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证券金融论文 >> 银行管理论文 >> 促进银行资本创新助推银行转型发展论文

促进银行资本创新助推银行转型发展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6-19

促进银行资本创新助推银行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6)06-0054-05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新旧增长动能的转换阶段,经济增长动力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逐渐过渡。由于传统行业产能过剩、下行压力逐渐增大,新兴行业尚处于成长期、未形成稳定的增长模式,我国经济在新旧动能切换衔接的转型时期,承受着一定的下行压力。在国内经济转型调整的背景下,加之世界经济复苏缓慢,2015年我国银行业利润增速明显放缓,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均有大幅上升。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下降主要是由于实体经济下行、信贷需求减弱和净息差收窄三方面原因造成的。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与我国宏观经济联系紧密,当GDP增速下降1%时,我国银行业利润增速将下降9%①。银行的信贷需求不足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信贷结构中,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占比上升,中长期贷款增长乏力,说明用于满足企业短期流动性的资金需求上升,而用于企业长期发展的投资需求不足。二是由于传统行业信贷需求减弱,新兴行业的信贷需求不足,导致实体经济的有效信贷需求不足。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已经取消,加之央行多次降低贷款基准利率,净息差进一步收窄,商业银行普遍面临利润下滑压力。

  近两年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2013年、2014年、2015年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1.25%、1.67%,而拨备覆盖率持续下降,近三年的拨备覆盖率分别为283%、232%、181%,部分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接近监管底线150%。在经济承受下行压力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承受着风险上升压力。经济下行时期,过剩产能难以在短期内迅速消化,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上升,2015年底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7万亿,已接近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第二次剥离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总额②。总体看,虽然银行信贷风险仍在可控范围内,但不良贷款率连续17个季度上升,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面临风险持续上升的压力。银行纷纷采取一系列不良资产处置办法,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应在银行内部建立合理的资本补充机制,防范系统性风险发生。

  2015年我国银行业新增不良贷款4318亿,超过之前三年新增不良贷款总和③。当前国际、国内经济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未来两年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下降压力可能继续加大,不良贷款仍有增长趋势,资本补充压力再次显现。一方面,货币当局为刺激经济采取稳健偏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M2增速保持在13%左右,这直接导致银行业资产和信贷规模的增速也保持在10%―15%区间,在资本充足率监管、净利润增长缓慢和不良贷款率上升的背景下,银行资本补充需求显著提升;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平均水平为13%,低于美国、日本等大型银行15%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资本抵御风险的能力还需提高。2015年在华外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8.48%,而我国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4.5%、11.6%、12.59%,无论是大型银行,还是中小银行都面临资本补充压力。

  2015年底金融稳定理事会针对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提出总损失吸收能力(Total Loss-Absorbing Capacity, TLAC)资本要求,全球30家系统性重要银行资本充足率需在2019年达到16%,在2022年达到18%。我国四家大型银行位列其中④,因属于新兴市场国家,对四家银行的资本要求达标时间放松到2025年和2028年。2015年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4.5%,较2014年提高4个百分点,共补充资本1000亿,不考虑规模增长,未来我国大型银行的静态资本缺口达4000亿。

  中小银行为了保证利润增速,资本消耗一直较快,资本补充压力迫切。长期以来,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的方式主要是增资扩股和利润留存,由于业务发展粗放、资本工具单一、资本管理薄弱等问题,中小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一直无法显著提升,资本补充问题成为中小银行发展的硬约束。而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经济下行、利率市场化放开,需要商业银行应对信贷需求减弱、净息差收窄、不良贷款上升等问题,是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和风险把控能力的严峻考验。对于中小银行来说,依靠利润留存补充资本的方式将受到冲击,未来中小银行普遍面临较大的资本补充压力。

