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理学论文 >> 数学论文 >> 模型的数学语言表达谈论文

模型的数学语言表达谈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11-12

模型的数学语言表达谈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的案例研究”(课题编号:B-b/2015/02/168)阶段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9-0015-03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一起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把模型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所谓数学语言,就是一种由数学符号、数学术语、数学图形和经过改进的自然语言组成的科学化专业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表语言3种。数学语言表达就是把思考数学对象、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用数学语言表示出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因此,数学模型的表达过程就是学生借助一种或几种数学语言把模型中的数学思想和内容表达出来的过程。模型表达常常是数学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和图表语言的优势互补和有机融合的过程,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一、模型的数学语言表达意义

  1. 落实课程标准的需要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数学建模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构建模型、渗透模型思想非常重要。《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和“综合与实践”等部分提到了模型思想或数学建模。模型需要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 密切数学与生活联系的需要

  建模往往是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生活,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把生活原型抽象成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充分体会如何把数学知识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来并解决实际问题。模型表达是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关键。引导学生进行模型表达,能有效帮助学生养成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的习惯。

  3. 发展学生思维的需要

  数学建模是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推理发现数学概念、规律并加以运用的过程。数学模型表达的过程是学生充分调动原有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发挥想象力、观察力和创造力,才能顺利表达数学模型。这样,模型表达过程不但能提升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感悟模型思想、积累建模数学活动经验。

  4. 促进学生问题解决的需要

  经过一段时间教学后,部分学生还不能理解某些重点知识,让老师感觉非常困惑:前不久刚刚接触过,当时大家的学习情况都很好,为什么现在不能掌握呢?除了学生遗忘的原因外,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并加以强化。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建构模型并关注表达,就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模型的数学语言表达策略

  从所映射的数学对象看,数学模型大致可以分为概念类数学模型、算法类数学模型和关系类数学模型。这些模型都可以用相同类型或不同类型的数学语言表达。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模型时要结合教学内容,灵活选择。

  1. 概念类数学模型

  所谓概念类数学模型,就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数学概念,如图形概念和四则运算概念等。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主要表现为数学语言中名词、术语和符号的准确含义。由于数学概念反映客观现实中数学关系的本质属性,因而每个数学概念都可以称之为数学模型,都是构建其他模型的基础。概念模型的构建过程通常包括感知具体对象阶段、尝试建立表象阶段、抽象本质属性阶段、语言符号表征阶段和概念内化阶段等过程。其中语言符号表征阶段就是用数学语言表达模型的阶段,学生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并进行最优化。

  用文字语言表达概念模型。方程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模型。构建方程概念模型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天平教学挂图,并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关系,学生分别用50+50=100,50×2=100,x+50>100,x+50=150,

  x+50<200和2x=200表示。将这些式子分类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含有字母的式子,如x+50>100、x+50=150、

  x+50<200和2x=200;一类是不含字母的式子,如50+50=100,50×2=100。也可以把这些式子按照等式关系分成两类:一类是不等式,如x+50>100和x+50<200;一类是等式,如50+50=100,50×2=100,x+50=150和2x=200。仔细观察分类后的式子,学生发现等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含有字母,如x+50=150和2x=200;一类不含有字母,如50+50=100,

  50×2=100。那么,能不能给这些含有字母的等式取个名字?这样,学生就能水到渠成地选择文字语言概括方程的概念模型――含有字母的等式叫做方程。

  用图形语言表达概念模型。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有些概念很难用符号语言或者文字语言清晰表达,需要借助图形语言才能构建、理解和掌握。如教学扇形时,学生先观察下列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再说说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由圆的两条半径和一段曲线围成的,都有一个角,角的顶点都在圆的中心,从而初步认识扇形――各圆中的涂色部分都是扇形,再借助图形语言认识弧――图中AB两点间的曲线,从而完成扇形概念模型的构建。这样用图形语言表达扇形的概念模型简单、直观、易懂。

  用符号语言表达概念模型。符号语言比较简洁,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圆的周长时,学生先在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探究正方形的周长是圆的周长的几倍,再在圆内画一个正六边形(六边形的顶点都在圆上),探究正六边形的周长是圆的直径的几倍,最后思考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几倍?学生通过测量和计算,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从而顺利用文字语言构建出圆周率的概念模型――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如果用文字语言表达圆周率概念模型,并没有错误,但对学生后续构建圆的周长、圆的面积甚至圆柱、圆锥的相关模型带来麻烦。于是,教师引导学生用字母π表示圆周率模型,既简洁、又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还为学生后续构建数学模型奠定基础。

  2. 算法类数学模型

  所谓算法类数学模型,就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各种运算法则、规律、性质、解方程的程序以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等。根据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算法类数学模型的提炼过程以合情推理为主,构建模型的过程通常包括:提供具体事例,由学生经过观察、探索、运算演示等发现事物间的关系或规律,经过归纳、猜测、验证,用简练、准确的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形成模型。

  用文字语言表达算法模型。文字语言表达算法模型比较准确。教学分数乘法时,学生先根据乘法意义把3/10+3/10+3/10写成3/10×3,再根据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算出3/10+3/10+3/10=3+3+3/10=3×3/10=9/10,发现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整数和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再根据10×1/2=10÷2=5和10×2/5=10÷5×2=4发现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是用整数和分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最后根据1/2×1/4和1/2×3/4的示意图中的结果是1/8和3/8,归纳出分数乘分数的算法类模型是“分数和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这里之所以用文字语言表达模型,因为其在前两个模型基础上抽象概括而成的,前两个模型用文字语言表达有助于学生直观掌握计算法则,提升运算能力。

