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论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本位回归论文

论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本位回归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1-11

论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本位回归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106-02

  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课程,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对真善美的认知能力都是通过文本语言进行直观地呈现。语言本身是美的、有感情的,学生对一篇文章中的字、词、句、情感的理解无一不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而对语言最有效、最直观的感悟往往是通过朗读这一过程来实现的,并且朗读对于语感和语言能力尚不完善的中学生来说,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近年来,随着新媒?w技术的兴起,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声音、图画、视频来具体感知文本,学生的学习兴趣似乎有所提高。殊不知,在新媒体技术的冲击下,在语文教学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朗读已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使语文教学失去了本色和韵味,学生只是一味地被“牵着鼻子走”,缺乏通过朗读获得对文本的直接感知。过度地使用新媒体技术,导致学生的感悟及品读语言的能力逐步衰退,因此朗读教学的本位回归势在必行。

  一、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带入美的意境

  心理学研究认为:有意注意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有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对于中学生而言,有意注意的时间为 20 分钟。学生对多媒体技术虽有新鲜感,可以暂时集中注意力,但时间长了,学生会感到厌倦,教学效果也就事倍功半。虽然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文本,但不能让学生“直面”文本,走进文本。因此教师要适时地运用一些教学方法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语文教学的亮点是朗读,教师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能够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美妙境界。同时语言文字的美需要通过朗读来体现,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能让语文课堂变得精彩纷呈,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情感,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叶圣陶说:“设身处地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相连。”可见,示范朗读犹如表演,读准字音,读出抑扬顿挫之美,通过朗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通过朗读,使学生对文章中的语言文字所表达出来的情感等迅速作出判断,进而捕捉领悟文中的重要信息。例如,朱自清的文章《春》是一篇清新、自然、优美的作品,展示了春的萌动与希望,教师通过范读将学生带入春的意境中,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般感受春天泥土的清香、花儿的芬芳,仿佛一幅美妙的春草、春花、春雨图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美、在读中体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在读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给学生以美的听觉享受,培养学生对春天的热爱。

  二、以读促学,多种朗读相结合,激发求知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应以“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由于多媒体技术只能给学生最直观的视觉感受,不能淋漓尽致地体现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师的体验性朗读和学生的主体感悟性朗读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被画面、声像取而代之,导致师生之间的主体间性难以达成。传统语文教学中的自读、听读、默读、美读、细读、品读等方式则可以带领学生走入文本的“情绪”中,为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朱自清说:“文字就是思想,如果忽略训练,文章就会失去原来的精彩而只剩轮廓,而语文便是有效的训练形式之一。”其中所谓的“训练”便是朗读。朗读又有很多种形式,比如,自读、听读、默读能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印象,通过熟悉文本、感知人物形象、形成初步的感知力与判断力;美读,即美美地读,大声读,读出情感、读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喜怒哀乐,带领学生如痴如醉地进入角色、进入状态,读作者的喜怒哀乐,读言外之意,读文章之韵,通过抑扬顿挫、字正腔圆、绘声绘色的朗读将文本的重要信息体现出来;细读,即读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形象、主要事件,文章的关键点和重要信息,这是理解文章的关键,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品读,即品出语言背后的韵味、情感、写作手法,需要读者具有细腻的语言感悟能力、对字句的揣摩能力、理解分析能力。

  要注意的是,朗读要因时而宜、因文而宜,文体不同,朗读的方法也不相同。优美富有哲理的散文,美读可以让人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在美读的基础上,散文的语言韵味、情感让人为之感叹并产生共鸣;以记叙为主的文章,自读、默读可以从整体上感知文章脉络,在感知的基础上细读可以筛选、捕捉、挖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信息。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以读促学的方式,运用多种朗读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灵活多样的朗读方式、不同的角色体验,带领学生走近文本、走近作者,进而体验语言的美感与韵味,是学生在感知文字的基础上与文本的“亲密接触”。分角色朗读,主要在记叙文中较为常见,尤其是人物的对话,不同的人物对话是人物心理和形象、性格的展现,对于隐藏在语言背后的心理,学生可将自己进行角色定位,调控情感,展现人物的性格和个性特征。这一朗读形式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不但要分析语言的特点,还要根据人物形象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在朗读中,学生的情感和命运会随着人物的性格命运、故事的发展而变得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小组朗读比赛,即将朗读与比赛相结合,在比赛中,学生不但可以得到短暂的休息,还可以相互竞争、相互合作,在合作与竞争中体验朗读的乐趣和快感。对一些篇幅较长的文章采用小组比赛朗读的方式可以节约课堂时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聆听朗读的同时又可以使学生沉醉其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判断。而新媒体技术则将文字进行变形、重组、美化,使语言文字失去了本色,不能使学生从文本中获得最直观的感悟。   三、在朗读中分享、感悟、交流、写作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之一,新媒体技术虽可以给学生完美的视觉感受,增强画面感、形象感,但容易导致学生对语言的体验性理解相应减弱,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感有钝化的可能。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因此要将朗读转化为有效的学习形式,凸显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教师引导学生将朗读美文后的感受与其他学生交流分享,既是对学生朗读结果的检验,又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在交流分享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了语言的表达交流能力,产生思维的交流与碰撞。

  朗读后的分享、交流、感悟是学生和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精神的自由交流,思想火花的碰撞。在交流、感悟、分享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学生的心灵火花,让朗读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心灵鸡汤、精神元素。而将朗读付诸行动的便是写作,写作是学生的“软肋”,写作素材的匮乏、语言的瓶颈、思维的混乱,使作文被口水话充斥、被虚情假意湮没,一提写作文,学生多是怨声载道……作文本是抒发真情、吐露心声的形式,如今却成为学生无可奈何之后的敷衍。朗读中,学生通过分享、感悟、交流,可以使课本上的语言文字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认知体验,在交流分享中又将其得以完善,教师此时布置作文,学生必定有感而发,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思维的枯竭、语言的桎梏可迎刃而解,假以?r日,学生作文水平便可快速提高。可见,把朗读与写作相结合,是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结合,达到了以读促学、以读促写、以读促说的目的。

  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准确、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犹如一场视听盛宴,带领学生走进美的意境;多种朗读形式的结合,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寓教于乐,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朗读中分享、感悟、交流、写作,朗读与听说读写相结合,使学生在心灵感到震撼的同时,抒发真性情,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因此在朗读教学中对朗读本质的演绎,实现朗读教学的本位回归是十分必要的,这既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尊重,也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更是对文本的尊重。

论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本位回归

论文搜索
关键字:本位 语文 中学 教学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试论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效整合信息技术
试论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