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初步探索与实践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初步探索与实践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初步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07)11-0056-05

  

  按照中宣部、教育部的要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已于今年春季学期普遍开设。如何使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具有时代特征、更贴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如何使教学方法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并为他们所接受和认同,是发挥“纲要”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关键。

  

  一、重点问题解析:发挥课堂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重点问题解析,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关心、关注的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进行重点解读和分析。“纲要”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承担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尤其要使他们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应该突出主线、把握核心、认识规律,实现其“述往事、看今天、思未来”的目的。为了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眼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在当代的现实思考,在集体备课时,我们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为基本依据、以“纲要”课程培训班专家讲课的重点为主要内容,以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为出发点,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问题时,特别注意联系当前形势以及大学生经常关注或感到困惑的一些敏感问题,有针对性地解析相关重大历史事件的缘由,着眼于从正面引导学生客观分析历史,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释疑、解惑、明理的作用。对此,我们将教材三编10章的内容整合为6个方面的专题进行讲授。例如,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教材共有三章的内容,主要讲述了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历史。我们将这三章内容整合为一个重点专题进行讲授,即“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讲授这一专题时,让学生了解“两条基本线索”,掌握“三个重点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历史事实重点解析“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中国社会各阶级早期探索的历史作用及其历史局限”。以前一个问题为例,根据学生掌握的基本历史知识和个别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的偏差,授课时重点讲清两个问题、讨论一个问题:一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本质。通过珍贵的历史镜头和有说服力的史实及图片,从军事侵略、经济掠夺、政治控制、文化渗透等四个方面,深刻揭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种种罪行。二是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帝国主义入侵对近代中国社会走向的影响。通过分析毛泽东关于资本主义入侵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双重影响”,特别是通过分析“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

  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最后教师对学生讨论中有争议的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对一些敏感的问题客观地做出评价,使学生感到历史不但是真实的,而且也是客观的。

  

  二、事件和人物点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历史观

  

  事件和人物点评,主要是对重大事件和相关事件中对近现代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在重点讲授若干专题的时候,特别注意把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评析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以及现实中的相关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线索和发展规律,从而提高大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客观公正、恰如其分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既是大学生学习“纲要”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这门课实现“以史为鉴,以人为鉴”的根本目的。因此,授课中我们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基础上,以教材提供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为主要根据,对历史人物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同时,还对学生提出了点评的具体要求,即“历史原则”、“阶级分析法”和“大节原则”。

  “历史原则”主要是强调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要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不盲从或轻率下结论。在“纲要”课的教学中我们有重点地选择了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和人物进行“个案分析”,以实现其“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的学史目的。例如,我们选择19世纪下半叶中国各阶级对国家出路进行的三次早期探索之一的“洋务运动”,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的“新文化运动”,中国革命新道路探索中的“秋收起义”,全民族抗日战争中的“国共第二次合作”,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新中国建立后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以及“改革开放”等一些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走向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同时,我们也特别注重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的分析和点评。只有教给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观点和方法,才能使他们对历史人物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在教学中,结合上述重大事件,我们注重对孙中山、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邓小平以及李鸿章、蒋介石、张学良等重要历史人物的评析,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客观介绍,帮助大学生逐步树立起科学的历史观。

  “阶级分析法”主要是指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与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阶级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观察国情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历史人物是一定阶级利益的代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能更深刻地揭示历史人物活动的本质。如评价曾国藩、李鸿章,我们特别强调应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对他们的主要活动,尤其是在洋务运动中的历史作用及其局限进行客观分析,从而让学生了解和懂得洋务派官僚发起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

  “大节原则”主要看历史人物的大节和他们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人无完人,历史上的伟人也不可能十全十美。因此,在对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特别是对那些在历史重大转折关头起决定作用的人物进行评价时,注重引导学生全面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对社会生产、科学文化发展、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国家的统一巩固以及对中外 关系和国际交往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比如,在评价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作用时,不回避他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在探索中出现的失误,但更应看到他“起步奠基”的杰出贡献。