  一、银行资本工具的重要作用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中的重要主体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地位。在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银行业成为我国金融行业运转的核心,而资本又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银行资本作为承担未来不确定损失的缓冲器发挥保护存款人的作用,因而受到监管机构、评级机构和商业银行的高度关注,充分体现了银行资本的重要性。自1998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到2013年对《巴塞尔协议》进行最新修订的过程中,商业银行的资本监管始终是国际银行业关注的重点,商业银行资本补充问题愈来愈受到重视。在当前国内外最新资本监管要求的约束下,对银行资本工具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主动适应监管标准,而且可以通过资本结构优化,支持银行实现战略转型。银行资本工具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提升银行抗风险能力,增强银行体系安全性   商业银行属于高风险行业,充足的资本有助于银行获得更高的信用评级和社会公信力,有效提升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资本充裕,说明该银行实力雄厚,有利于各项业务的开展,提升发展速度;反之,如果资本充足率勉强达到甚至未达到监管要求,则会受到监管机构的种种约束,受到公众的质疑,进而影响其业务开展,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银行难以生存,直至破产倒闭。金融危机爆发后,银行资本问题被摆到重要位置,伯杰和鲍曼(Berger和Bouwman,2013)通过研究银行资本在两次银行危机和三次金融危机中发挥的作用,发现资本有助于银行渡过危机,提高市场份额和利润,而且在任何时期对小型银行都尤其重要。资本可以增强系统安全性,在银行发生损失前、处理损失中和损失恢复后各个环节均发挥着作用。在日常经营中,资本充当缓冲器的作用以应付未来不确定性,因此银行的资本缓冲水平应与预期损失水平相匹配,甚至不太可能发生的损失也要考虑在内。在银行发生损失时,资本用于抵补损失,避免进一步的风险上升。在损失发生后的恢复阶段,资本还能为银行留出一部分的缓冲时间,可以使银行在危机后较快地恢复过来,不至于每况愈下而倒闭。

  (二)满足提高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现实需求,加快中资银行融入全球金融市场和国际化进程

  国际评级机构大多将资本充足率作为评级的重要指标,评级结果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家银行的国际金融活动能力。商业银行保持较高的资本数量和资本质量,有助于提升其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伴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改革不断推进,多元化、开放、竞争的银行业市场格局已初步形成。中资银行国际化战略的深入推进使更多商业银行“走出去”,中资银行只有着力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才能深化其国际金融分工的参与度。我国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提升资本规模和改善资本质量,既是向国际监管标准靠拢,也可以增强商业银行的国际影响力,为中资银行的海外发展积聚实力。因此,建立长期有效的资本补充机制,对于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三)有助于提高银行盈利水平和发挥金融中介支持实体经济的功能

  银行资本有助于提升盈利水平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银行资本作为价值波动的缓冲资本。从银行风险承担角度考虑,银行资本可以吸收资产价值减值损失,避免进一步的亏损,降低破产的可能性和存款人的预期损失。二是银行资本可以作为开展盈利业务的资本金。从银行投资获利角度考虑,银行的股权资本工具可以投资金融资产,当投资收益高于发行资本工具的成本时,该项投资将获益,提高了银行的盈利水平。三是充足的资本水平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外部融资成本。从银行融资成本角度考虑,银行缓冲资本水平越高,说明银行的稳健性越高,在进行外部融资时会更受投资人青睐,因此也会降低其发行资本工具的融资成本。另外,较高的资本水平同时也会获得较低的存款溢价成本,无论是融资成本还是吸收存款成本降低,都有助于提升银行盈利水平。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主要是向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可用于吸收损失的资本占比越高,银行收缩信贷压力就越小。由于二级资本用于破产清算的损失吸收,从这个角度看,股权类资本工具、一级其他债务资本工具以及留存收益的质量要显著优于二级债务资本工具。当资本吸收持续经营损失的能力越强时,银行就越不会缩减信贷规模,说明充足的资本水平有利于商业银行提供更多信贷支持。

  (四)有利于稳定我国资本市场运行和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由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的规模较大,若以增发、配股形式补充资本,必会导致市场价格波动,不利于资本市场稳定。随着近两年资本工具创新步伐加快,拓宽了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可以通过在境内外发行优先股和债券补充资本金,既降低了银行融资成本,又有利于维护我国资本市场稳定。资本工具创新的实质是利用结构化技术对股本和债务特征进行组合,形成“中间型”资本工具,银行资本工具创新的动力在于其成本优势和市场优势,构建可持续的、市场化的资本补充机制,是推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同时,根据银行规模和资本工具发行规模,银行可选取不同的市场融资。例如,中小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可通过新三板市场融资,既拓宽了中小银行的资本补充渠道,也有助于推进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