  用符号语言表达算法类模型。有的算法类模型用文字语言也能表达,但比较麻烦,甚至可能导致学生混淆。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学生根据题目信息计算跳绳根数,有的列式(6+4)×24,有的列式6×24+4×24。经过计算,学生会发现它们的结果都是240,也就是(6+4)×24=6×24+4×24;通过观察,有的学生发现等式两边都有6、24和4三个数字,有的学生发现等式两边都有加法和乘法两种运算,等号左边先算6与4的和再算10个24、等号右边先算6个24与4个24各是多少再求和。学生写出几个类似等式后尝试概括规律:有的学生用文字表达规律“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后再相加”;有的学生用(○+□)×△=△×○+□×△表示;有的学生用(X+Y)×A=X×A+Y×A表示;有的学生用(△+○) × ■ =△×■+○×■表示……最后,学生形成共识,用(a + b)×c = a×c + b×c表示乘法分配律的算法模型。学生用不同语言表达乘法分配律都正确,但符号语言表达乘法分配律模型不但简洁、清晰,而且符合约定俗成的习惯。

  用图形语言表达算法类模型。符号语言虽然简洁,但有些特例用符号语言无法表达或者表达不够清晰。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时,有这样一道例题:1/2+1/4+1/8+1/16+1/32,如果通分,学生也能正确计算出结果(即1/2+1/4+1/8+1/16+1/32=16/32+8/32+4/32+2/32+1/32=31/32),但如果具有相同规律的分数多了,如1/2+1/4+1/8+1/16+…+1/512,通分就非常麻烦;如果学生用正方形、扇形或线段图表示单位“1”,用图形语言构建下面这样的模型,就能根据图形迅速算出结果。计算就会变得非常直观、简单。

  3. 关系类数学模型

  所谓关系类数学模型,就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表示数量之间关系的模型,包括各种几何图形的计算公式,常见的数量关系式以及基于数据分析的各种统计图表等,如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总价、单价和数量的关系,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的关系,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寻找数量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在观察、比较、归纳中自主构建关系模型并表达出来,有助于学生发展数学思维,提升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用文字语言构建关系模型。数量关系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拐棍”。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时,教师先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整理信息中初步认识单价,学会写和读后,根据已知条件提出问题,并在交流中认识数量和总价,再在问题解决中自主发现“数量、单价和总价”之间的关系,构建数量×单价=总价的关系模型,并举一反三地发现总价÷数量=单价以及总价÷单价=数量。简单应用模型后,学生可根据“和谐号列车每小时行260千米和李冬骑自行车每分行200米”认识速度,再根据它们各自行驶3时和8分计算路程,发现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路程=速度×时间、路程÷速度=时间以及路程÷时间=速度,从而构建了三个新的数学模型。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总价=单价×数量和路程=速度×时间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促使学生用总数=每份数×份数这个通用模型表示。这样,学生用文字语言表示数量关系模型,并认识了数量关系式与乘法意义的联系,把似乎不同的数量关系融为一体,使所学知识真正具备数学模型的价值。

  用符号语言构建关系模型。有的关系模型用文字语言表达也是可以的,但用符号语言更简洁。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学生先思考把1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1÷4=1/4)然后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3÷4=3/4)再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3÷5=3/5)观察这3个算式,学生很快发现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商相当于分数值,并很快概括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模型――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如果用字母a表示被除数,用字母b表示除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模型就可以表达成a÷b=a/b(a、b都不等于0)。这样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模型用符号语言表达出来比文字语言表达的模型更简洁。

  用图形语言表达关系类数学模型。有些关系类模型,用文字语言或符号语言都能表示,但图形语言表达更直观。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学生先观察单价和数量这两个量的变化情况及其变化规律,发现笔记本的数量随着单价变化而变化,单价越低购买的本数越多;单价越高,购买的本数越少,但总价不变。由此,学生根据构建正比例关系模型的经验,用单价×数量=总价(一定)表示这几个量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单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单价变化,数量也随着变化。当单价和数量的积总是一定(也就是总价一定)时,笔记本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成反比例关系,笔记本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是成反比例的量。如果反比例关系模型这样表达,就不具有普遍性。学生在进一步探究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关系的基础上,尝试用字母表示关系模型,即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反比例关系可以用x?y=k(一定)表示。这样表示,学生容易混淆正比例关系模型和反比例关系模型。如果用图形语言表示就比较直观。学生阅读“你知道吗?”(如下图),发现反比例关系模型是一条曲线,而正比例关系模型则是一条直线,知识点就很容易区分,学生的认知结构就会由形式模仿走向真正的意义建构。

  总之,正如数学家布克所说,模型化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处于所有数学应用的中心。引导学生恰当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数学化”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数学语言进行模型表达是“数学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也是关键所在,更是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模型的数学语言表达谈

论文搜索
关键字:模型 语言 数学
最新数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策略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
数学应用意识与高职数学教育教学思考
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分析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口算能
浅谈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的有效渗透途径
小学数学课堂应用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方式探
热门数学论文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研究
“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数学学习方法及其指导
谈复习中数学试卷的讲评
变式教学中习题引申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用构造法解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研究性学习推进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
极限思想的辩证思考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