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问题的研究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问题的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8-2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问题的研究

  我国高校迅速发展的二十年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心理健康教育对于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平稳度过挫折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高校应该在原有的心理教育基础上积极改革,不断探寻新的发展,迈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高峰。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1.社会发展,竞争加剧,给大学生的学业带来严峻的考验

  例如,毕业证与各类等级证书挂钩;专业课管理、考查制度过于严格;毕业前各项论文、作业增加等,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压力。

   2.人际关系和恋爱不顺利

   走进大学校门,每个学生都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熟悉自己的同学圈,这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考验。也许一件事做错了,或者一句话说错了,致使自己在新的交际圈中不受欢迎,这也可能导致学生产生较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还有一方面是恋爱带来的挫折。很多人说大学是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学生们有充分的自主权,情窦初开的学生互相爱慕走进甜蜜的爱情。爱情虽然甜蜜,可在面临多重考验的时候,这些不谙世事的大学生却不懂如何处理,这也是学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一方面。

  3.高考后,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分数报考大学,选择适专业

   一部分学生步入校园后才知道,原来自己选择的专业根本不适合自己。有的学校给予学生转专业的机会,可是新的专业带给学生的也是一个未知的前景。专业选择不当,导致有些大学生在学业上得过且过,不积极主动。

   4.大学毕业前夕,所有学生必须面临求职压力

   现在年轻人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毛病,想去的单位进不去,很多学生在一个死循环中纠结,因此出现了很多大学生毕业就待业的情况。出了校门不工作,时间久了来自家长、亲戚、朋友的压力增大,学生心理自然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

   很多人会质疑,什么样的心态才算是健康的心理,其是这个问题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描述。但是人们普遍认为,所谓的心理健康就是每天都能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遇到困难积极面对;不会因为寻求刺激去做不符合大学生身份的事;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总之就是使自己的生活充满希望。

   如何让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以下几点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1.逐步改善教学方法,不用考核逼迫学生学习

   学生学习缺乏一定的自觉性,有些考核也是学校无奈之下做出的,但是这些方法有利也有弊。因此,改变教学模式,利用学生喜欢的方法吸引他们自主学习,这样在减轻学生压力的同时,教学效果也会有很大提高。

  2.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恋爱问题,是高校教育中经常缺失的内容

  针新生多开展课外活动,引导其快速融入集体生活,指导他们学会面对困境。我国的传统教育在恋爱方面有所规避,学校可以参考国外的教育体系,增加选修课程,让学生们懂得如何面对恋爱中的难题。

  3.对于专业选择不理想的学生,辅导员要主动与之沟通

  在学生转换专业之前,专业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每个专业的长处和短处,尽量挖掘专业乐趣引导、吸引学生,以便他们做出更加适合自己的选择。学生每天学的是自己选择的、喜欢的专业,心理会逐渐变得积极向上。

  4.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十分重要

  在整个大学期间,教师除了讲课之外,最主要的就是教学生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锻炼能力,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尽量避免眼高手低的现象出现。学校主动和社会各类企业增强联系,实现校企常态合作,提高毕业生就业机会,帮助学生树立进入社会生活的自信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企业更加需要全方位发展的人才,这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的主要原因。学校要引导学生调整好心态,乐观面对生活,积极应对所有压力,为社会发展输送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问题的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心理健康 心理 大学生 研究 健康 问题
最新心理学论文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利用心理学理论提高税收管理与服务效应的研
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心理因素及对策研究
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
数学在心理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心理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探索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策略
浅析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
网络暴力游戏成瘾的心理机制探析
幸福能力培养的内容探析
热门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原因分析
浅析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及其调适办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大学生择业受挫与应对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分析与对策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
青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