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浅谈奥尔夫教学法在竹笛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浅谈奥尔夫教学法在竹笛教学中的应用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2-03

浅谈奥尔夫教学法在竹笛教学中的应用

  一、奥尔夫与奥尔夫教学法

  卡尔?奥尔夫(1895―1982),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895年7月10日出生在慕尼黑一个有艺术素养的军人世家,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从小对音乐和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自学刻苦钻研大师们的作品,结合自身的理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随后,在音乐教育变革中通过不断的尝试,坚持“让学生发现自我”为宗旨,根据本土及国外民俗音乐中的素材,编写了一套音乐教材。与此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音乐中,他还设计出了一套“奥尔夫乐器”。

  1962年奥尔夫和凯特曼访问日本,这也是奥尔夫教学法与东方文化结合的开始。

  二、中国传统乐器―竹笛

  竹笛,是我国广为流传的传统的汉族吹奏乐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源于新石器时期产生的骨哨和骨笛。已故的竹笛大师赵松庭先生认为:“中国竹笛不但是最古老的乐器,也是所有管乐器的鼻祖”。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竹笛,基本构造包括:吹孔、膜孔、笛膜、按孔,出音孔(上出音孔和下出音孔),演奏方式主要是以独奏为主,也参与合奏,在中国民族乐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三、奥尔夫教学法与竹笛教学的结合

  竹笛传承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古时,由于文明发展的问题,不能将乐谱完整的记录下来,因此,竹笛主要是靠口传心授的方法传承至今,讲究师生之间用心灵交流,需要高度的默契,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为竹笛的传承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仍存在一些弊端。随着音乐教育的不断改革,出现了多种音乐教学法,前文所介绍的“奥尔夫教学法”就是其中的一种。虽然这是源自德国的教学体系,但是他讲究音乐的综合性、即兴性、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从本土文化出发、适于开端和为所有人,因此,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奥尔夫教学法”融合在一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走进音乐中,更好地理解自己演奏的曲目。下面,就以《喜相逢》为例,简析“奥尔夫教学法”在竹笛教学中的应用

  竹笛名曲《喜相逢》是由冯子存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一首笛子独奏曲,以内蒙二人台为原型,经巧妙的艺术加工演变而成,表现了当地人的豪爽的精神风貌。这首乐曲主要是根据主题(如下图)进行变奏演奏,为民间器乐曲中常见的变奏曲式。虽然经过不断的重复、变奏,但却体现了其朴实无华的特点。

  若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老师大多会对这首曲目先进行一遍完整的演奏,帮助学生对全曲有大致的认识,随后,逐句或逐段演奏,让学生来模仿,最终仅仅让学生学会吹奏这一首曲子。不可否认,老师对乐曲会有自己的理解,让学生模仿也是一种必要的教学手段,但是这却忽略了音乐的本质,仅仅是让学生表现出音符的排列顺序,却无法表达出音乐的内在情感。不仅如此,有些老师甚至不用谱子,仅仅是靠学生记忆老师所吹奏的音符,然后模拟出来。这种方式固然可以对学生的听力进行训练,但当碰到没有听过或是没有接触过的乐曲,面对单纯的曲谱时,将乐曲完整的演奏出来将会成为无法攻克的难题,对于音乐的理解也会不知何从下手。长期以往,会削弱学生对竹笛的学习兴趣,甚至是对音乐的兴趣。

  “奥尔夫教学法”是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训练,最终让学生完整的演奏乐曲。

  1、听力训练

  由于《喜相逢》这首乐曲是典型的民间器乐变奏曲式,第一部分为自由的引子,第二段首次出现了主题部分,后面的三部分是在主题的基础上,在节奏、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变化不断再现,因此,这需要学生对主题部分有深刻的认识。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先单独演奏主题部分,帮助学生对主题部分留下印象,然后再完整的吹奏一遍乐曲,但是要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清楚主题部分经过了几次变化再现,相信通过这样的听力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对这首乐曲的结构有初步了解,随后,根据老师在文字上的讲解,对于这种典型的变奏曲式也会了解的更加深刻。

