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策略论文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策略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1-02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策略

  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全球信息化的加快,使得我国教育信息化改革迫在眉睫,传统校园教学模式正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发生了重大变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新型校园教育平台一步步走入我们的教育视域之中。而大学语文作为我国各大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长期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顺应时代的变革,高校也应该对大学语文进行网络化教学。基于此,本文在探讨网络环境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基础上,简 内容摘要:大学语文作为我国各大高校必不可少的公共必修课之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是,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严重影响了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环境为大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扩宽了大学语文教学的时空界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将起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本文针对网络环境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策略的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教育意义与社会价值。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网络环境的发展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一般都会应用到多媒体教学方式,这是由于多媒体教学集图像、声音、动画、文字等多种元素于一身,能够有效地将抽象内容演变为形象逼真的内容,将枯燥乏味的内容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内容,将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态的知识,多媒体教学的这种独特优势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存在的一系列不足。生动、形象、活泼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譬如,诸多大学语文教师在讲解余秋雨的作品《都江堰》时,都喜欢采用双向视频直播的方式,因为这样可以显著增强课堂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兴趣与动力,让学生对都江堰的结构与历史有更为清晰的了解与认知。

  (二)丰富了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网络时代的到来,进一步丰富了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只要教??将自己的搜索目标属于计算机,就能快捷地寻找到各种各样的相关素材,且其中大多数都可以自由浏览与下载。从大学语文教师的备课视角去看,形式多样的多媒体网络资源,更是促使广大教师突破了传统单一化的文本教学模式的局限,即教师在紧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既可以在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也可以从网站中下载优质的教学资源,以此充实自己的备课内容,进而大大丰富了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三)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传统教学模式都是以单纯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为主,即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师生之间很少有必要的联系或互动。然而,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却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加强,教师也越来越重视同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如教师在使用网络课件进行教学时,通常会通过电子邮件或留言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指导,从而使得师生之间的互动机会显著增加。

  二、当前我国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方法相对落后,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必修课,一般多采用大班教学模式开展,虽然各个高校情况有所差别,但是与专业课相比,大学语文的学生数量依然偏多,不利于教师组织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填鸭式”或“灌输式”的落后教学法为主,过于侧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不重视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听课效果和知识掌握程度;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致使其对课堂的参与程度较低,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理解掌握,其中绝大多数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互动。

  (二)检查督促不够到位,导致语文学习流于形式

  大学语文的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极为缓慢的过程,仅仅依靠课堂上的讲授很难取得成效。我们知道,大学开设的课程很多,有些专业每学期开设七八门课程,学生学习任务重,很容易忽视作为公共课的大学语文课程。大多数学生仅仅只是为了获得学分,而敷衍课堂学习。课前即无准备,课后也不复习,缺乏对学生大学语文学习情况的检查和督促。虽然有些学生喜欢阅读和写作,但由于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在学习资料和交流场所方面较为匮乏,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学生的大学语文学习水平仅仅停留在表面,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

  (三)考核标准有待完善,造成学习效果检测不够科学

  当前我国多数大学语文教师依然采用的是传统考核方式,即仅采用单一的考试和是指限定在一定时间内的闭卷考试。而学生为了应付考查,通常都是到图书馆查找资料进行东拼西凑,或者直接从网络上查找复制等;对于考试,学生一般情况下都是以“临时抱佛脚”的学习方式试图蒙混过关。从宏观角度去看,这两种考核方式都不够健全,存在一定的弊端或不足,难以充分的、科学的、全面的考核或反映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程度,这种不够健全的考核标准不仅无法很好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造成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二、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策略

  (一)构建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丰富教学形式

  网络辅助教学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大学语文课堂学习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获得所需的个性化知识,也可以采取信息检索的方式查找相关文献资料,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构建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帮助学生由传统被动的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运用知识转变,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促使学生对某一问题、某一知识点进行深入思考,加快教学信息的传播、流动,碰撞出新的信息,实现知识的共享,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资源丰富的网络学习环境,利于专题研究的开展。一方面,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创设问题情境;另一方面,网络信息技术也为学生开展专题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重要工具。在网络化教学环境下,不仅可以构建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同时也可以建立相关网络精品课程库、教学网站、文学播客和论坛等,延伸教学空间,促使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加强师生互动。只有这样,不仅可以汲取传统教学方式中的精华,也可以大胆借鉴由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新的教学手段,补充、丰富教学方式,以实现大学语文教学目标。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教学效果

  课前预习是让学生在讲授新课之前,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基本了解,并作简单梳理,明确自己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遇到的重难点,并进行针对性学习。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大多采取的是封闭式的预习,只是简单的对教材内容做出解答,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思考,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新课程指出,预习不应该只是对教材内容的了解,更应该是针对新知识的重难点,鼓励、引导学生能够自主自愿搜集文献资料,对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参借鉴,这样才能再课堂上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在课后教师也应该督促学生对新知识的复习,所谓“温故而知新”便是此意,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积极研发科学的测试软件,完善考核方法

  语文教育是传授语言知识的重要课程,听、说、读、写每一个环节都特?e重要,然而传统的大学语文考核体系只注重读和写环节,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导致学生轻松背诵便可以通过考试,这种考核方式不能有效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当前,我国汉语水平考试已经实现了分级考试,在普通话考试方面实行了计算机测试方式,为大学语文测试软件的研发提供了一定参考。各个高校在利用网络建立大容量、多等级试题库的同时,也应积极将多媒体语音测试系统引入考试软件的研发当中,采取随机考试的方式,重视学生对听说能力的考核。同时,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积分累计的考核方式将日常学习成绩与考试成绩挂钩,促使学生养成自学的意识和习惯。比如,规定学生在教学网站和文学播客上发表文章的积分值,学生通过具有语音测试功能的考核软件背诵文学作品的积分值,把不同考核方式的积分与笔试考试成绩有机结合,综合评估,从而实现大学语文考试方式的丰富化和多样化。

  总而言之,网络化的大环境下,学习环境更加开放、灵活,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打破了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探究式教学真正成为可能,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有效增加了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教师应该与时俱进,紧随时代脚步,有效把握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多媒体网络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推陈出新,不断为语文教育开拓全新的空间,实现大学语文教学的伟大革新,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策略

论文搜索
关键字:语文教学 语文 策略 改革 环境 教学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MOOC引领下中学历史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
“情感过滤”假设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讨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