份与全体幼儿进行游戏,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游戏的规则和玩法。教师引导幼儿游戏,可以让幼儿任意抽一张图片(猴子),说“这是一只顽皮的小猴子”,“这只顽皮的小猴子在爬树”。教师引导的同时,应注意观察、提醒幼儿遵守游戏的规则、注意倾听别人的回答,不重复别人的说法。

  (4)幼儿自主游戏。

  a.请几名能力较强的幼儿当提问者,幼儿分组开展游戏活动。

  b.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c.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讲评,将部分图片奖励给描述恰当具有创造性的幼儿。

  以上是两则非常典型而标准的大班语言活动课的教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活动以前对各个步骤的安排几乎是事无巨细。如何提问,预期幼儿们会怎么回答,该如何衔接下一环节,整个活动过程的分分秒秒都在设定与计划之中。虽然这样的“课前准备”有利于教师更好的掌控课堂,让课堂能够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开展。但同时,这样缺乏“自由”与“意外”的教案也给课堂带来潜在的“危险”。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天衣无缝”的教案,才使得教师们因为严格“履行”计划而忽视了实际教学的“不可控性”和“非预设性”,甚至会导致诸如“教师暗示幼儿说出正确答案”、压制或回避幼儿的“非计划”中的问题。在日常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因担心难以掌控游戏中的“不确定因素”会造成教学目标的偏离或给课堂秩序带来混乱而对游戏采取慎用态度。   活动教案是教师为了更顺畅的完成教学活动在活动之前的预想和准备,是对教学活动进行的一定的预设。但预设不等于“预定”,更不能抹杀实际课堂中的生成。否则就会变成束缚教师的“_.绳”,让教师处处谨慎,把课堂人为地阉割成没有冲突、没有例外、缺少孩子欢声笑语的“标本”似的课堂。笔者在随堂观察中常常发现这样的场景,幼儿回答问题时常常会出现思维跳跃转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上滔滔不绝,绝大多数教师在处理这种情况时都会采用“粗暴式”的制止。例如“停,说和老师讲的相关的”“仔细听老师问的什么再回答”。其实,这是教学过程中很常见的的情形,却反映了教师回避“突发事件”的心理。教师心中对于预设的活动目标、教案过分依赖,思维也就随之囿于此,只期望完满的完成教学目标与计划而惧怕“意外”的发生。但同时,教师也应该清醒认识到,如果过分拘泥教学目标的完成度,一切按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也必然要离“游戏”越来越远。

  (5)幼儿缺乏应有的游戏体验。

  首先,幼儿在大部分的语言教学中并未享有充分的游戏时间,游戏体验自然相对缺乏。其次,幼儿在语言教学中的游戏体验与自然状态下的游戏体验存在着较大差别。例如以上《种莲子》《打大麦》儿歌游戏中,教师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往往会较为被动并受到较多限制。

  语言活动课在A幼儿园观察过程中,笔者也对幼儿进行了随机的访谈,了解到大部分幼儿是喜欢教学游戏的,但当笔者问到是喜欢自己游戏还是教师组织的教学游戏时,幼儿几乎毫不例外的会选择前者。甚至常常会听到孩子们这样的话语“老师的游戏做完了,该玩我们自己的游戏了”。深究其原因,教学中的游戏之所以被幼儿排除在“自己”的游戏之外,就是因为幼儿在教师的游戏中无法得到如自己游戏时的情绪体验。案例中,幼儿体验的更多的是束缚、紧张之感,游戏时的自由与快乐几乎被人为地抹杀。

  2促进游戏与语言教学融合的实施

  2.1革新语言教学方式,创造性设计游戏

  幼儿教师既要成为教材的研究者与开发者,又要成为幼儿的观察者与研究者,专业的教学研究者,幼儿教师的多重身份决定了教师在幼儿教学中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意大利教育家马拉古兹曾说:“我们知道的是,与幼儿一起共事,是三分之一的确定以及三分之二的不确定和新事物2。由此看来,幼儿的教学注定是充满了不确定的。但是,随着教师的职业生涯的增加,许多教师反而陷入职业倦怠,教学方式也随之单一僵化,教师慢慢习惯并满足于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很少再去追求改革与创新。教师运用频率最高的以“主题故事”形式组织的语言活动常常演变成“讲(师)一听(幼)一问(师)-答(幼)”的模式化课堂,其游戏性、趣味性之缺乏可想而知。当幼儿习惯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而教师又一成不变,幼儿的好奇心也就难以得到激发。教学内容与形式上的缺乏创新,实质反映了教师缺乏对幼儿的观察与研究,不了解或不关注幼儿的特点与喜好,一味的以自己的标准组织教学活动自然无法得到幼儿的真正认可。

  2.2善于观察思考,多渠道开发语言教学游戏资源

  幼儿教师不能被网络或书籍等有限的游戏资源所限制,要将游戏课程的来源放大到无限的生活中,让生活成为语言课程内容的不竭之源。生活的丰富多彩也赋予了语言课程内容生动性、真实性,也因被幼儿熟悉而能更好的被接受。幼儿教师要做善于观察生活开发课程的开拓者,而不是只知照搬“现成”的复述者。因此,教师不必拘泥于教材或教案,要善于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现语言教学的素材。例如今天下雨了,就可以围绕着“雨”让小朋友们畅所欲言。可以让幼儿说说是否喜欢下雨、下雨时大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或是曾经历过的在下雨时发生的故事。总之,教师要善于捕捉贴近儿童生活的素材,让幼儿能“有的可说”。此外,教师还应主动挖掘幼儿的兴趣点,比如可以在语言课中以幼儿喜欢的卡通角色为主题或线索开展整个活动,从而让幼儿“有兴趣说”。在游戏内容的选择上,教师也要善于做一个开发者。不断创新、发明新的游戏,让幼儿有源源不断的兴趣与探索的热情而不至总是玩同一个游戏产生倦怠,失去游戏本应有的魅力与意义。

  在笔者观察的班级中,教师们善于捕捉幼儿园生活的细小环节,为幼儿提供了较多的表达自己的机会。例如,在每天的晨间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让幼儿轮流做“小小天气预报员”,为大家介绍当天的天气并推荐衣着。另外,笔者发现幼儿园内的内线电话都是小朋友们自己接听然后转接给教师的,孩子们也都十分乐意做这项工作。尽管只是短暂的几分钟,对幼儿来说的确是难得的锻炼勇气和语言能力的机会。因此,如果善于发现与捕捉生活的细微处,任何场合或时间都可以成为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课堂”。对于幼儿来讲,这种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联的活动也不失为好玩有趣的游戏。当然,其中依然存在可以改进的地方。例如,“小小天气预报员”活动某种程度上存在形式化的倾向天气信息基本由父母帮助收集,常常会导致父母为孩子做好一切工作,孩子只需要照背下来即可,因此幼儿的“预报”常常会千篇一律且表达具有“成人化”。因此,教师也要经常与幼儿家长沟通,让家长明白如何协助幼儿而不是“代办”“包办”。另一方面,教师最好能留给幼儿多一些时间,让他尽可能多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说自己想说的。 这也为教师的游戏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善于观察、思考的能力,并能通过各种方式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游戏设计能力。

论幼儿语言教学游戏设计与实施

论文搜索
关键字:幼儿 语言 教学 设计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试论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效整合信息技术
试论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