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提高“概论”课教学有效性要着力实现几个转化论文

提高“概论”课教学有效性要着力实现几个转化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24

提高“概论”课教学有效性要着力实现几个转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528(2011)04-0085-04

  

  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来,上海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教师积极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并藉上海大学所启动的“教育部六个‘为什么’试点工作”契机,深入探讨“问题―解析”新型教育模式,强化问题意识,研究大学生思想实际,积极探索“概论”课的教学创新。

  一、教学意识:实现主观“配餐”

  向问题逻辑转化

  以往高校“概论”课课堂教学方式多注重教材内容的全面阐述和讲解,大部分教师基本上采取的是拿着教材照本宣科的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够,影响了教学效果。我们姑且将这种方式称之为“配餐制”教学方式。通过这些年“概论”课教学改革的探索,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从主观“配餐”向问题逻辑转化,提高教学有效性。就是说,我们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是以问题为导向,从问题出发,立足于对“概论”课教学中和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探究,帮助学生解疑释惑,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多年来的“概论”课随堂反馈和问卷调研,以及教育部六个“为什么”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试点中,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广泛“触网”,思维敏捷活跃,眼界开阔,社会责任感较强。调研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近900个。经过归纳分析,我们看到,当代大学生相当关心国家命运和民族发展,为此他们对于跟时政紧密相关的“概论”课寄予厚望,期望“概论”课“要与实际生活结合,尤其是要与学生关心的问题相联系”,教师能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生动的语言解读和阐释理论”。调研发现的问题导向给出的重要启示是:高校“概论”课应当不仅要给大学生讲清楚“是什么”,更要讲清楚“为什么”,要着重讲清楚“是什么”背后的“为什么”,自觉地以问题逻辑的方式,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是什么”全面推向“为什么”。[1]因此,高校“概论”课的重要任务就在于面对“问题”,通过“问题-解析”模式的教学改革,将教育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向大学生分析问题的产生缘由与发展动态,并进一步解释现实问题与理论问题的内在关联。

  二、教学语言:实现教材体系向

  教学体系转化

  正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以及取得成就的原因,以及正确面对我国当前改革进一步深化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前提。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靠从理论到理论,照教材宣教材就可以达到目的的。例如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联系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后感,充分讨论新中国60年来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而进一步坚定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在一次随堂反馈中,有同学这样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几千人在一个大广场上展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共唱‘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的场景。同样一首歌,在日常生活中唱起我可能不一定会有那么大的感触,但是在那一刻,它让我产生一种深刻的共鸣和情感触动。”像这样恰当地结合实际,实现教学语言的生动转化,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理论教学同现实实践的关系,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中,我们立足于致力帮助大学生了解当代中国发展大局的基点,为大学生正确分析社会矛盾和解剖思想困惑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并进一步帮助大学生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逐步引导大学生做好有序政治参与的思想准备。针对“概论”课作为面向所有大学生的公共课,实践性占主要地位而学术性相对次要的课程特点,坚持给大学生讲解理论体系的内在层次性和结构逻辑性,根据“要精,要管用”的原则进行授课,突出内容重点,而不是停留在规范教材的章节目进行一般内容的介绍。

  三、教学模式:实现常规模式

  向“项链模式”转化

  为了探索专兼职教师合作教学的最佳方式,把其他相关学科造诣深厚的专家有效引入“概论”课课堂,我们着手探索“概论”课“项链模式”教学。

  所谓“项链模式”,是指由“概论”课专职教师构建“项链基底”,把握课程主线,将教材内容准确传授给学生;同时聘请其他学科专家或者社会典范人物讲授课程重点专题,成为镶嵌在“项链”基底上的“珍珠”和“钻石”。其镶嵌方式可以分为专题讲座、访谈、讨论等。相关专家的讲课对象是课堂大班学生,课后再由青年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主持小班讨论。此外,所邀请的专家大班访谈精讲内容经过音像制作,形成多媒体课件,以供同课程的并行班使用,从而把“概论”课打造成一条绵延不断的“项链”。