  二、银行资本工具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8年金融危机暴露出银行资本质量存在的问题,国际大型商业银行虽然保持较高的资本水平,但设计过于复杂的资本工具严重弱化了资本实际吸收损失的能力,加重了危机的负面影响,为此巴塞尔协议Ⅲ强化了对资本工具损失吸收能力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多采取国家出资与剥离不良资产办法提高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还未建立科学的资本管理办法。2013年1月1日起,《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对我国银行业实施更加严格的资本监管,重新界定了银行资本工具的合格标准,对银行资本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建立完善的资本补充机制对银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目前银行资本工具创新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资本工具的风险缓释作用不高

  银行的资本结构会影响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普通股属于核心一级资本,若有风险损失,核心一级资本将首先用于抵补损失,因此具有最高的风险吸收能力。而债券型资本工具的风险吸收能力相对较弱,如果银行的资本结构中债券型资本工具的占比较高,可能会因无法吸收风险损失而倒闭。国际金融危机中,一些金融机构的资本水平虽然较高,但也在危机中倒闭。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资本结构的不合理,由于资本的风险吸收能力有限,进而在危机中风险损失进一步恶化,最终倒闭。

  我国商业银行发行资本工具的投资者主要来自银行业或金融系统,若银行发行的资本工具仍由商业银行持有,会导致银行间的相关性更高,若一家银行流动性不足会引发系统性风险。过去,我国银行发行次级债和优先股资本补充工具时,曾有银行之间互相持有的现象,在当前经济转型时期更要杜绝此类问题再次发生。另外,鉴于我国商业银行多为国有资产控股的背景,长期以来在红利的分配上调节空间较小。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分红比率稳定地维持在20%―30%之间,尤其是已入选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四大行,分红比率长期处于30%―40%的水平,远高于国外大型商业银行的同期水平。未来,我国商业银行可重点关注分红比例过高的特点,适当降低分红,增加留存收益,提升核心一级资本的数量。   (二)资本工具发行渠道有待拓宽

  2014年以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一级其他资本基本处于空白,在推行优先股试点后,虽然多家银行纷纷发行优先股补充一级其他资本,但与国际大型商业银行和巴塞尔协议Ⅲ的理想状态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内银行可用于补充一级其他资本的渠道非常单一,除优先股外几乎没有其他的融资选择,未来可重点创新可转换债券、或有可转换债券等资本工具。除资本结构有待优化外,相比国际大型银行将海外市场作为融资主战场⑤,我国商业银行还存在海外市场融资能力不足的问题。比较来看,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发行海外资本工具的能力仍相对较弱,仅有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商业银行尝试在香港地区发行资本工具,但融资量占其资本总量的比例均不足10%,未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三)资本工具创新的法律依据不足

  可减计资本工具的本金减计问题挑战了传统的破产清偿顺序,若触发条件成立债权人先于股东吸收损失,在实践中可能会面临法律上的困扰。资本工具的质量出现下滑。根据欧洲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通过混合资本工具筹集的资本在商业银行的资本总额中占比较高,约占核心资本总额的15%。从混合资本工具的期限来看,95%的混合资本工具符合监管当局对资本工具永久性的要求⑥,但大部分商业银行保留了5―10年后赎回的权利,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未来资本充足率下滑的可能性。从混合资本工具的损失吸收能力来看,仅有5%的混合资本受偿次序与股权相同,95%的混合资本受偿次序优先于股权,且大部分混合资本工具无法转换为股权。基于此,混合资本工具仅在商业银行处于危机情况下方可助其保存经济资源,但在银行正常经营的情况下,混合资本工具所募集的资本因其债券属性无法用于吸收损失。

  另外,我国商业银行发行资本工具还存在成本过高的问题,这包括发行定价的融资成本过高和发行审批流程存在的时间成本过高两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成本定价和备案制相比,我国资本工具的市场化程度还有待提高。

  三、促进银行资本工具创新的路径

  (一)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

  在银行经营日益多元化和风险复杂化的背景下,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将会在未来发挥重要作用。一是资本工具创新应建立在商业银行清晰的发展战略和稳健的资本管理基础之上,银行应坚持以内源性资本补充为主、外源性资本补充为辅的资本补充机制,通过增强盈利能力、转变发展方式以及控制风险资产过快增长等措施,从根本上建立内生性的资本补充渠道,而这正是资本工具创新的前提与基础。二是我国商业银行应逐步建立涵盖核心一级资本工具(普通股)、一级其他资本工具(优先股、债务类一级其他资本工具等)和二级资本工具的多渠道资本补充体系。三是综合考虑各类新型资本工具的法律合规性、条款复杂性、发行可操作性、市场成熟度及投资者需求,统筹发行不同属性、不同类型的新型资本工具,有序推动资本工具创新。