  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点评,是“纲要”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内容。虽然学习本课程与历史系专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但对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点评是辅助本课程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通过对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点评,特别是通过对杰出历史人物的“立德、立功、立言”的分析和研究,对大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启迪,“其善可示后,其恶可之戒”。

  

  三、历史背景透视:发挥影视资料感性教育的功能

  

  历史背景透视,主要是针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若干重大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其对近现代社会的影响,通过珍贵历史镜头再现重大理论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揭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基本走向,实现“纲要”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在讲授“纲要”课的教学实践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教学重点,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我们采取了两种做法:

  第一,教师课堂专题讲授与课下学生观看影视录像相结合。根据“纲要”课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专题内容,我们组织2006级学生在周六和周日分2次、6场观看了历史影视片。例如,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一专题教学,组织学生观看了大型电视文献片《光辉历程――从一大到十五大》;结合“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组织学生观看了《太行山上》;有的教师还结合下编综述的主要内容,即“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和历史性成就”,并联系今年的建军80周年纪念活动,在课堂上播放了“1949、1959、1999年三次大的阅兵式”,展示了国力和军威,使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震撼。通过观看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影视纪录片,大多数学生认为,那些让人难忘的珍贵历史镜头所再现的史实,使自己在学习教材的内容和老师讲授的基础上,更形象、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和国情,对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深刻的认识。

  第二,教师讲授重点问题为主与多媒体教学课件为辅相结合。为了更好地讲授“纲要”课,我们召开了多次集体教学研讨会,主要讨论各编各专题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如何发挥“纲要”课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等问题。授课前在老教师进行“示范教学”的基础上,每位教师均承担一个专题的课件相关资料的搜集制作任务,然后由课程负责人对资料进行筛选,共同制作出文图声像并茂的“纲要”课教学课件。这些课件以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珍贵镜头和翔实档案资料为主,以若干历史见证人和一些历史专家的叙述和点评作支撑,充分发挥了“纲要”课从历史教育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通过演示课件,充分发挥了影像资料对大学生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使学生置于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场景中,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有助于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有的学生深有感触地说“这些生动的画面对我认识中国近现代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很有帮助”。

  

  四、走出去、请进来、学生登讲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

  

  走出去、请进来、学生最后登讲台,是指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参观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请老红军进课堂讲长征,课程结束后学生以演讲的形式总结自己学习“纲要”课的感受。为了实现“纲要”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研讨例会的集体备课上,我们特别注重这门课的学习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特别要求教师注意把握课程的定位,决不能将该课讲成历史专业的历史课。因此,在32学时的分配和使用上,既要强调课堂讲授24学时的重要性,又要强调课下8学时必须落实的必要性。具体的实践环节安排是:观看历史题材的录像片(4学时),参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2学时),举办“让历史告诉未来”演讲会(2学时)。

  

  1.走出去:了解历史和国情,激发爱国情、增强责任感

  “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社会实践既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和国情的有效途径之一。关于走出去,我们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结合“纲要”课的具体内容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二是结合“纲要”课的整体内容组织重点团队参加学校“理论之光”暑期社会实践。

  在讲授“纲要”中编的“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和更全面地了解中华全民族的抗战业绩,特别是东北地区的局部抗战,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我们组织300余学生到“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进行参观。这次课堂教学与实地参观考察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的感触很深,“漫长的一夜”、“永不忘却历史上的今天”、“历史不可改变”、“警钟长鸣,勿忘国耻”、“铭记历史,珍惜今天”以及“勿忘国耻,报效祖国”等,都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同学们参观后的真实感受。

