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论文

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12

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282-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被列为全国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意义。由于该课是一门新设的、实践经验较少的课程,如何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的问题。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性质与开设的意义

  在高校开设“纲要”课,对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著名中共党史专家张静如、王炳林认为,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意义重大,“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反映了高校师生的愿望和要求”。

  该课的开设,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进一步了解自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遭受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下的困苦生活;另一方面,更有助于他们把握近代早期的先进分子、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不懈探索和顽强抗争;有助于他们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不懈的走社会主义道路,并为之而顽强拼搏;有助于他们认识现代化社会建设中取得的种种重大成就,珍惜现在美好幸福生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不懈努力。

  因而,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新形势下对历史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精神,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性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提出,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为贯彻实施这一意见,从2006级学生开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遍开设该课程。

  “纲要”是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承担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于强化广大青年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深入学习中国人民为了完成独立自主、富国强兵的梦想奋斗了一百多年,最终实践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挽救中国人民的命运,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潜移默化的加强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纲要”课不是单纯的历史课,更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更侧重于思想性、理论性和德育培养功能。因此,本质上它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它所承担的不是一般的历史教育任务,而是直接的、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讲授这一课程,可以更有效地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

  江泽民同志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性有过专门的强调,“一部中国近代、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斗争史、创业史;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都要认真学习和了解祖国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充满屈辱和艰险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从璀璨的封建文明到被迫的迈向近代化历程的转折点。同时,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国人民面对空前的外来侵略和内部压迫的一步斗争史,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涌现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从农民阶级到民族资产阶级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直到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才真正使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走上了光明道路。

  这些英雄人物的壮烈事迹,给广大学生树立了一个个为了国家利益而勇于牺牲自我的鲜活榜样,可以不断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社会建设的巨大成就,中国人民扬眉吐气,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师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前后历史事实的比较,通过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通过中国共产党挽救民族命运的种种艰辛和不断努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学习时光,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为了祖国更加繁荣昌盛而不断奋斗。

  (三)培养民族精神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些民族精神虽历时久远仍然光辉璀璨,对中国人民民族品格的塑造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曾经创造了辉煌的华夏文明。虽然到了今天,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些民族精神的精华仍然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就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很重要的就是加强日常不断的学习民族的发展历史。

  通过在大学里面普遍的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可以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中国革命的进程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展;了解在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中,民族精神是如何的支持着一代代先烈们前赴后继、舍生取义,使中国虽然历经重重苦难但不会灭亡,虽然曲折但不断向近代化转型,并最终完成了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历史转型。通过对“纲要”的学习,学生对民族精神的内涵和深刻含义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增强他们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纲要”讲述的是中国近现代史,它是大学历史系学生的专业教育课,也是所有专业大学本科学生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少、内容多,侧重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根本不可能对中国近现代史各个方面都作详细的、面面俱到的讲解。正如沙健孙教授所论述的那样:“教学上,应使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总体面貌和基本线索有一个大体了解,在此基础上,突出‘两个了解’、‘三个选择’的有关历史情况和历史经验。”因此,在“纲要”的教学中应理清思路、突出重点,使学生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中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脉搏,明白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走向,理解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必然的选择。

  (一)专题教学的授课模式

   目前,“纲要”课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跨度大、时间长,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内容十分丰富。而按照教学安排,本科生只是上一个学期的课程,每周两节,大约共有36个课时,而在这非常有限的时间里要讲述160年的历史,很难把握。只有采取专题的形式,才能突出重点、完成教学。

  专题教学有利于摆脱教材面面俱到的罗列,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开展专题教学,突破教材框架,减少历史进程的描述,砍去枝蔓,抓住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抓住历史发展进程中起重大而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进行讲授,抓住课程中的难点进行阐述,既突出了重点,也解决了难点,使学生把握近现代中国历史精要,从而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适当的使用视频资料辅助教学

  大学生在中学阶段都学过历史课程,中国近现代历史是初高中历史教育的主要内容,特别是文科学生,这部分史实还是高考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很多大学生都认为开设纲要课程是在重复学习。

  如何利用好学生以前的历史知识,是取得更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如何激发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是每个授课教师都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日常使用教材、课件的方式讲解外,适当选用视频资料等方式来辅助教学,既生动形象的扩充了学生的知识体系,还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是十分有益的。比如一些经典历史题材的电影《林则徐》、《火烧圆明园》、《甲午风云》、《大决战》等都是非常好的学习素材,尤其是一些关于历史题材的纪录片,里面一些历史视频加上相应专家的讲解,既形象生动,又具有很好的学术性,非常适合作为纲要课的辅助教学手段。香港凤凰卫视《全球大视野》中的《袁世凯》、《北洋淮军》、《太平天国》、《义和团》、《中共1921》;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北洋水师》、《故宫》、《抗战》等涉及到中国近现代历史内容的记录文献都堪称十分经典和贴切,在放映过程中,深受广大学生的好评。精心挑选和灵活运用有关课程内容相关的比较经典的视频资料,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对教学任务的完成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

  三、对高水平、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的要求

  “中国近代史纲要”是一门带有思想政治教育性质的历史课程。如何讲好这门课,完成“纲要”课的开设目的和意义,关键在于要拥有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教师要有深厚扎实的历史学知识,具备深厚的思想政治理论功底,还要有深入浅出的课堂掌控能力。来之于史,归之于论,只有做到以历史事实为基础,以思想政治理论文主题,史论结合,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素养和坚定的政治信念。

  在现实教学过程中,由于专业知识等方面的限制,教师很容易在课程定位和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脱节现象。现今高校承担“纲要”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有很大部分是从历史教育专业的教师直接转过来的,这些教师对专业知识体系非常系统,但对该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体现不够,“注重史、忽视论”。与之对应的是也有很多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理工科院校由于师资力量的欠缺,“纲要”课程都是有传统思政教育专业的教师开课,这些教师很重视“论”,但由于历史知识的不系统、对历史发展规律把握的欠缺,“论”也很容易陷入较浅层次。“纲要”虽然要注重理论性,但基础毕竟是是讲“史”,是要用基本历史事实来分析中国近代现代的历史走向,以之为基点来阐明中国近现代的基本问题相关理论。是按照历史学的逻辑方法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的,离开了历史学知识的基础,就不可能达到“以史引论”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避免两个误区,一是单纯讲述历史,淡化“纲要”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理论性与教育性,从而偏离了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二是过于注重政治理论讲授而忽视近代史的主线,忽视对历史学知识的掌控,使课程缺乏应有的历史延续性与理论系统性。因此,“纲要”课对任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了解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更要洞悉他们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既要了解学生原有的历史知识,更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理论提升,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理论的讲授,更要关注他们人格的健全。

  总之,“纲要”课担负着从历史教育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开好本门课程,既要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又要有一大批高水平、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充实进来。通过”纲要“课程的学习,能够真正解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困惑,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

  作者简介:仝泽矿(1981― ),男,河南信阳人,河南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

论文搜索
关键字:近现代史 近现代 纲要 中国 若干 教学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MOOC引领下中学历史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
“情感过滤”假设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讨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