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伦理道德论文 >> 论初中生道德情感的培养论文

论初中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4-06

论初中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一、目前道德情感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学校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而忽视了情感道德教育

  分分分,学生的根;考考考,老师的宝,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结果都是“一纸定乾坤”,这样,升学率、分数高低便成为了学生家长社会评价一所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结果是应试教育越抓越严,忽视甚至完全抛弃了道德情感教育。

  (二)道德情感教育中,学校课堂与社会脱节

  学生走出校园看到的听到的,上网了解到的与老师课堂上教的大相径庭。让心智还未成熟的孩子们无所适从,因此有人说教育是5+2=0.如品德书上所说,大公无私、舍己救人,学生受到了这样的教育确实会认为应该这样做,当一名学生放学回家的时候看到了路边一位摔倒的老奶奶到底是扶还是不扶呢?或许电视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扶倒门”足以把一名初中生吓得慌忙逃回家。

  (三)教师的处境和能力导致情感道德教育难以落到实处

  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现在中学老师的待遇地位可谓是很差了,优秀的老是想转行,留下来的老师混日子,老师在岗位上你那个真正把“考试、分数”抓严就足够好了,因此需要言传身教,点滴教育的道德情感教育就必定是走过场,玩形式了。

  (四)除上述大多来自学校的原因外,家庭德育教育何在?社会德育教育何在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多数家长看重的是分数,(当然在也不乏重视孩子道德情感的高素质的家长大有人在),很多家长的不负责任,或是“没时间”,把时间丢给学校就万事大吉,而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虽然在经济上取得巨大进步,但同时,食品安全、环境污染,信誉缺失等许多令成人都困惑的问题,对这些还没成年的初中生来说,只会更加困惑,他们会想,这是一个多么疯狂的社会,为了利益大人们可以不择手段,老师还跟我们空谈些什么道德情感呢?

  二、道德情感培养的必要性

  道德情感教育是把人引向道德上的自律并具有高尚道德的一种行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对他们的教育意义尤为重要。

  (一)道德情感是沟通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桥梁

  为什么很多人走出了校门还会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人通过学校的德育教育,有着最基本的德育认知,如不能杀人、不能吸毒等等,但为什么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情感道德缺失,也就是说,一个人有了一些基本的道德认知,可如果缺乏道德情感的支撑,认知和行为之间就会有一道鸿沟。因此,在初中阶段,青少年的情感道德教育尤为重要,一旦缺失,后果不堪设想,整个教育也是彻底的失败。

  道德情感是沟通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桥梁,主要表现在情感与动机的关系上。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行为的情感方面、社会性方面、认知方面这三者之间事实上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情感构成行为模式的动力状态,而行为模式的结构则相当于认知机能,而仅仅动力状态不能说明结构,仅仅结构不能说明动力状态,因为两者中的任何一方如果没有对方就无从发挥它的作用。”因此,在人的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发展过程中,道德情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道德情感的体验和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道德成长过程

  国外一些学者,从有组织的进行情感教育这一角度,提出了个体情感学习的五个水平,以有助于教育者了解受教育者情感发展所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要对情感学习的对象如社会道德规范愿意接受,产生共鸣并怀有较大的兴趣,这才是个体情感发展的基本前提,当个体有情感发展的前提后,才会对它做出心理或情绪上的反应,有了反应,才能进行道德评价。之后,个人的行为才会受情感价值观的支配,内化为道德人格。这种道德人格的内化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要使这个过程顺利进行,必须进行情感教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行,学校“强调行为习惯的养成,抓行为规范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和主要途径。”然而,这一过程忽视了道德人格的培养,把道德教育量化了,功利化了,不是长久之计。

  学校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对青少年最起码的道德情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怜悯、同情、仁爱、相互尊重等构建了道德主体的心理防线,它是使人善良,使人关心,爱护他人的契机,伦理学者何怀宏说:“我们确实可以看到怜悯之情作为人类最原始和最纯正的一种道德情感,对于使人们履行起码和最基本的道德人格,使社会不至于长久坠入野蛮的巨大意义。所以,不仅现代社会的底线伦理,乃至我们整个生活都需要这种道德情感垫底。”震惊世界的昆明暴恐事件,正是挑战人类道德底线的疯狂行为,是情感道德缺失的极致表现,试问,如果人在青少年时期就没有受到良好的情感道德教育,将来走上社会以后会有多么严重的后果?