  2、节奏训练

  通过听力的训练,学生已经对乐曲有了基本的认知,但此时若直接吹奏乐曲,将无法层层递进的演绎出音乐作品要表达的情感。这时,教师可以将主题部分从曲谱中提取出来,根据其中不易掌握的节奏型编创几条节奏训练,先让学生打节拍演唱,熟练后用笛子吹奏,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变换节奏吹奏,再加入技巧,最后完整的演奏整首乐曲。经过这样的节奏训练,学生可以更好的演奏每次主题变化再现的部分。

  3、律动训练

  “奥尔夫教学法”中的这一部分训练,主要是靠声势、形体、游戏等训练及应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音乐。《喜相逢》这首乐曲原为内蒙古一首民间乐曲,后来流传到张家口一带,成为河北梆子和二人台等地方戏曲的过场音乐,常用于戏中角色入洞房、拂拭灰尘等动作的伴奏。随着音乐的陈述与展开,它的情绪也有所变化,气氛愈加热烈,最后在高潮中结束。在演奏的过程中,肢体随着音乐的进行而律动,可以帮助演奏者更好的表达出音乐的内涵。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以第一部分进行肢体律动的示范,随后教师演奏后面的变奏部分,让学生随着音乐的发展用肢体表现出音乐的情感。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音乐,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和记忆。

  4、语言学习

  音乐的语言包括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要素,针对《喜相逢》这首乐曲,在节奏、速度、力度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对比。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提出其中的两个段落,比如主题与第一次变奏(乐曲的第二段),乐曲的速度由原较慢的速度加快到中板的速度,速度加快,加之轻快活泼的节奏,在老师吹奏之前,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两段在节奏、速度方面有什么变化,当学生感知到这两段的差异后,可以让学生挑选其他两段进行比较分析,通过不断的对比,学生对变奏部分的认识会愈加深刻,对之后的演奏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5、创造性能力培养

  经过前面几项的训练,学生已经基本可以掌握这首乐曲,但是仅仅是掌握这一首乐曲,并且通过反复不断的练习,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疲惫感。这时,教师可以根据这首乐曲的主题吹奏相似的旋律,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这条旋律进行即兴变奏再现,也可以以师生接龙的形式进行演奏,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这种结构形式的认识,还可以促进师生间的关系。

  6、奥尔夫器乐的训练

  这一部分主要应用奥尔夫乐器进行教学,在这里就不进行分析了。

  四、结语

  “口传心授”这一传统教学方法虽然存在一定的弊端,在竹笛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更依赖老师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是以老师为主体的,这会削弱学生对竹笛的喜爱,长期以往,学习的人少了,还会影响竹笛的传承。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教学方法对于竹笛教育千百年来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而“奥尔夫教学法”却可以弥补这一弊端,它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是学生与音乐沟通的桥梁,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黑格尔说过“存在即合理”。作为教师,不能剑走偏锋,完全摒弃传统的“口传心授”,也不能在教学中完全应用“口传心授”,忽略其他一切教学方法。为了竹笛更好的传承,为了学生能够更深入的理解音乐,这两种教学方法应该取其中的精华,相辅相成,在教学中不断完善,最终形成适合大众教学的方法。

  我国的传统乐器―竹笛已经渐渐走上了国际的舞台,相信在中西音乐文化不断的碰撞当中,逐渐形成能够适应竹笛教学的完整的教学体系,使中国的传统乐器――竹笛得到更长远的发展,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竹笛独特的魅力,快乐的学习,与此同时,加强对音乐的理解,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

浅谈奥尔夫教学法在竹笛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搜索
关键字:教学 竹笛 教学法 应用 谈奥尔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MOOC引领下中学历史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
“情感过滤”假设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讨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