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甘肃省内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分析论文

甘肃省内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分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2-01

甘肃省内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分析

  留守儿童少年多数由空巢老人或亲戚代为照顾,由于不在父母身边,缺乏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代理监护人大多只是保障留守儿童温饱问题,以及健康问题,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短时期内还将日益增加。儿童时期的留守经历将直接影响到他们成人后的心理发展水平,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令人堪忧。

  一、心理问题的成因

  (1)家庭教育

  此次问卷调查,所涉及到甘肃省各个市,在这其中76%的留守儿童在父母离开后,由(外)祖父母抚养,由于祖辈与孙辈相差年龄较大,且老一辈的人普遍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上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沟通中有着难以逾越的障碍,再者一般来说,留守儿童大多生存在农村,监护人同时也要务农,很难投入大把的时间到教育孩子上。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通常只是保障他们的温饱问题,满足他们的物质要求,缺乏精神和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很多孩子对其放任自由,而且在教育过程中,多少都有些顾虑,不敢或者不想严格管教,隔代教育力不从心。

  亲情是人一出生最为重要的一种情感,尤其是对处于身体和心理都在快速发展的青少年期,亲情关系对孩子以后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以及人格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长期父母不在身边,使得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一个安定的亲情环境,缺乏父母的抚慰,这很容易造成他们缺乏安全感,心情焦虑、紧张,长期以往,他们的性格大多变得内向、自卑、孤僻。在孩子生病需要照顾的时候,竟然有23.96%的同学选择忽略,这对他们的身体造成了很大的伤害。父母对孩子唯一的补偿心理就是寄钱回家,对于孩子的学习、身心的发展成了旁观者,监护人的不重视、父母的置之不理,完全使得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处于真空状态。遇到困难不能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出现错误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和正确的引导,出现行为不当、心理不健全的问题。

  (2)学校教育的不完善

  留守儿童所受的教育一般都在农村的小学,农村教育本身在教育物资、观念上已经处于落后状态,大多数学校只是教育孩子知识,对于留守儿童的父母来说,他们将孩子的教育问题完全寄托于学校,但是学校学生众多,不能顾忌到每一个孩子的心理、行为教育。这让一部分孩子的教育彻底开了天窗,钻了空子,学校教育依托于家庭教育,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就如同空中楼阁。

  (3)社会的关注度不多

  留守儿童从很早以前就已经出现,但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不足10年,在这十年中,虽然有很多调查研究在进行,但大多都是纸上谈兵,即使是有,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并未能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如外界的不良影响,暴力、凶杀、淫秽以及庸俗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也严重影响了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1)道德认识的危机

  如前所述,父母都在外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都留在农村跟着上了年纪的(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由于祖辈们那个年代本身受文化教育程度有限,且生活圈子狭窄,价值观念以及思想潮流未免陈旧,大多只是在物质生活上下意识地给予满足,而在针对对孩子的精神和道德的管束引导上大多没有基本概念。另外,随着新时代网络电视等媒体的广泛普及,同时伴随而来的还有各种庸俗、低级趣味信息的泛滥,尤其是儿童自身还不具备是非的判断力,这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上放任自流。

  (2)价值观念上的偏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其心理上来说,由于常常长期无法给予孩子日常的照顾而产生内疚感,对于他们来说,通常采取物质与溺爱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补偿。对孩子的物质要求,能满足的尽量满足,由于长期不能回家,回家也就只是一两天,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通常觉得“就来这几天,不要对孩子过于苛刻。”长此以往,部分留守儿童无意间形成了好逸恶劳、上物质互相攀比、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觉得父母对自己有所亏欠,从而有着“你就应该给我买”的不健康心理。家长也是长期没有抚养孩子,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因而对孩子的人生价值观也没有引起重视。孩子成长的过程,本来应该是孩子和家长共同成长的过程,但是这类特殊群体,孩子自由生长,家长不懂如何和孩子相处。据调查,有些农村留守儿童在得过且过,学习中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加上身边人的影响,大部分抱着初中毕业外出务工的心理,这样的心态,对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不良的影响。

