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高职院校声乐公选课教学创新探讨论文

高职院校声乐公选课教学创新探讨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11-13

高职院校声乐公选课教学创新探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155-03

  声乐公选课作为高职院校美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元素,其在高职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调整与完善,高职音乐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声乐教学也获得了很大的改进。然而,现有的音乐教育依然无法脱离传统模式的禁锢,高职院校声乐公选课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仍旧存在一系列尚未解决的问题,受到了极大的制约。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声乐公选课教学陷入困境,处于难以为继的境地。鉴于此,在职业教育改革的大环境背景下,高职院校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在实施教学活动中,实现教学方式的革新,以教学思路和方法为切入点,进行优化创新,以提高课堂教学成效,为提高学生声乐技巧以及综合素养水平提供平台,从而进一步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高职院校声乐公选课的重要性

  (一)促进学科协同发展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H.哈肯(Hermann Haken)就协同发展创立了协同学理论,他在协同学理论中提出了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运作原理。系统内部存在着一系列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之间既相互关联又独立运行,只有当关联运动占据系统内部的主导位置时,才能发挥系统运作的最佳效应,促使各子系统间产生协同效应,从而提高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同样,现行的高职院校就是一个整体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融合了德智体美劳等子系统,而美育也包含了声乐公选课等音乐教育,它们之间既有独立运行,又有关联运动,只有把德、智、体、美、劳五者之间形成一个关联运动,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才能最大程度激发素质教育的力量。

  (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声乐学科所特有的情感价值,决定了其在陶冶学生情操、涵养、美感及人格方面的优势。可以说,声乐是一项情感教育活动。高职学生处于18-22岁这一年龄阶段,他们正面临生理、心理的巨大变化,在各种因素的驱动影响作用下,高职学生无论是情感、思维,还是个性、自我意识等都逐渐增强,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个性。为此,在高职院校开展声乐等音乐公选课程,可以通过美育的渗透,把学生的内在情感诱发出来,从而触发他们内心深处的积极情感,在情感体验中调整自己的身心,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高职院校声乐公选课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一)教师难以准确把握声乐教学的科学性与循序渐进的原则

  高职院校的声乐公选课教学在于通过美育渗透教育,逐步引导学生端正思想。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不能为了追求教学进度,就选用一些违背科学的教学方式。然而,由于此门学科在学校领导和大部分教师眼里,只是可有可无的“边缘”学科,声乐并没受到重视,加上学校其他环境条件的禁锢,因而部分声乐教师与时代脱轨,自身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无法跟上时代发展潮流,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在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难以准确把握声乐教学的科学性,这对声乐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教师对学情缺乏了解,在促进学生声质的转变上难以因材施教

  为顺应素质教育改革发展潮流,许多高职院校开始设立声乐等美育课程。然而由于部分高职院校领导自身现代教育意识弱化,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他们看重的是学生的专业技能等,声乐公选课被看成“形式课”,因而许多教师也并不重视该门课程,甚至教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情况了解都不多。在授课时,教师难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施教,因而他们的发声、演唱示范等都难以促进学生产生声质上的转变。

  (三)教师的兴趣和欣赏视角对声乐教学效果影响明显

  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师大多都有自己的兴趣和欣赏视角,部分教师倾向于民族声乐,她们在授课时就会把重点放在民歌教唱方面;而一些美声教师却很少使用民族声乐教材,这必将会影响到学生个体的发展。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教师既能教美声,又能教民歌,但是要想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教师务必要在教学和艺术实践方面提升自己,以促进学生协调发展。

  三、高职院校声乐公选课教学创新发展策略

  高职院校声乐公选课教学的创新应突出以下特点:一是创新性。推行高职院校声乐公选课教学改革的创新,应先有创新之义,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点,在知识渗透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人性化”的实质,从而深入学生心理深层,理解学生学习声乐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规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声乐知识。二是系统性。声乐知识是一个系统化的体系,当中所涉及的各种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吸收、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要立足声乐知识系统化这一特征,以西方先进的系统理论知识为标志,逐步形成一个多学科密切融合的知识系统,以帮助学生强化知识的应用。三是理论性。声乐教学所涉及的各种知识,最初基本都是以理论知识的形式出现的,并以此为基础,显示出相关的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活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进行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最佳融合。四是技术性。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综合型的技术人才,声乐公选课作为一门美育课程,在实际中应凸显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特色,以适应整个音乐教育文化的需求。基于以上四方面的特征,高职院校声乐公选课教学可采取以下创新策略:

  (一)加强教材建设,开发符合学生特点的教材

  传统的声乐选修教材缺乏对高职院校教学层次的准确定位,一部分重点教材、推荐教材并不适合高职学生使用。市场上流通的可以供高职院校选择并适应素质型人才培养的声乐教材并不多,如何从素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出发,开发符合学生特点的教材显得十分重要。为此,从我国高职院校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最好由学校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相关一线教学的音乐教育教师开发,以避免分散、水平低下、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与此同时,负责教材开发的教师还应采取相应的规范标准,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在保证理论知识基本够用的基础上,增添学生音乐能力培养的内容或板块。   (二)拓宽教学手段,增加网络新媒体学习阵地

