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证券金融论文 >> 保险学论文 >>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对策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6-12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2

  出口信用保险,也叫出口信贷保险,是世界各国政府普遍采取的一种支持出口贸易的政策性保险模式,尽管在各国的具体事务操作中有所区别,但通常都是以一国的国家财政为依托,以提供收汇保障、风险管理融资保障为主要方式,为本国出口业务提供便利。出口信用保险起源于欧洲,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产物,是出口国政府鼓励发展出口贸易的重要措施。1919年,英国政府为了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官方支持的出口信贷担保机构-英国出口信用担保局(ECGD)。为统一各国出口信用保险业务规范,共享风险信息,研究风险控制技术,1934年成立了国际性组织“国际出口信用保险和海外投资保险人联盟”,简称为“伯尔尼协会”,该协会对促进和维护世界贸易和投资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专门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①。

  由于所承保的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难以预测和控制,出口信用保险通常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是为配合一国的产业政策和外贸政策而开展业务,但它把国家的支持政策融入保险这一市场化操作过程之中,因而只要不出现常年的亏损,就能被世界贸易组织所允许。

  一、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现状

  作为中国唯一家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充分地发挥了对中国出口企业保驾护航的作用,对中国出口贸易的推进作用不断增强,业务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支持了数以万计的企业的出口和海外投资业务。

  从支持出口企业的融资上看,中国信保成立的八年间(2001-2009),通过与银行开展合作,推出专门的福费廷保单等其他收汇保障,共帮助企业获得银行融资近5200亿元人民币,有力地解决了出口企业资金周转等问题。截至2009年底,合作银行累计达121家,其中中资银行76家,外资银行45家;全面合作银行达到43家。

  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额的渗透率上看,中国的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轨迹也体现出了一个逐步发展稳固,并进入快速增长期的发展趋势。一般出口贸易额的渗透比例上自2002年2%,经过7年的增长,上升到了2008年的9.46%,而2008年一年的时间内,这一数字就从9.46%上升到了22%。渗透率的增长体现出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占出口总量多数的中小企业,已经开始正确利用出口信用保险这把出口保护伞。

  然而,在取得的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的是,有关政策法律法规不足、国内企业风险意识淡薄、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依然存在。接下来,将从政府,中国信保,企业本身三个角度来阐述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国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作为国家的政策性保险机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资金来源和公司运转必将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和干预,国家的监管部门设置和法律法规的约束是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得以发挥政策性职能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直接面对的是市场上成千上万的不同类型的保户,这也就对其公司治理提出了挑战。正是由于这两者的矛盾,才形成了中国信保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目前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是属于财政部直接领导,同时接受商务部和外交部的业务指导,并且接受中国保监会的监管。这种混合的管理体制很容易让中国信保本身的定位产生问题。中国信保作为国家的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理应支持一些利润率低,风险系数高的中长期项目出口,这样的做法很可能带来的结果就是公司的账面亏损,然而由于中国信保同时接受保监会的监管,混同于中国人寿保险,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等一系列商业保险公司之列,风险管理和业务要求也就时常受到商业性保险公司的影响。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运营模式中,几乎已经不存在这种将官方出口信用机构划入普通商业保险机构的管理形式。

  在中国,据2009年的数据披露,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占我国一般贸易出口额的18.6%。占出口贸易总额的9.7%,这与发达国家如英法等国的出口信用保险20%到30%的渗透率还有一定的差距,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的广大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意识仍然比较淡薄。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许多企业的风险意识不高,在我国,很多中小企业都是私营企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还停留在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其次,我国的大多数出口企业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企业,产品附加值低,而且面临着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激烈的竞争,使得企业出口贸易的利润率低,无暇顾及购买出口信用保险。最后,我国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对信息资源重视不足的现象,忽视了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可以随之享受的包括资信评估,风险预警和业务融资指导等一系列功能。在当今发达国家越来越多地对我国的出口商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形势下。

  三、发展前景及对策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大大制约了其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能力,也影响了我国外经贸结构调整的效率,有鉴于此,加快对中国信保的改革以及中国信保内部公司治理能力的提高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

  目前我国政府在对于中国信保的管理上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对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管理模式,拓宽中国信保的资金来源,实现政策性职能和保持市场意识的统一。

  首先,我国政府可以仿效对于进出口银行等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管理模式,将中国信保划归国务院直接管理,同时要求外交部和商务部等部委利用其所拥有的国别和商业信息资源为中国信保的业务提供支撑。这种做法既增加了中国信保在出口企业中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也给予了中国信保较大的经营自主权,更好地发挥其政策性职能。例如,英国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出口信用担保局是作为英国政府的一个部门,其收支列入英国的国家财政预算,同时,英国的贸工部通过其电子信息系统为出口信用担保局调查了解其承保的国外进口商的有关资信情况,为其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项目提供支撑。   其次,通过发行债券等手段拓宽中国信保资本金的来源,推进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拓展。出口信用保险是典型的规模经济,保险机构有关买家资信情况的和国别风险信息的整理的边际成本率几乎为零,同时保险业务的增加还有助于保险公司分散承保风险。中国信保业务规模的扩大不仅有助于提供对出口业务的渗透率,为更多出口企业保驾护航,更有利于其完善风险管理体系,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服务质量。而服务质量和保险费率的降低又能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中小企业参与保险,形成良性循环。

  最后,对中国信保设立政策性和商业两个账户,对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分开管理和考核。出口信用保险中,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通常风险系数较小,在国际上也常常被视作可以由商业性保险机构经营的业务,而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由于其风险不确定性和较长的期限,往往只由政策性保险机构承保。2009年,中国信保的业务中,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所得保险费4.6亿美元,已决赔款3.0亿美元,而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所得保险费4.2亿美元,已决赔款1.9亿美元。可见,通过对设立政策性账户,专门管理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设立商业性账户管理其他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可以更加清晰地反映出中国信保在自身公司治理和执行国家政策性职能两方面的情况。国家通过中国信保每年上缴的在非长期出口信用保险中的利润来适当地补贴公司由于执行政策性职能而产生的亏损。

  中国的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在推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与合作中,有力地发挥了政策性金融在保护出口企业中的保驾护航的作用。在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内产业升级的不断加快和国际经济竞争的加剧的今天,中国的出口信用保险体系也亟需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我国政府需要着力改善监管体系,加快对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体制改革,并且在立法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本身也需要在坚持政策性旗帜的同时,提高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着力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保障。对于出口企业本身而言,进一步加强投保意识,建立起企业内部完善的出口风险体系,以便更好地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在保障收汇安全和提供融资便利方面的作用。

  注释:

  ①陈飞:《国外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及借鉴》,《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年第8卷第9期。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对策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中国 对策 信用 出口 研究 发展
最新保险学论文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要点研
大同旅游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保险精算课程教学分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试论数字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路径
“三全育人”视角下保险学课程思政的设计与
基于学习通SPOC的高校保险学课程教学研究
试论应用型本科院校保险学专业课程思政实践
互联网保险实践教学探讨
保险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讨
热门保险学论文
养老保险改革:现状、困境与选择
保险公司客户服务问题探析
汽车保险发展历程与现状浅析
家庭财产保险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运用保险最大诚信原则的思考
论保险公司保险投资
简析我国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寿险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加入WTO 对中国保险业的影响及其对策
社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及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