  (3)精神性格的消极颓废

  相对于其他儿童,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得不到关爱,缺少与父母至亲之间正常亲密的情感交流,而儿童在这个时期本就存在在依恋之情,他们的依恋之情得不到满足,这样的情况很容易导致孩子出现情绪情感上的波动,长期处于焦虑不安、缺乏安全感的心理状态之中。越是父母不在身边,孩子与父母隔阂越深,导致亲子关系疏远,从而有些留守儿童对父母怨恨日益积累,在走访过程中,有孩子竟然10年间没有见过父母,我们调查人员问他父母对他来说是什么,他竟然就说是只不过是个知道名字的陌生人,这种种的现实使得留守儿童精神萎靡不振。再者监护人不上心、工作忙这种种原因,使大人们不能及时关注他们情绪心理的变化,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易自我感觉不受重视,从而在精神性格上缺乏自信、自暴自弃,进而导致焦虑自闭、悲观消极。

  (4)逆反心理的产生

  家庭温暖的缺失使农村留守儿童与外人在交流时小心翼翼、充满警惕,打个比方来说,对于小孩子父母是一种保护伞的存在,没有了保护伞,对他们来说,只有自己不断“强大”,才能在心理上得到所谓的“安全感”,可是他们的强大不是靠努力,而是对外界持有敌对心理,从而分辨不清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只要和自己的意愿不符合,他们自然而然产生一种警戒心理――逆反心理。一点小事就对同伴、老师产生怨恨甚至敌意。由于对父母的长期的怨恨,演化为对整个周围环境的冷漠和逃避,因此不听大人管教,盲目反抗。然而监护人和学校老师的对他们的管理在能力和范围上都十分有限,农村留守儿童逐渐变得无人愿意管、无人敢管、无人能管,在逆反心理的驱动下极易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5)较差的人际交往能力

  长期的自我封闭状态,幼时的孤独成长环境,导致有些留守儿童对社会生活适应不了,找不到甚至不知道社会归属感,严重者就会出现自尊下降、自卑等心理问题,这样使得他们更加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如同一个没有尽头的恶性循环,即便是部分同学跟父母有联系和沟通,但大多数父母忙于赚钱往往只关心孩子的花费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70%的学生不是不愿意给父母打电话,而是在电话打通之后,他们不知道该说什么,所以逐渐减少与父母间的沟通。这样的情境导致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对亲情逐渐淡化,这就更加难以在人际交往中与他人形成感情。人际交往的基础是你来我往,通过交流沟通的方式建立人际关系,没有了沟通技能和交流的主动性,人际关系则真正变为纸上谈兵。

  三、结语

  不管是农村留守儿童还是其他儿童,总的来说,将来终究要立足社会、在社会中生存生活。社会学研究表明,由儿童逐渐走向社会,是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重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逐渐形成的个体个性,学习的社会文化,内化价值规则,都是在社会角色中所必不可少的内在因素,不管弱化的是那一部分,其最终导致的就是不能适应社会。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学校是社会化的缓冲阶段。父母在儿童生长过程中,要对其人格、品质等方方面面进行有效地引导,让他们有着心理归属和依恋,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不够,是的亲情缺失,这非常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学校是孩子正确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地,甘肃农村学校物资、师资匮乏,有些留守儿童没学校上,有些学校一个班级80多人,使得孩子不能全面地得到照顾,缺乏针对性地引导。为了让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期农村留守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这需要学校、社区、家庭、社会各方面充满爱心的帮助。

甘肃省内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分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甘肃省 甘肃 儿童心理 留守 状况 儿童
最新心理学论文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利用心理学理论提高税收管理与服务效应的研
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心理因素及对策研究
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
数学在心理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心理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探索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策略
浅析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
网络暴力游戏成瘾的心理机制探析
幸福能力培养的内容探析
热门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原因分析
浅析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及其调适办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大学生择业受挫与应对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分析与对策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
青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