  依据“纲要”课的教育目标和不同时期的教学内容,我们为2006级学生参加暑期“理论之光”社会实践的4个团队分别确立了4个主题。为了避免社会实践流于形式,出征前我们对4个团队的全体成员进行了培训,特别强调把握实践的主题、考察的目的、意义、考察报告撰写的内容以及课堂汇报的基本要求等。南京的考察,主要侧重《南京条约》签订与近代社会走向及国民党政权的垮台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历史必然性;井冈山的考察,侧重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对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启示(或从井冈山精神看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上海的考察,通过参观中共“一大”旧址,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深圳的考察,围绕当今人们对改革开放的不同评价,让学生从特区的发展看改革开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考察活动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信念并进而外化为实际行动,不断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坚定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信念。

  

  2.请进来:听红军讲长征故事,弘扬长征精神,争做有志青年

  坚持理论教育与坚持继承优良传统教育相结合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更好地调动大学生学习“纲要”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激励他们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坚定乐观的革命传统,结合教材中编“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苦探索”,邀请原中国工农红军第 四方面军战士、现年88岁的莫异祥老人为学生上了生动而难忘的两节课――“弘扬长征精神,争做有志青年”。莫异祥老人讲述了自己当年爬雪山、三次过草地、翻阅腊子口的经历,并鼓励同学们在党的领导下,继承先辈们的光荣传统,更好地成长,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带着自己关心的问题与老红军进行了互动交流。

  老红军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位军人的坚毅和刚强,更让学生体会到了老红军对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坚定信仰。正如课后有的同学说的:“今天,我们重温长征的历史,并不是再次用脚步去丈量那漫长的征程,而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去领悟长征精神;去传承、去发扬长征精神,进而培育我们新时代的长征精神”。他还说:“今天,我们面前虽然没有了雪山和草地,但前进的道路依然漫长而曲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走向繁荣和富强的必由之路,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一次伟大而艰巨的长征,我们同样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

  

  3.学生登讲台:“让历史告诉未来”,学历史有所思,思历史有所悟

  坚持理论教育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相结合是增强“纲要”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登讲台这一辅助教学方法,既是了解学生学习“纲要”课的思想总结,又是检验学生如何通过学习历史来感悟人生和展望未来的课程总结。

  演讲实践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我们把这项活动与其他教学环节一样纳入了正常的教学安排,并得到了学校教务处、宣传部和团委的鼎立相助。在学期即将结束时,我们联合学校有关部门举行了“让历史告诉未来”演讲比赛。参赛的17名演讲者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不同时期的内容进行选材。这些精彩的演讲在表达他们自己学完“纲要”课的最深感受的同时,还赢得了台下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这次演讲会,让学生自己以演讲的形式总结学习“纲要”课的收获,是大学生自我教育不可缺少的必要形式。这种教学辅助形式不仅展现了学生自己的演讲才能,增加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他们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和正确的思想观点说服了人,用美好的情感打动了人,用优美的语言和优雅大方的仪表感染了人。演讲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革命英雄主义情感、当代青年使命感等,极大地鼓舞了台下的听众,激发了广大同学的爱国热情,增强了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的认识。

  

  五、两段式考核: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改变传统考试方式是提高“纲要”课教学质量的又一途径。在教学中我们不仅注重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基本规律、基本理论、基本经验、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把握,更注重检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配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我们相应改进了考试方法,在以往开卷考试和“课堂命题论文”的基础上,在两个方面有所改进:一是在评定成绩方面加大了平时考核的力度,即采取平时和期末各占50%的记分法(平时考核五个内容:出勤、课堂讨论、课下实践、基本问题测试、演讲等五项各占10分);二是在考查内容上增加了学生“点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内容。在考查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在考试时给出若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任选其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其选择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客观点评。

  这项内容的考核,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纲要”内容的掌握及其运用,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着眼于考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掌握。这种方式不仅调动了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而且使大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方法。事实上,开卷命题及点评事件和人物的小论文对学生有较高的分析问题能力的要求,学生可以带教材和课堂笔记进考场,但不可能完全从所带的教材和笔记中直接抄袭,这既避免了学生相互之间的传抄,更重要的是能够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初步探索与实践

论文搜索
关键字:近现代史 近现代 教学方法 纲要 中国 多样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MOOC引领下中学历史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
“情感过滤”假设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讨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