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天人合一”生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比较论文

“天人合一”生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比较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5-21

“天人合一”生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比较

  东西方文明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不同的认识,因此形成了对生态的不同理解。马克思以唯物主义史观为基础,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科学的论证,旨在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我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地,达到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但是二者对人与自然的调节上有着很大的相似性。

  一、“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先贤们智慧的结晶,体现的不仅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观、道德伦理观,而且也是一种调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生态观。

  首先,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容。“天人合一”最早见于孟子“知性则知天”,肯定了“天”与“性”的统一性。董仲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人副天数”、“天人相类”的命题,对“天人合一”命题做了简单的论述,这也是“天人合一”的简单形式。在宋代,“天人合一”才有了理论意义,张载指出:“乾称父,坤成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1]。张载形象地指出“天”与“人”的关系,“天”包含了一切,天地万物、日月山川、草木虫鱼,亦包含人自身。

  其次,荀子从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明确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仁,则天不能祸”[2],荀子剔除了天道的神秘主义,强调了天与人的关系应是亲和融洽,进而提出了“人定胜天”的命题。

  最后,“天”与“人”合一,相统一。道家对于“天人”关系主要表现为“道法自然”、“与天为一”,以老子和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是万物之宗。人与万物的本源就是道。而庄子明确的提出“万物齐一”,认为人与万物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无”,是“道”的产物。“天”与“人”是不能分离的。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西方生态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马克思在强调资本主义社会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告诫人们要尊重自然,不能肆意破坏。

  首先,人是自然界进化的产物。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有生命个体即现实的个人存在的基础上,为了生存、获得劳动产品需要与自然界发生关系,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发展。在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展,表现为“主体―客体”、“主体―主体”的关系。现实的个人在群体活动中通过对“感性世界”的认识,有意或无意的协作,或者通过他人的劳动所得来展现整个交往过程,以此形成“主体―主体”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响。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3]

  其次,资本主义对生态文明进程的阻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赞叹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的提高对自然的巨大变化,“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4]在肯定资本主义巨大作用的同时,恩格斯就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在各个资本家都是为了直接的利润而从事生产和交换的地方,他们首先考虑的只能是最近的最直接的结果,因而必然造成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浪费”,“要实行这种调节,仅仅有认识是不够的,必须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进行彻底变革。”[5]因此,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最后,马克思指出实现共产主义是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建立在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6]。只有实现共产主义,生态文明才能实现“人类同自然界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三、“天人合一”生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比较

  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解决生态问题,社会、经济才能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危机,但我国应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但在此之前,应先理清二者的关系。

  首先,二者具有一定的契合点。二者形成的背景、内涵及本质虽然不同,但是二者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都强调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以环境的破坏的代价。

  其次,二者的不同。第一,形成的背景不同,“天人合一”形成于农耕文明时代,以自然经济作为其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不发达,对自然还保持一种神秘主义,因此“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更多是一种人对自然的敬畏。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形成于大工业发展时代,生产力更发达,马克思看到资本主义的发展以生态的破坏为基础,生态危机变得严重,在此基础形成其生态思想。第二,内涵不同。“天人合一”思想注重的是个人生命的完善和超越,为封建伦理道德寻求价值根源,以维护封建统治,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通过严密的逻辑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巨大弊端,指出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解决生态问题。第三,目的不同。“天人合一”注重道德、伦理价值,追求个人内心的完善及超越,达到一种理想人格。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目的在于消灭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解放,达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

  “天人合一”生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但我们应明确看到二者的差异及目前的现实,吸收其合理内容为我们所用。(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天人合一”生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比较

论文搜索
关键字:生态 天人合一 天人 马克思主义 马克 合一
最新马克思主义论文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思政课程中的应用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刍议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当代价值
容错纠错机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邓初民政党思想浅析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人学基础
热门马克思主义论文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衰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特征
从新的角度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走向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