  新媒体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阵地,基于新媒体的声乐公选课教学是一种创新型的教育模式,是信息科技与现代化声乐教学的有效结合,它能够有效地把网络信息资源融合到声乐教学中,从而扩宽学生的视野,把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高职院校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主要是进行理论知识型的授课,在技能方面也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声音特点和修养、不同声音感受和理解而开展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学生的音乐素质、文化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差异随之决定了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针对教学对象的差异性,教师可以应用新媒体技术对不同条件和素质的教学对象适用针对性的教学模式。

  例如,针对学生在歌唱发声方法和技能技巧方面存在的不足,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所具备的大容量教学信息,实现教学信息资源在一定时间内的大量高速传输,让学生在伴随着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的影像切换中,多维度、多层次扩展自身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让自身的知识结构更加清晰明了。同时,让学生深入了解呼吸的调整、歌唱共鸣腔体的运用以及身体机能的松紧度等知识,教学重难点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再如,针对学生的声色特点、歌唱技巧、艺术表现力方面,教师可以借助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代表的音乐创编加工技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建构学生可参与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课堂环境中对自己的演唱风格进行定位,能够熟练地进行作品的选择、安排、分析,舞台表演设计,音乐会策划等。

  (三)立足声乐文化,增强学生的学习情感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和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得以在文化相互激荡的21世纪浪潮中站稳阵脚的根底,其所透射出来的是中华民族精神所特有的凝聚力、感染力和震撼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无法脱离学校教育,因而作为培养素质人才重要基地的高职院校,必须充分发挥声乐教学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以声乐课为渠道,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由于受到文化素养、个人情感以及经历的局限,学生即使对声乐作品的作者情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也难以深入地把这种情感表述出来。只有从文化视野对作者情感进行挖掘,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学生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在世界。

  以《黄河大合唱》为例进行分析。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单纯地知道《黄河大合唱》是一首爱国歌曲,理解作曲家的个人才华。但是,学生在学习以及演唱的过程中,过于追求声乐的技巧,而对于曲目自身所蕴含的情感却缺乏了深入层次的感悟和表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时,应立足曲目自身的文化基础,在强调声音技巧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黄河大合唱》之所以呈现出气势磅礴的力量,不仅是因为作曲家个人的才华和作曲能力,更是因为当时的时代背景,包括苦难的社会对作曲家的影响以及人民艰苦奋斗给予他的鼓励和力量等。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对音乐创作背景的清晰了解,学生在此过程中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音乐内涵,自然地形成文化认同。

  (四)以就业为导向,实现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结合高职院校声乐公选课程设置来看,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课和技能课两种。与星海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专业院校“一对一”的授课方式相比较,普通高职院校的授课模式局限性较大,授课内容也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因而声乐公选课教学往往难以取得较好的成效。高职院校的学生应具有一定的声乐演唱、音乐鉴赏的能力,为解决当前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两大能力”,必须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扩展性,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为此,教师可以在公选课的计划内增强实践课时比例,开发多种类型的创新实践课程,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其次,学校还可以尝试设置声乐节目鉴赏、音乐美学、歌剧赏析等课程,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进行课程的优化设计。例如,在上第一节声乐公选课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课程的介绍,(下转第180页)(上接第156页)包括声乐的发展起源、声乐课程的基本目标以及声乐优劣的判断指标等。把这些复杂冗余的知识点压缩成简单易懂的内容,初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印象,以增强学生对声乐知识的记忆。在上第二次课时,教师就可以融入基础的声乐理论知识教学,为学生读谱、识谱创造可能;在训练学生的发声技巧上,就可以增强对气息的说明。第三次上课时,由于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声乐知识,教师就可以立足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对声乐的其他门类进行详细讲述,包括歌剧、曲艺等,并在讲述中融入声乐技巧的讲解,增强学生对声乐作品的理解和认知。

  (五)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声乐教学师资队伍

  教师是学生的“领航者”和“助跑者”,高职院校只有重视声乐授课教师的能力开发,才能够增强教学软实力,提高教学成效。首先,学校应加大对声乐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力度,立足市场发展态势,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以不断探索出一套符合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优秀的声乐教学人才,增强声乐教学软实力。特别是对待声乐教学师资队伍应和对待其他专业学科师资队伍一样,通过培训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养。其次,随着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呈现出新的内容和特征,声乐教师在新形势下自身也要不断创新,时刻关注社会的发展形势,积极主动学习最前沿的知识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树立新思维,补充新知识,提高新能力,形成深厚的专业知识以及较高的教育素养,并将这些知识、成果用于实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声乐应用技能。

  综上所述,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大环境,高职院校声乐公选课教学能否赶上时代的列车,已成为有关教学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为适应职业教育发展潮流,相关教学工作者,只有立足声乐教学的重要性,针对当前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不断革新教学理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才能达到促进高职院校声乐公选课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高职院校声乐公选课教学创新探讨

论文搜索
关键字:声乐 高职 院校 教学
最新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
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
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困境与路径探略
新时代女性职业发展探究
浅析高职英语教学中课堂导入的原则和方法
济南市体验式拓展培训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动力链视域下功能性训练方法与传统体能训练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幼教专业体育教学中的应
新时代体育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的机
热门职业教育论文
职教教师的教学观念与学生个性发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来进行班级管理的初探
论职业教育的泛化
迈向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中学教师招生体验的个案研究
职业教育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百年职业
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
中国职业教育兴衰的制度主义分析—“市场化
论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高职发展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