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生态友好型社会论文

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生态友好型社会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13

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生态友好型社会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途径。

  

  传统发展观从实用主义立场出发,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将自然资本始终置于被动的、从属的地位。所以,为了无限度地进行生产和消费,人们不断地向地球索取资源和能源,又把大量废物和污染物抛弃到“地球垃圾箱”中,破坏地球的资源和环境。结果,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迅速的提高,生态失调、自然灾害增多等环境问题,开始日益严重地困扰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据统计,在20世纪的100 年里,死于各种灾害的人数高达540万之多。仅1971年到1999年的近30年间,全世界就有231万人在3705起较大自然灾害中丧生,经济损失高达26350亿美元。美国的几位科学家估计:人类社会每年所创造的财富,大约有5%被各种自然灾害所吞噬。我国淮河流域沿岸的造纸、酿造和食品加工业等高耗水、高污染的行业严重污染了淮河水,使沿岸居民笼罩在受到由于水污染而诱发种种疾病(例如脊髓炎、大骨头病)的阴影中。尽管从1994年开始,我国为治理淮河水体污染已经花费了600多亿元,可是污染状况并没有得到多少改观。现实向人们敲响了警钟: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保证人类社会健康生存,我们只有友好地对待自然环境。

  当前,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途径是发展循环经济,因为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强调人与自然界共生共荣、全面协调发展,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环境理论:自然界不是单纯的无机客体,而是一个与人类互动的有生命力的关系,即人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的支撑,反过来人对自然负有重大的使命。于是,循环经济将人、自然和社会作为有机复合的系统整体,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将自然资本列为经济运转中最重要的资本形式,把生态环境作为效率的投入要素之一予以考虑,提倡在经济活动中推广“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绿色再造技术等,将工业文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使污染排放量从正增长向零增长、再向负增长转化,控制人类生产与消费对自然界的破坏,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使青山绿林回到我们身边,让人民“呼吸清洁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最佳选择。

  

  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是一个资源消耗强度加大的阶段。然而,我国资源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人均占有耕地1.5(以19.5亿亩计算),仅为世界平均数的1/3;人均草地5亩,为世界平均数的1/2;人均森林面积1.5亩,为世界平均数的1/6;人均水资源为2200多立方米,为世界平均数的1/4。据预测,除煤炭外,2010年石油消费量为2.6亿吨,国内产量预计1.65亿吨,缺口约1亿吨;天然气资源预计达720亿立方米,缺口300亿立方米;油气资源总共缺口1.74亿吨油当量,2020年缺口增加到3.26亿吨。怎样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是我国当前急待解决的严峻的现实问题,这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党中央在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基础上,适时提出构建资源节约型的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最佳选择就是发展循环经济,因为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资源的循环使用,在社会实践中遵循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内容的行为原则(简称3R原则),强调资源和能源在人类经济系统中循环使用,使上家的废料成为下家的原料和动力,尽可能地把各种资源都充分利用起来,做到资源共享,各得其利,共同发展。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历史经验也证实,这种“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 的循环经济模式,对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资源短缺产生了显著效果。例如,对废弃物原级资源化方式的利用,可以减少原生材料量的20~90%;对废弃物次级资源化方式的利用,可以减少原生材料量的25%。所以,我们从源头上缓解经济建设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必须运用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等循环经济理论,不断提高单位资源消耗产出水平,使市场经济主体追求经济利益的活动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活动之中,使“财富翻一番,资源使用减少一半”,达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双赢”目的,使我们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和谐”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循环经济推动经济更稳、更快地发展。

  

  首先,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市场主体加强对经济运行过程中智力资源的投入,进行技术创新,充分发挥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例如,今年1月在重庆召开的中国西部农交会上,展览的秸秆制气炉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就在于它运用循环技术,变废为宝。目前,我国农作物秸秆年产量约为7亿吨左右,列世界之首,除用于造纸和肥田之外还有3亿吨可作为能源加以利用。可是在这3亿吨中,有2亿吨被作为废弃物就地焚烧,其余部分作为薪柴生火做饭。而农民用平常的柴灶烧柴,不仅对薪柴利用率仅10%左右,而且大量排放的烟尘也污染了生活环境。如果用秸秆制气炉取代传统柴灶,它将通过氧化还原过程将柴草转变为一氧化碳、甲烷、乙烷等可燃气体,作为农村生产生活使用的燃料。这样一来,平均每户农民每年将节约1500公斤薪柴,并且还不污染环境。因为每转化1公斤柴草,可产生700多万焦耳热能,是直接燃烧的4倍以上,燃烧过后也难得看见碳灰。

  其次,循环经济的发展,促使企业在一定空间内集聚发展规模经济,以便形成产业循环链条,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区域性规模化。中小企业在生产中会产生各种废弃物,由于废弃物的量不足以达到规模化处理的最小规模,它们在内部独立循环利用资源在经济上没有可行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社会化和成本最小化,要求企业集中,形成达到规模经济要求的废弃物收集、分类、加工处理、再利用的专门企业,从而实现循环经济在地域上的规模经济。例如,安徽铜陵铜业集团公司、山东的海洋化工集团公司、泉林纸业集团公司等,都是在企业接近规模经济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充分循环利用的。

  最后,循环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缓解我国劳动力过剩的压力。循环技术的使用,延伸了经济活动过程中的产业链条,要求从资源到产品每个环节追加新的设备、人力等。例如,对餐厨垃圾的循环再利用,要求增加新的工厂对垃圾进行回收处理,从垃圾回收到最终处理整个工厂的生产工艺要有足够的劳动者和配套的设备来完成,同时对设备的购买又增加了对生产设备劳动者的需求。对于微观企业来说,发展循环经济意味着增加附属工厂或车间,扩展经营范围,只要在经济效益上有利可图,它们都会增加就业需求。例如,山东和安徽的一些规模造纸厂通过回收黑液制造有机肥料,延长了造纸厂的生产链条,增加了就业机会。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能扩大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空间,促进乡镇企业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减轻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压力,也有助于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涌进城市,造成城市就业难的问题,从而减少城乡矛盾,缩小城乡差距,进而可以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是建立在人类生存条件和福利平等,基本上以全体社会成员生活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能把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实现整个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向生态化和绿色化转向,使我们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后劲,能达到人与自然、当代与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所以说,“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生态友好型社会

论文搜索
关键字:友好 循环 生态 社会 发展 经济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