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构建“三助一体”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模式论文

构建“三助一体”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模式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5-13

构建“三助一体”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模式

  目前,高校资助工作已经形成了“奖、贷、助、补、勤、减、免”多元化的经济资助方式。但是如何在做好贫困生经济资助工作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育人工作,更好地促进贫困生的全面成长与成才,是资助工作应思考的一个课题。本文以宿迁学院为例,来探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并尝试提出构建“经济资助?心理援助?精神辅助”的三助一体的资助育人工作模式。

  一、高校资助育人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的奖、贷、助、补、勤、减、免的多渠道的经济资助体系已经形成,但是资助工作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一)贫困生认定标准和程序不科学,难以保证资助的有效性

  1.认定标准方面。资助的前提是对贫困生的认定,目前,很多高校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都存在很多漏洞。就以宿迁学院为例,贫困生认定一般是在新生入校不久,要求贫困生提供有民政部门盖章的《宿迁学院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或者民政部门开的困难证明。但很多学生很大程度上都是随便乱填乱开,并不一定都是家庭情况真实的反馈。由于新生入学时间短,老师对学生的了解很少,班干部对同学之间了解也不够深入,只能依据学生提供的家庭情况调查表或者是贫困证明,最多再要求上交一份家庭情况说明,难以保证认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2.认定程序方面。在认定程序上,一般步骤为“本人自愿申请”(即学生向辅导员上交贫困证明或者家庭情况调查表)+“民主评议”(即学生在评定小组会议上进行家庭经济困难情况陈述)+“投票表决”(即评定小组成员根据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或者贫困证明,结合家庭情况陈述进行表决),这种做法看似程序完备、公正,但一方面无意中会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造成极大的自尊心伤害,造成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法得到认定;另一方面,由于对学生上交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或者贫困证明”的真实性很难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导致非困难的学生能容易开到“贫困证明”而竞贫,真正困难的学生因开不到“贫困证明”而失去认定资格。

  (二)无偿资助导致受资助学生出现缺失诚信、责任、自强和感恩意识

  现如今的国家资助政策,除助学贷款外,都是无偿资助,无偿资助会有一些弊病。

  一方面会容易让学生产生一些不良思想:不求上进、等、靠、要、不拿白不拿、不要白不要;缺乏创业、创新、自强意识,不愿靠自己的勤奋、努力、意志,去拼搏、去奋斗;拿到资助金钱后大吃大喝、购买高档化妆品、服装或者电子产品。

  另一方面会导致受资助学生诚信缺失,诚信缺失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在助学贷款的还款上。贷款毕业生在毕业前银行会要求进行毕业还款确认,确认时要完整真实的填写自己的就业信息和联系方式,以便银行提醒、督促其按时还款。然而,部分贷款学生在进行还款确认时随便编造就业单位及联系方式,导致贷款不能及时还。在宿迁学院,每到学生毕业季会有部分贷款毕业生不能及时认真进行贷款确认。

  (三)注重经济资助,忽视育人功能

  目前,高校的资助工作仅仅是就资助论资助,只是简单地按照相关文件要求进行具体的资助工作的安排,大大降低了资助工作的价值和实际效能。在宿迁学院,资助工作主要是辅导员在做,笔者自身就是一名负责资助工作的辅导员,资助的常规工作非常多,每天很多时间就是在接收任务,分配任务,上交任务,比如助学金的分配、助学贷款的统计和录入系统等,资助教育活动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组织开展。

  二、构建“三助一体”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模式

  资助是手段,育人是目标,促进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才是资助工作的深层目的和最终诉求。经济帮助、心理援助、精神辅助三者的结合,可以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更好的实现“育人”的目标。

  (一)经济资助: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一是贫困生认定工作应按照“学生为本、帮扶为基、育人为重”的工作要求,逐步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体系化、制度化。可以建立一个由个人申请、政府相关部门出具证明、学生评议、评议小组初评、公示、接受监督、调整评定结果、最终公布等环节组成的动态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确保各项资助工作公平、公正、公开进行。

  二是实现全方位、多元化的资助渠道。目前,在经济资助中,国家层面力度比较大,有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学校层面也会设立校级资助基金,比如宿迁学院有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新生入学“绿色通道”。但是,社会层面的还需要继续拓宽资助渠道,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到资助工作中来。比如宿迁学院的宿迁市成才基金,宿迁市福彩爱心助学基金,阳光助学慈善救助。

  (二)心理援助:让贫困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贫困生一般在会有自卑、焦虑、烦躁、嫉妒等心理障碍,那么,在贫苦生求学过程中,高校资助工作中要充分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给予及时的教育和辅导,增强贫困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做好贫困生心理疏导。

  一是可以通过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开展以励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为内容的活动,培养贫困生的自信、自立、自强品质,增强贫困生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是辅导员要注重研究贫困生特点,多与贫困生沟通和交流,力争走进贫困学生的心灵,能与他们成为真正的朋友,打开他们心灵的窗户。

  (三)精神辅助;让贫困生提升综合能力和素养

  贫困生由于自己的不自信心理和受教育条件的限制,自己在综合竞争力方面也远远落后于其他学生。因此,在资助工作中要注重培养贫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升个人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一是高校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强化贫困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

  二是帮助贫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鼓励贫困生自我选择、自我规划、自我发展,满足了不同贫困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发展需要。

  资助育人工作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探索资助育人的路径和手段,不断创新资助育人的载体和工作模式。

构建“三助一体”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模式

论文搜索
关键字:资助 一体 模式 高校 工作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