  三、道德情感培养的可能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可以通过榜样示范和批判性指导下的训练来教;赖尔认为,美德可学不可教,美德虽然与知识和技能不无关系,但它不同于知识,也不同于技能;学美德不同于学知识,也不同于学技能。美德学习属于一种特殊类型的学习,其核心或根本是态度学习。   从苏格拉底提出道德可教,普罗塔哥拉和亚里士多德深入到美德如何教,他们都认为:人是可能变好的,人是可以教育的,但是否定道德说教。

  因为知识可教,而知识可以赋予人的情感和行为以理性,而理性恰恰是现代道德生活的基本精神。因为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可以间接地渗透道德影响。现代德育发展正在证明直接的道德教学不是不可能,道德可以间接地教更是一个普遍的事实。

  因此,情感道德的培养是可行的,作为教育者,更应该把情感道德教育的使命和责任更好的担当,教育好祖国的接班人。

  四、如何实施初中生的情感道德教育

  初中生的情感道德教育应该融入到每个细节当中,而不能把教育简单的量化,用分数的高低来评价一个学校办学质量的好坏。

  孟子认为,人的道德情感是与生俱来,生而有之的,“非外由铄我也,我固有之也。”然而孟子认为,人光有恻隐之心是不够的,它只是情感道德的萌发状态,所以它还需要扩充和发展,需要通过教育熏陶的方式培养。

  而教育应当如何进行情感道德的培养呢?应真诚而教,关心而教。我国学校德育教育最大的误区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缺乏真诚的情感交流,两者之间很难形成道德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我认为应该主要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入手。

  学校教育:首先教师应该树立好的榜样,言必行、行必果,说到做到,言行一致,让学生充分相信。其次,教师应多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换位思考,从他们的年龄、处境等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给学生一个情感释放宣泄的窗口,耐心倾听他们的真实感受和困惑,真心相待,以理服人,然而,如今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道德教育很多时候是没有真正落实的,教师应恪守职业道德,扎实做好这一工作,而不能急功近利。但是把责任一味归咎于老师也不公平,在当代社会,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甚至被虚抬到“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样的地位,但终归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是社会脱域机制的一种,这种职业在当代社会通过脱域机制而祛域化了。对教师的要求一方面是传统的惯性和要求,一方面是祛域的现实。想要提高教师的地位,不从根本入手,仅仅从道德层面上提出一些空头口号,这不仅使人们看到了语言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严重背离,更主要的是伤害了教育。而这种类似树立贞节牌坊的形式,让人们嗅到的不仅是封建思想的味道,更感到了等级的观念。对教师的一味拔高,正如把教师送上神坛,而神坛从来都是用来祭祀的,一同陪祭的,是中国的教育,中国的未来。再次,学校也必须要改变其评价机制,不能用分数来作为评价一所学校,或者评价一名教师好坏的唯一标准。

  家庭教育:家庭美德包括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家庭团结等,特别是家庭和睦对初中生的情感教育影响最大,单亲家庭的父母更应该注意孩子情感情绪的变化,如果处理不好,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大的困惑,另外有一部分家庭不重视孩子的情感道德教育,或把孩子丢在学校就万事大吉,或认为简单的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就足矣,以工作忙为由,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和关怀。还有的父母过分关心的是孩子的成绩分数,而不关注其身心健康发展,一心只想考上好的高中和大学就行,分数决定着孩子的一切。因此,我认为在解决初中生情感道德教育的问题上,教育部门应着实抓好家长的教育工作,教育好孩子首先应该教育好家长。

  社会教育:社会教育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工业社会的我们,似乎利益成为了人们追求的最高目标,社会最基本的道德文明越来越不受人们的重视,甚至社会教育与家庭学校教育背道而驰。老师教育孩子过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走人行横道,遵守红绿灯,可在现实中,学生看到的是随意横穿马路的行人;老师讲应该诚实守信,但妈妈说千万别吃路边的小吃,你吃的可能是地沟油、变质的肉类。这些对孩子来说无疑是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捅刀子,让他们疼痛无比又无所适从。

  情感道德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初中阶段的教育特别重要,而人的情感道德变化也是不确定的,这就更加加大了情感道德教育的难度,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由义务去从事这一方面的努力,我们有信心也必须要有信心,只要我们把握社会道德发展的要求,把握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式、教育资源,把学生的情感道德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相信初中生的道德教育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论初中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论文搜索
关键字:初中生 道德 初中 情感
最新伦理道德论文
试论互联网平台异化导致的伦理问题及成因
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伦理道德建设探讨
浅谈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共同体的
基于我国代孕合法性问题的研究
浅析法律从业者职业伦理道德的规范建设
论Pad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在文学伦理批评视角下解读《别让我走》
希腊神话中的“弑亲”母题刍议
中国孝道观念的代际传递效应
提高收入还是提高公平感?
热门伦理道德论文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技术·网络·人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网络伦理学初探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
耻感·罪感和底线伦理
论自私(上)
网络空间的自我伦理
论自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