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遵循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遵循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6-19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遵循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图分类号:A811;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4-0162-02

  生态文明理论应当贯穿着总体性和系统论的哲学思想。本文以系统论和整体论为前提、以普遍与特殊为主线、以质量互变规律为核心,为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理论视野,构建了总体的理论框架,从而为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通过一种全新的视角以解决当前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真正让人类能够对解决生态危机这一当今难题有信心。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论和整体论原则

  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坚持系统论和整体论。系统论强调系统是由包含在其中的每个有联系的部分的共存体,而不是各个部分的随意拼凑。整体性质决定了系统内每个部分的职责和使命,而并不是系统中的每个部分所能改变的。人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自己的社会制度,改造自然给人类带来大量的经济利益。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也给大自然带来了巨大压力,在这过程中我们所能看到更多的是生态系统已经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世界的真正本源,包含在其中的任意一个部分对世界的影响都非常大,而且相互斗争,相互发展。站在系统论和整体论的角度上来说,生态文明本身是一个有机构成的体系,体现为系统的运行机制,其中每个部分或者每个要素都密切相关。人对自然的不断改变构建了当今的生态,而人类之间的交流以及所反映的社会关系深刻影响了文明。由此不难看出,生态文明离不开人对自然的改变,但更不能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对人的影响。

  生态文明建设应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在首位,与此同时,新形势下人类之间的交流以及人与身心关系的不和谐也应该成为我们要考虑的问题,从不健康、不和谐转化为健康、和谐。马克思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1]从本质上讲,人类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同时破坏了生态原有的平衡。虽然这种利益是巨大的,但就是这种利益才让生态环境的问题愈演愈烈。因此,处理好隐藏在巨大利益后的社会关系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将尊重差异、互相促进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到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在生态利益上妥善处理好各民族国家之间存在的问题并且达成共识。环境的破坏不是一下形成的,隐藏在背后的利益集团往往对此更具有发言权。世界上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往往在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在别的国家排放出大量的有毒排放物,而且这种现象屡见不鲜,这不仅破坏了其他国家的自然环境甚至影响了全球生态。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经济不断发展,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必须将不同区域内的生态利益问题得到妥善处理。习近平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与全过程。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构建生态文明不仅仅是需要建设经济,而是需要具有全局性战略思维的一种生态模式,需要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彼此相互照应、相互发展。人类通过不断发展自己,使文明逐渐丰富,而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拥有着不同的属性与内涵,只有让它们让彼此发挥自身最大属性,才能让系统性和整体性发挥最大功效,才能真正让人类文明迈向新一个台阶。

  二、生态文明建设中普遍与特殊相统一的原则

  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在坚持普遍性的同时,同样强调特殊性的作用,真正做到普遍与特殊相结合。特殊和普遍、个别和一般的相互关系问题,始终困扰着人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了这个问题,指出对待人类优秀成果要批判地继承,在面对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的时候,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选择了一种批判继承的态度。面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时,马克思所表明的态度是扬弃,并且用了一种更为全面、更为系统的方式阐明了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一般和普遍寓于一类事物当中,并且从这一类事物当中抽离出来,而且是这类事物具有共同的特征。特殊则是指涉一事物在与其他事物比较的时候呈现出一种有别于其他事物的一种属性。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问题当中都包含着个别和一般、特殊和普遍的对立统一体。特殊和普遍相统一,对生态文明建设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导向作用。特殊与普遍的统一存在于任何事物当中,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脱离它,二者在事物当中相互发展和相互对立,紧紧把握二者关系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起着关键作用。当前我国正走在比历史任何一个时期都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刻,经济决定厚度,生态决定高度,我们的生态文明模式既要符合国情,也要根据地方特色不断调整,打造出一种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模式。

  中国幅员辽阔,任何时期其领域都足够让国人引以为傲,但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每个省份的经济文化政治都存在不同,每个地方所体现的生态文明进程和状态也是不一样的。十八大以来,在实践中所体现的生态文明已经逐渐成为三种模式:一是在整体中把握调整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二是生态省的重点培养,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三是抓住机遇,重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体而言,各省份积极根据自身特点都打造了一套生态文明模式。例如,厦门市通过不断努力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开辟出了一条生态文明的新道路:(1)打造生态城市,推进一体化进程,实现生态自然与和谐社会以及人文环境的有机统一。(2)通过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使生态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确立和保护。(3)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大环保投入来实现顺利发展转型。(4)加强环保意识宣传,组织群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相关活动,通过社会广泛参与的监督机制来妥善处理环境问题。(5)通过跨省市的积极合作协调,共同处理好自己区域内的生态问题。山东省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模式,既发展经济也同样强调绿色生态,并且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在坚持生态文明同时与企业、学界、民众积极沟通,真正做到绿色生态,大美山东。苏州市依托自身绿色生态优势,全力打造新型苏州、绿色苏州,创造以自然环境为主题的优质宜居环境。   三、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质量互变原理

  生态文明建设应该遵循质变量变原理。量变是指事物本身数量的变化,不仅是事物内部,更包含在事物中具有的一切数量,这种数量的增加与减少,以及空间排列上的增加与减少被定义为量变。量变是一种循序渐进、不易发觉的变化,数量不断发生变化同时,可以看到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持续性。日常生活里,我们可以观察到的事物变化,都可以用量变来解释。质变是事物本身发生了转变,是由一种事物转化为了另一种事物。质变是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超出了事物本质的变化,不能用度来衡量,它是一?N状态,可以持续变动,但同样也是持续性的中断,因此被称作飞跃或者革命。量变也好,质变也罢,这些都是在事物当中的双方力量不断发生变化所引起的。蕴含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双方力量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而这种力量没有发生本质性变化时,事物所表现出的这种状态就是量变。与之相反的是这种力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主体地位发生改变,事物所表现出的这种状态就是质变。马克思强调:“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双方力量不会永恒不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和质变双方彼此依存,量变引起质变,而在这种质变的基础上,事物的新一轮量变又开始进行,照此以往,逐渐形成了质变与量变互变的这种规律。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是人类自身在不断发展中,与生态自然也可以和谐共存。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建设模式核心,用一种全新的态度来对待绿色生态,从而使原本紧张的人与自然关系得到缓解,最终真正形成绿色生态、和谐生态。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生态是人类一切生存的根,活在当下的我们必须加强对环保意识的理解,深入到行动中去,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中要求生态文化、生态制度、生态经济的有机统一,让这个系统真正发挥效果。既然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依赖于量变,那么在发展绿色生态的时候就要大量积累经验,人类正是由于过度实现自身利益而忽略生态,从忽略到破坏再到麻木,一点点的不注意最终导致了大自然对人类进行了残酷的惩罚,从不经意的量变最终来到了质变。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绿色生态的建设必须从一点点干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生态建设不要一蹴而就、急于求成、拔苗助长,要把生态建设当做百年大计,容不得半点马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绿色生态的路是艰辛的,但我们要相信规律,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这是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通过破坏受到大自然惩罚,也必然预示着人类有一天为了生态保护而要做出一点一滴的行动,不能因量变的漫长和艰辛而放弃或失去信心。漫长的量变过程不是任何人都能坚持下来的,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紧紧抓住质量互变原理,是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具备的视野。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遵循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论文搜索
关键字: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 马克 原理 生态 文明
最新马克思主义论文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思政课程中的应用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刍议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当代价值
容错纠错机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邓初民政党思想浅析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人学基础
热门马克思主义论文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衰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特征
从新的角度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走向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