  这些年来,我们结合“概论”课的课程特点尝试“项链模式”教改,探索出四种不同特色的“项链模式”。第一种是“散星项链模式”,兼职教师以嘉宾身份参与某一章节或专题的授课。特点是由“概论”课专职教师串讲教材,兼职教师并不完整地上一门课,方便他们将其专业学术研究最精彩的内容充实到“概论”课教学中。第二种是“准项链模式”,兼职教师以主讲教师身份完整地讲授一门课,听课学生是固定的一个班级。特点是兼职教师授课完整,能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学术特长。第三种是“横向项链模式”,兼职教师以主讲教师身份按教学进度每周在不同的平行班完整地讲授一门课。特点是不仅能让兼职教师完整地上一门课,而且能够实现面上平行班的全覆盖。第四种是“纵向项链模式”,在专职教师主持下,由一位或数位兼职教师共同在一个班完整地上一门“概论”课。需要指出的是,在第二、三种模式中,都由专职“概论”课教师配合帮助兼职教师做教学进度掌握等教学辅助工作。到2010年3月已实现从点到面,以“散星”燎原之势发展出“横向切片”的教学态势,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主干课和“形势与政策”必修课中执行“项链模式”教学70余次,60多位嘉宾走进访谈课堂。

  我们通过组织学科专家和典范人物走进“概论”课课堂,用“项链”教学串起思想“珍珠”,搭建课程网络互动平台,加强师生课堂外交流,提升了整门课程的教学水平,涌现出不少拥有“追星族”的明星教师。

  四、教学方法:实现多样化方式

  向立体交叉方式转化

  经过多年探索,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手段作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改革,探索出以“项链模式”作为基础的多样化教学模式,如访谈式教学、多媒体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网络互动型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等,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在各富特色的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互通共融,取人所长,打造“立体交叉方式”的新型教学模式。这些新型教学模式在“概论”课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访谈式教学型“项链模式”其教学效果分别以“树立远大理想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讲座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课为例。随机分别择一如下:

  (温同学)曾经的超级大国,一个拥有普希金诗歌、柴可夫斯基钢琴曲、绝美芭蕾天鹅湖的国度,如今却变得如此堕落与不振。这确实是俄罗斯的悲哀!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上的混乱,让这个民族丧失了曾有的精神风貌!……由于对苏联的全盘否定以及西方国家腐朽思想的涌入,使俄罗斯整个社会内心精神世界缺失,陷入了空前的混沌状态中。……由此可见,一种积极健康,社会主导的思想意识形态,对国家、社会、个人是多么重要!

  由于个人没有充实的内心精神世界,让不少的(中国)大学生怀抱着“大学是混出来的”真理走完了自己一生中宝贵而短暂的四年。他们没有充实的内心精神世界,所以,他们很空虚,无聊,也丧失了对不良东西的抵抗力。没有了理想与追求,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

  所以,作为当今大学生,我们应加强个人内心精神世界的建设,用健康积极的思想武装自己,树立起远大的理想目标,将自己培养成一个全面的人!

  (张同学)这个学期上了顾晓英老师的“概论”课,老师上课的风格真像传说中的那么“有型”!……有点像“百家讲坛”的味道,让“名师”和我们学生在课堂上面对面地交流。机会难得,顾骏教授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带我们走近一代伟人毛泽东,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再加上渊博的知识,形象生动阐释了蕴含着的哲理。我们明白了“头顶理想蓝天,脚踏现实土地”。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是有其深刻原因的。

  在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我们秉承著名科学家、教育家、上海大学原校长钱伟长“拆除四堵墙”的开放融合办学理念,在“开放、拆墙”的过程中搭起“校外合作、校内开放、连通”的崭新立交桥,打造上海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鲜明的“开放”格局。定期到上海大学各学院参加学生工作例会,了解学生思想实际,按照学生认知成长的规律,精心组织安排与课堂教学相对应的系列讲座、专题研讨会、社会考察课题研究和辩论赛等课外教学环节,通过“立交桥工程”组织开展实践教学工作。从而促进了“四结合”:学校与社会的有机结合、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各学科专业的有机结合以及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实践教学反馈中,学生们普遍感到,“概论”课“对我们的未来和我们的生活都有影响,引发了我们对生活和学习的思考,引发了我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会激发我们从规范自己的言行做起,承担社会责任”。

