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工商管理论文 >> 企业研究论文 >> 马克思分工理论下的制度演进和企业理论论文

马克思分工理论下的制度演进和企业理论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13

马克思分工理论下的制度演进和企业理论

  

  分工作为经济学范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这个时期的经济思想家色诺芬,最早论述了劳动分工的必要性。然而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个系统地分析分工的经济学家应该是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

  

  一、 斯密定理

  

  斯密比较充分地阐述过分工与商品交换关系。他在他的那部奠基性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开宗明义地写道:“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斯密认为,“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到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这段话高度概括了分工的起源以及分工与交换关系, 即分工源于交易的需要, 而交易的能力大小又影响分工的发展,分工与交易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其次, 他说明分工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分工带来的好处有三个, 即提高劳动者技能、节约劳动时间和促进机器的发明与使用。遗憾的是,斯密的核心思想并不十分完美。首先, 他认为分工取决于交换能力, 这并没解释产生分工的根源问题。其次, 他没有区分社会分工与企业内部分工, 认为这种社会分工和工场手工分工的区别只是主观的, 整个社会是一个大的手工工场, 真正的手工工场是小手工工场, 不论是大手工工场还是小手工工场都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促进国民财富增长。这种看法显然欠妥, 二者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二、 杨格定理

  

  1928 年, 阿林杨格 (Yanger) 在就任皇家经济学会主席的演说中比较科学地论述了分工与市场的关系。在杨格看来, 劳动分工和专业化之所以会提高生产率, 是因为劳动分工通过“迂回生产方法”实现了规模收益;反过来, 规模收益递增又降低了生产的单位成本, 并使给定的家庭收入购买力上升, 从而扩大了市场规模,市场规模的扩大导致分工的进一步深化, 分工深化进一步导致市场规模扩大, 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杨格称之为经济进步。然而杨格的理论也有不足, 他同样没有找到分工的根源在于何处, 他只是解释了分工发展和深化的原因, 并没有解释分工产生的原因。而且, 他也没有从社会分工与企业内部分工两个层次上探讨分工背后的利益机制以及两种分工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 内生演化模型

  

  澳大利亚华裔经济学家杨小凯和博兰试图从内生角度阐述分工产生和深化的原因, 认为分工如同自然界事物发展一样, 是一个自动演化的过程。他们认为, 分工的深化能带来经济效率的提高, 但分工又会导致交易费用。分工是个自发演进的过程,在演进的初级阶段, 经济增长较低, 当分工演进到一定水平后, 增长大幅度提高, 经济进入起飞阶段, 当分工的潜力被挖掘后, 增长率又会下降。但该模型同样没有区分社会分工与企业内部分工, 企业作为市场的替代物相对于市场上的交易费用来说其内部的交易费用是很小的, 否则企业就不会出现, 那么企业内部的个别分工是何时产生的? 怎样产生的?分工内生演进模型只能解释分工深化的原因, 而不能说明分工产生的历史原因。

  

  四、 马克思的分工理论

  

  马克思揭示了分工产生的根源,他认为分工有多种形式, 而最基本的两种形式是社会分工和工场内部的分工, 马克思称之为“一般分工”和“个别分工”。他认为, 社会内部的分工以及个人被相应地限制在特殊职业范围内的现象, 同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一样, 是从相反的两个起点发展起来的。对于一般分工来说, 第一个起点, 是在氏族和家庭内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 是纯生理的自然分工。第二个起点,是在不同家庭、氏族、公社互相接触的地方产生了产品交换, 并由此逐渐演化为商品交换,并且随着这种交换利益的驱动, 专业化生产的动机愈来愈强, 并付诸实施, 最后才使商品交换普遍化, 进而又促进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 这就是杨格所说的利益机制。

  马克思同时也看到了企业内部分工(工场手工业分工) 的起源以及一般分工与个别分工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在概括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演进的同时,指出了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的二重起源,一方面,它以不同种独立的手工业的结合为出发点,这些手工业非独立化和片面化到了这种程度,以致它们在同一个商品的生产过程中成为只是互相补充的局部操作。另一方面, 工场手工业以同种手工业者的协作为出发点,它把这种个人手工业分成各种不同的特殊操作,使之孤立,并且独立化到这种程度,以致每一种操作成为特殊工人的专门职能。

  在马克思那里,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个和分工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动态化的范畴,它受分工发展水平的决定和影响,在历史上经历了内容和形式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而正是这种变化和发展促进了分工的深化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实现了人类社会经济的演变和增长。因此,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就突破了斯密的“分工受市场规模限制”的思想,正确地论述了经济的演变既是分工深化的过程,又是市场规模扩大的过程,从本质上讲更是经济增长的过程。

  

  五、马克思分工理论下的社会制度演进和企业理论

  

  1 制度演进

  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社会制度变迁原因的解释一向被归结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然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并不是一个简单公式,简单通过的套用就能够解释社会制度的变迁。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一般原理来解释社会制度的变迁必须要找到更深层次的决定机制。否则,为什么会有一些更高的生产力与相对落后的生产关系相结合,或相对落后的生产力与先进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现象存在?究竟什么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内在机制?有学者指出,“分工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一个基本范畴,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一个关键环节”。这个发现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过去我们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的简单化理解。但是,分工除了具有中介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分工的演进包含着社会制度变迁的根据。

