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浅谈高校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浅谈高校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11-19

浅谈高校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10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污染的认识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所以环境科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且其发展迅速,深度和广度不断更新。环境监测课程作为环境科学和工程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其内容也需要相应地变化和更新。如果不与时俱进,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很难有效地传授有用的知识和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本文从高校环境监测课程的现况和特点出发,对其存在的问题上进行分析,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模式等方面探讨了改革的设想。

  一、环境监测课程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环境监测课程的特点。环境监测课程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它以污染物分析工作为逻辑起点,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在全面了解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系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方法,环境中要污染物常用检测手段的基本原理、特点、分析方法和实验操作技术,以及在环境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具备在环境监测分析实际技能,从而胜任日常环境指标、污染物监测分析工作。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体系,一般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方面。少数条件许可的院校开设了实验课。其中,理论教学是课程体系的基础,基于国家标准,主要传授针对环境领域中应用量大的分析方法,重点介绍方法原理及其实际应用意义等,并对环境监测网点的布设进行系统性介绍。实验教学是对于理论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理解,加强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作为边缘学科的课程,环境监测课程一般要求授课对象有一定的化学基础,需先修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环境学、环境化学等课程。学时的安排一般是48学时,其中实验课16学时。

  2.环境监测课程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的环境监测课程存在如下的问题:第一,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由于课程的特点,课程包含的教学内容繁多,有些内容安排不合理,导致学生难于抓住重点和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此外某些内容未能及时更新和反映现行环境监测方法和技术,导致一些教学内容的脱节或滞后。第二,教学方法千篇一律。教学手段现在一般利用多媒体教学,但是老师向学生一味地灌输大量知识,缺少师生互动交流和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大部分情况是学生需要将所讲授的知识强行记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不深,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第三,考核模式单一。目前国内高等院校的环境监测课程多采用的考核方法是期末闭卷考试,有些学生会以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的方式获取高分,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的能力和水平。还有考试内容覆盖面窄,只重视书本知识,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和培养。

  二、教学改革设想

  1.优化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应基于国家现行标准和优先监测的主要污染物,结合社会所需,合理安排繁多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最新进展等相关信息,并有选择地开展教学工作。教师应当根据环境监测课程自身特点和学生的基础,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注意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实用性。重点介绍环境监测中应用最多的分析方法及其实际应用意义等,并针对环境监测网点的布设进行系统性介绍,如当前受重视的大气污染监测、农药残留监测等内容。环境监测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学过“分析化学”或“仪器分析”等基础课程的学生,所以加强与其他相关课程的有机联系的同时,可以将环境监测中涉及到的相关分析仪器的具体原理和操作方法,适当进行删减。可以对一些单调、枯燥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改编,加入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例子,使之体现重要性和实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案例式教学:为了动员学生的参与热情,唤起潜藏在学生身上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及其能力,从而开展讨论,通过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的互相交锋和彼此互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起源于“哈佛大学”的情景案例教学课,之后迅速成为一种为全球培训界为全球培训业公认为最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之一。通常情况下,案例教学的对象应当是有一定实践经验和理论素养的学生。案例式教学可以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不断转化,通过具体的情境,将隐性的知识外显,或将显性的知识内化。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在加深学生对重要观点、原理的理解,调动学员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案例教学的目的不应是传授知识,也不应是进行理论诠释或政策解释,不应将教学目的简单地放在老师对学生的“教”上,而应该着眼于老师和学生,特别是学生和学生相互之间彼此互动的“学”上。考虑“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及其可能采取的行动,考虑对“学”的过程的整体设计及其控制。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污染物的种类,选一些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农产品安全、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污染常规监测等相关案例中,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案例。(2)比较法教学:比较法教学的应用能帮助学生按照事物对立统一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将复杂多样的对于污染物质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综合比较。各个环境介质中各个污染物的分析方法有好几种,但各有特点,有的可以同时采样和分析,而有的同时采样但需单独分析;可以使用类比、并列比、寡众比、综合比,把课程涉及的事物和抽象内容,进行比较,以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个性和共性。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比较全面地掌握研究现状与急需解决的知识与技能。(3)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环境监测内容涉及到很多抽象的概念,如样品采样与目标物分析仪器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传统的板书教学手段,学生很难理解。可以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或软件,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4)理论课与实验相结合:目前实验课的课时一般是理论课课时的一半左右。环境监测课程是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应该增加实验课的课时,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如果没有单独开设的仪器分析实验等课程,可以增加实验课的学时或单独开设实验课。另外,还可以安排参观当地的环境监测站或其他分析测试部门,以开阔视野提高现场经验。

  3.考核方式的改进。课程考核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传统的考核方式是期末闭卷占较大比重,但这种考核方式严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容易造成考前突击,不能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考核内容和方式可包括理论课期末考试成绩、实验课成绩和平时成绩。理论课期末考试以闭卷方式进行,占50%,考题主要为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计算题、综合分析题、应用题等,检测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实验课成绩占20%,包括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分析、结果和讨论等。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评估;平时成绩占30%,包括学生出勤、课堂练习、课堂交流、完成作业和小论文等。是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

浅谈高校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

论文搜索
关键字:环境监测 教学改革 监测 课程 改革 高校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