  五、几点思考

  1.教学基点的转换――解决“转什么”和“怎么转”的问题

  高校“概论”课的教学基点,或者说落脚点,就是将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理念转换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对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内在需求,从而体现“概论”课的价值和功能。这也是“概论”课的教学目标。“概论”课教学中,无论是理论体系的阐述,还是观点内容的表达,都应从问题意识出发,针对学生思想状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的问题体系可以给教师提供一个生动的教学体系,顺利地实现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教学基点转换,提高教学针对性,增强教学吸引力。从问题出发,“概论”课将越来越走进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心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就将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焕发更大的魅力。

  2.教学重心的把握――解决“重什么”和“怎么重”的问题

  高校“概论”课教学应当有超越意识,把充分发挥理论逻辑思维力量和正确引导价值观作为教学重心,从理论观点所涉及的实际问题出发,认真梳理当下的社会热点、理论热点和思想热点,透析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背后的深层次根源,以挖掘热点问题背后所包含的理论思维和价值观念。力图避免从定义、概念或学科的理论体系出发,结论先行。

  凸显“问题意识”的教学取向,“浅入深出”,研究社会实践活动中人的观念问题和思维方式、思想方法问题,使大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把能反映社会热点和理论热点的思想热点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导入问题,在问题中渗透理论,而不是简单机械的“原理加例子”。用科学的理论思维和正确的价值导向来分析热点问题的内涵和层次,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之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实现知信行的统一。

  3.教辅方法的完善――解决“辅什么”和“怎么辅”的问题

  教学辅助方法以及手段的实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为此,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辅方法,完善教辅手段,使其有机为教学内容服务。在此过程中应当注意考量方法手段的适用限度,并避免“教辅手段一用就灵”、“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师的主要精力是搞多媒体课件”等认识误区。高校近年涌现不少“玩转”多媒体的“概论”课教师高手,采用“彩屏更换黑(白)板,鼠标赶走粉笔,动画替代静态”的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力图让学生在趣味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不可否认,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使传统文本信息的传递和知识内容的表达更加直观化、形象化,使得“概论”课教学具有了时代感。但仍然存着一个“度”的问题,需要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课堂讲解、教学交互的关系。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务必注意技术手段不能取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甚至交锋,不能在课堂认知交流中让“多媒体独霸课堂”,师生共同成为“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的人”。[2](P234)

  社会实践的开展同样需要注意类似问题。高校“概论”课的社会实践尤其需要注重结合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应带着理论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调研和实践,知行结合,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使思想理论转化为内在素质。切忌把社会实践课变异成“挤掉”“概论”课学分的“放羊课”。

  4.语言体系的转化――解决“化什么”和“怎么化”的问题

  所谓语言体系的转化,就是用比较简单、具体和易懂的语言转达较为深刻、抽象和复杂的思想政治理论和文件语言的内涵和精神实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材是要直接体现党的意识形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其基本观点的表述和判断的提法都必须具有权威性。因为这一权威性的根据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和党中央的相关文件,教材语言势必强调规范而不可能过多追求生动鲜活。为此,教学中必须实现教材理论语言体系到课堂语言体系的转化,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表达。同样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语言体系的转化,其基本出发点是学生的理论接受程度,而不是单纯地为了学生“爱听”而刻意去迎合学生。为此,要努力使课堂教学语言具有时代内涵,反映时代特征和社会生活新变化,做到“三贴近”;要认真筛选当前社会和大学生中流行的健康话语,仔细揣摩那些来自群众又极富中华传统文化特点的语言表达方式,在课堂教学语言中进行借用,并给予一定的发挥和创新。[3]

  

提高“概论”课教学有效性要着力实现几个转化

论文搜索
关键字:着力 概论 有效性 有效 教学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MOOC引领下中学历史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
“情感过滤”假设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讨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