  如前面所言,马克思把分工分成了两种形式,即社会内部的分工和个别生产单位内部的分工。这两种形式是按照社会分工到生产单位内部分工的顺序演进的。在原始公社末期,那些相互接触的氏族之间开始了最原始的交换,这不仅把各个氏族联系起来,而且也标志着社会分工的诞生。随着氏族之间商品交换的发展,氏族内部相互直接联系的整体也开始分化,并独立起来,以致不同的劳动只有通过把产品当作商品交换才能建立联系,当这种私有性质扩大到生产资料时,人类便进入了以私有制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形态。因此,可以说,社会分工的最初发展把人类社会由原始公有制社会引到最初的私有制社会。而到了封建社会末期,或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诞生时期,由于分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私有制社会也因此有了重大改变。社会分工在这个时期迅速扩大,推动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不仅形成了一种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互动的发展机制,而且对生产力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使生产方式的创新变得非常迫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分工是按照社会内部分工与独立生产单位内部分工相互促进的方式演进的。对此,马克思把它们之间的关系概括为:“因为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般前提,所以工场手工业的分工要求社会内部的分工已经达到一定的发展程度”。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分工以社会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分工这两种形式取得了一种结构状态。正是这种分工的结构使得社会经济体制有了不同的选择。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工场手工业分工以生产资料积聚在一个资本家手中为前提,而社会分工则以生产资料分散在许多互不依赖的商品生产者中间为前提。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要求生产活动必须有计划地进行,而社会分工状态下的生产活动则表现出一定的偶然性和任意性,只有通过市场价格才能克服这种无规则的任意行动。马克思对分工结构中社会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分工关系的分析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对社会分工不宜进行权威性控制,而应该反映其偶然性的特点,通过市场价格进行调节;对工场手工业分工则要加强控制,树立权威,并通过有计划的方式进行管理。如果能够真正地理解马克思对分工结构内部的这种关系的考察,那么就应该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在选择经济体制时,计划和市场都有其存在的根据,分工的不同形式分别对计划和市场提出各自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计划与市场确实不能表明社会制度的性质,它们都是生产力发展,生产社会化进步,或者说,是分工发展的要求。只要分工保持这种结构,并且无论是生产单位内部的分工,还是社会内部的分工,都继续发展的话,计划和市场就将并存,而且都要适应各自的分工基础发挥自己的作用。

  

  2 企业理论

  西方企业理论认为企业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企业是替代市场的一种产物。如果以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来说明这种现象,那么企业的产生也是具有特殊条件的。企业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但企业的产生也不是像西方企业理论所说的,是替代市场的一种选择,而是劳动分工发展到工场手工业内部出现分工时,由资本组织生产的一种结果。至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用马克思的分工理论也可以做出另外的解释。在马克思的分工理论中,社会内部的分工与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是有着本质性区别的。工场手工业分工以资本家对人的绝对权威为前提的,社会分工则使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互相独立,他们不承认任何别的权威,只承认市场竞争的权威。这就表明,社会分工决定了市场存在的合理性,而工场手工业分工决定了企业存在的合理性。因为社会分工与工场手工业分工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并存的两种生产方式,因此市场与企业就不是一种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并存的两种形式。进一步的,社会分工与工场手工业分工之间还表现出权威的相互对立,即社会内部的分工越不受权威的支配,工场内部的分工就越发展,就越从属于一人的权威。因此在分工方面, 工场里的权威和社会上的权威是互成反比的。这又表明, 当加在社会分工上的权威越强,工场手工业分工的权威就会受到限制,或者企业就不会发达;而加在工场手工业上的权威越强,则社会分工的权威就会受到限制,或者市场的发展就受到影响。但是二者不应该是相互替代。如果出现人为操作市场与企业间的替代。那么必然会扭曲市场与企业应有的功能。特别是当出现加在社会分工上的权威取代了企业内部分工,则社会生产受到的破坏会很大。因此,在处理社会分工与企业分工之间的权威关系时,一定不能发生二者替代的情形。

  资本主义分工的深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的具体表现。资本主义分工的深化,特别是分工从国内分工走向国际分工,市场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其关键在与资本主义私有产权在实现形式上发生了变化,即企业产权制度进行了创新。而社会主义公有制虽然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建立起来的,但是却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并未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原因不在于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而在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或者更具体的说,是传统的国有产权制度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产权不能够较为自由地流动。因此,社会主义企业产权制度的变革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六、结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用来解释社会生产方式以及由此决定的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而分工理论是解释这个命题的关键因素,即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不分析劳动分工很难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建立起一种有机的联系。社会经济制度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企业的产生,都可以用劳动分工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劳动分工的不同形式之间相互关联,这些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基本内容来解释。

  

马克思分工理论下的制度演进和企业理论

论文搜索
关键字:马克思 理论 马克 分工 制度 企业
最新企业研究论文
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提升途径分析——以中国
企业员工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探讨
国有企业混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的探讨
试论企业绩效的优化管理
浅谈体育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
关于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合理配置与管理研究
互联网时代如何提高纺织企业的销售管理
新媒体在国有企业新闻宣传中的实践和思考
基于价值链的高新技术企业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热门企业研究论文
民营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与制度创新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
中小企业营销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及其防范
我国高星级酒店服务质量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品牌战略实施研究
谈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人为本——论国有企业改革
浅析企业内部货币资金的控制与监管
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成因及对策
浅谈企业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