  (二)构建完善的监管法规体系

  首先,从法律层面来看,商业银行对于资本工具的创新发行,既要符合国家层面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款,如《公司法》、《商业银行法》等,还需要满足相关政府部门所颁布的各类法规、规章及细则。应结合现有规章制度,明确资本工具的性质,发行人的准入门槛及其在资本工具持有期间的收益分配、赎回、转换、减记等权利,针对资本创新工具出台相应的规范性文件,待条件成熟后完成与现有法律法规的衔接工作,若有必要可对相关法律做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其次,在银行层面,发行人需要对资本工具进行明确的规定,既要包括商业银行发行资本工具的权利,还要包括各类资本工具在不同条件下的清偿顺序及损失吸收方式等内容。再次,在监管层面,应建立审慎、灵活的监管体系,既能及时把控并有效防范商业银行资本创新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又能给予创新主体一定的空间和灵活性,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为我国资本工具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合作,协调推进资本工具创新的法律法规修订工作。

  (三)建立审慎与灵活相统一的创新监管机制

  在资本工具的创新浪潮中,监管机构应重点关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鉴于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国有控股背景,投资者对其信用状况高度信赖,对其发行的资本工具同样给予较高的认可度。因此,对该类型金融机构,投资者往往可以接受相同触发条件下的低收益,这一现象一方面有利于大型商业银行降低筹资成本,另一方面则相对提高了投资者的风险承担意愿。二是投资者的逆向选择风险。由于大多数债券型资本工具的发行者保留了一定期限之后的赎回权利,导致市场上部分长期投资者向短期投资者转化,而短期投资对于商业银行的资本稳定性可能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资本工具创新监管的过程中,需要监管机构逐步探索既能避免重复监管,又能实现风险全覆盖的长期、合理、有效的监管机制。

  (四)拓宽资本工具发行渠道

  在境内市场,以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基金公司、财务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私人银行等机构投资者为试点银行优先股主力投资群体,拓展投资者范围。在境外市场,以共同基金、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主权基金及零售投资者为主要投资者群体。鼓励有条件的大型商业银行“走出去”,与境外保险公司、资产管理机构、私人银行、商业银行、其他机构投资者(如养老基金、慈善基金会、捐赠基金、信托公司、政府投资管理公司等在内的机构投资者)沟通联系,引导国际投资者对我国银行业资本工具的投资需求。

  丰富银行资本工具种类,对于以资本集约式发展的中小银行至关重要,建立畅通的资本补充渠道,是非上市的中小银行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相比已上市银行,中小银行在发行优先股方面将面临更艰巨的挑战,一方面因其规模等原因,信用评级普遍偏低,另一方面投资者对其认可程度较低,导致其发行资本工具时只能依靠较高的收益吸引潜在投资者,造成其融资成本偏高。同时,由于部分中小银行的盈利情况未能达到公开融资的要求,所以发行优先股是其直接融资补充资本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考虑非上市银行优先股发行时,建议以“优先原有股东、有序引进投资”为原则,重点考虑以原有股东作为投资主体进行方案设计,稳妥实施非上市银行优先股发行。   注:

  ①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2016年全球银行业发展报告》24页。

  ②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后进行了两次不良资产收购,第一次亚洲金融危机剥离银行坏账1.4万亿,第二次在2004―2006年间剥离银行坏账约1.4万亿。

  ③银监会网站公布2012年至2014年新增不良贷款分别为650亿、992亿、2505亿,三年新增不良贷款共计4147亿。

  ④入选系统性重要银行的国内机构有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

  ⑤ING集团通过在海外市场发行资本工具所募集的资本占其总资本的比例高达27%,三井住友银行和瑞银集团分别为16.5%和14.3%。

  ⑥永久性指没有固定期限。

促进银行资本创新助推银行转型发展

论文搜索
关键字:银行 助推 资本 发展
最新银行管理论文
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研讨
浅谈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试论城市商业银行绩效考核管理存在的问题及
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研究
浅析商业银行公司信贷业务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公司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探讨
银行绩效管理体系的优化分析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研究
试论远程开立单位银行账户业务管理思路研究
城市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
热门银行管理论文
我国网络银行业务发展对策研究
关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分析与思考
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与防范
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思考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探析
银行改革――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
银行风险及金融监管
来州市工商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和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