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哲学其它论文 >> 浅谈空间哲学论文

浅谈空间哲学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3-06

浅谈空间哲学

  我国对于空间的研究是鉴于在西方空间的研究上,受到西方空间研究的启发,但它也重视中国的特殊性与思想起源。空间首先得到认识是从物理空间开始的,虽然爱因斯坦理论揭示了空间的不确定性,但在一般的经验范围内,我们仍然把空间看成是客观的绝对空间,即具有均质、恒定、不可压缩等特点的空间。人类的生存,实际上是人自身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这使得空间环境具有多样性。20世纪后期,西方思想界发生了某种“空间的转向”,正如福柯所说,空间不再被当做僵死、刻板、非辩证、静止的东西,而是被看成富有启发和理论生命力的概念。西方有许多对这一空间研究转向起到重要作用的人,比如列斐伏尔,他是一个叛逆、异端的思想家,他认为空间研究需要横跨三个领域,即:物质领域(自然界)、精神领域(逻辑和形式的抽象)以及社会领域。他将空间概念推到思想领域、知识领域的前沿,并使它成为学术界的充满活力的术语,他强调空间作为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以及社会秩序构建过程的产物。海德格尔的空间(大地)是人与周围世界的相互关系形成的结果。而福柯的空间则侧重与权力、知识结合的特点。费德里克?詹姆逊是一位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后现代理论家,他提出了后现代就是空间化的文化,对于他来说,中心问题正是恢复一种空间中的自我定位能力和认知图绘的形成能力。康德将空间视为主观的,他认为理性知识来源于对感性知识的加工,而感性知识则是从现象的材料中获得的,在感性阶段,可以断定是纯粹知识的空间和时间等。

  将社会空间分为“分隔”和“连接”,这是空间哲学的基本概念。生活中,我们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都需要不同方式的连接,道路、楼梯、公路、铁路等,这些连接虽然构造的形式、交通的方式千差万别,但他们基本的空间结构和功能都是相同的,就是“通道”即通过某种建造形式或者交通手段使两个独自分离的区域在空间上得以衔接贯通。分隔与连接,实际上是社会统一本质的不同呈现。西美尔说,自然界中的事物既是相互分离的,又是相互联系的。“房屋”与“通道”的统一,还表现在连接总是代表着来自区域主体的意愿。道路实际上是分隔空间的延伸,它朝着某个方向伸出触手,生长根须。分隔空间的扩大只是空间量上的增加,而从中延伸出来的各种通道,则是它的质的变化。它促进了不同区域人员的人往来、物资的流通、信息的交流等。正如西美尔所说,道路使两地联系的愿望有了客观的体现。一般来说“空间”和“通道”在功能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分隔区域作为活动的场所,可以供人们休息、逗留,而通道是具有连接作用使别的物体从一个区域进入另一个区域。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例子使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模糊,不好分辨,比如现代购物中心,从结构上说,它大多是高楼或者其他类型的大型建筑,有着严格区分的区域,但是从功能上而言,它实际上是一个让购物者、休闲者经过的长长的“通道”。

  现在所谓的“现代空间”意指数量巨大的个体组织化、空间化的生存空间,它显然指城市。在某种场合下,“现代空间”和“城市”这两个术语几乎是一回事,但是“现代空间”比城市概念较少受到地理形态上的限制,较少城市所带有的历史特殊性,而更强调空间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系统的诸多空间关系。现代空间并不等于城市,它可以指城市,还可以指诸如不同规模的工业基地、军事基地之类的地方,也可以指超越城市区域划分、与某种网络活动相对应的特殊区域。它包括了更广泛的聚落空间形态,包括各种类型的城市,就概念而言现代空间更加抽象。现代空间取消了或正在逐渐取消城市所固定的地方性以及空间差异,不同类型的城市越来越深刻的同质化。现代空间并不是以自身为目的,而是权力的直接体现,权力要求空间的高度组织化,但在这种组织体系的边缘,存在着大量分散的个体,他们的生存形成各种缝隙空间,包含大量缝隙是现代空间的一个明显特征。边缘化、细缝化空间是指远离社会生活中心的区域,包括各种细缝、角落、边缘等微不足道的空间形式。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特定的位置,而且一般来说,他总是对应着特定的社会阶层,契合着一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运作机制。空间中两个独立的个体接近时相互间就会产生缝隙,从物理上说缝隙无用而不可消除。在生活领域,特定的社会群体运用独特的方法,利用挪用本不属于自己的各种缝隙和角落,使之成为某种“缝隙空间”,以维持自身的生计。“缝隙空间”的挪用者往往是社会分层中最边缘化、最底层的群体,外地人、拾荒者等等。

  我们对空间都会有某种直接的概念,甚至可以说,完全的理解。可是仔细想想“空间究竟是什么时”,我们会发现对于“空间”的思考上我们并不是那么的熟悉,事实上它占据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牵连、影响着我们的

  生活。

浅谈空间哲学

论文搜索
关键字:哲学 空间
最新哲学其它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探索
希腊哲学:人心的审慎
浅析叔本华哲学现代性之六个向度
李泽厚的哲学远景
司法中的“拟制”哲学
浅析以犹太教思想为核心的犹太文化对犹太裔
哲学在中国的春天
论伊丽莎白·波特的女性主义科学哲学思想研
分析哲学的批判兴趣及其非批判性
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哲学思考
热门哲学其它论文
哲学与哲学的未来
寻找人生的价值与生命的安顿 --从人生哲学
略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
人是情感的存在
网络时代的哲学思考
茶道之哲学阐释
天·地·人谈《易传》的生态哲学
道德运气与道德责任问题
分析哲学的价值
自知与自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