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论文

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24

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1)02-0079-0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对大学生进行历史教育和国情教育,帮助他们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怎样才能增强“纲要”课教学的实效性,真正发挥“纲要”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有效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纲要”课的教材体系是指中宣部和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根据这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编写的系统性的核心教材(教科书)。“纲要”课的教学体系则是指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在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的教学实施系统,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就“纲要”课而言,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对于增强教学实效性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大学生在中学期间普遍学习过中国近现代史的课程,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基本史实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如果“纲要”课仍然完全按照教科书的内容,照本宣科,以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为重点的话,就会使大学生感到“纲要”课只不过是中学历史课的一种简单重复,从而产生厌倦心理,这必然会影响“纲要”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第二,教材内容与教学时数之间存在着突出的矛盾。“纲要”课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上限,下限是今天,时间跨度相当大,内容极其丰富。而“纲要”课教学时数非常有限。要在这有限的课时内将170年中的重大问题紧紧围绕“三个选择”,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评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教材体系有效地转化为教学体系。

  第三,目前各高校普遍使用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部教材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但是由于各个高等学校所处的地域不同、办学特点不同,其人文环境也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所学校的大学生也存在着文化修养、专业背景、个性特点、认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而教师必须依据自己所面对的大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这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在“纲要”课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要联系社会上流行的有关思潮,又要联系大学生关注或感到困惑的重大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国内形势会有新的进展,大学生关注的热点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及时地、有针对性地结合大学生关注的重大问题,灵活地使用统编教材。只有这样,“纲要”课的教学才能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可见,“纲要”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是增强教学实效性非常关键的一步。为此,教师必须从强化“纲要”课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构建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的教学实施系统,这是保证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教学中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纲要”课不是历史系的专业课,而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第一,历史性与政治性的关系。尽管“纲要”课具有历史学科的特点,具有历史性,但“纲要”课毕竟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有着很强的政治性。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历史性与政治性的关系呢?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纲要”课必须从它的历史性入手,通过翔实的历史理清脉络,揭示规律,探寻真理,这样才能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增强大学生对历史结论的认同感,更有效地发挥这门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例如,在讲授“近代以来资本一帝国主义的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这一问题时,教师不能简单化地给出结论,而是要利用可靠的史料、具体的数据从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正义与非正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角度进行辨证的阐述和深入的剖析,用活生生的史实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具有“双重使命”的论断,让大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中认清殖民主义侵略的本质,进而得出资本一帝国主义的侵略严重阻碍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结论,通过这种方式得出的结论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可见,从历史性入手,会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启迪,从而达到政治性的目的,收到寓政治教育于历史教育的显著效果。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急功近利,首先从政治性入手,就会让大学生感到这门课是枯燥的政治说教,从而失去对“纲要”课的兴趣,其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第二,知识性与思想性的关系。中国近现代史是立体的、多维的,其中不仅包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包含着极为深刻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治国治事之道等内容,同时也蕴含着历史智慧的启迪和昭示,蕴含着人生价值的示范与教诲,如此丰厚的内容会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增长见识,提升智慧,完善自我,更好地面对实际、立足现实。“纲要”课的性质决定了在教学中传授历史知识不是重点,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才是归宿。而知识是传播思想的载体,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教师必须精心选择能够启发大学生思考和探求的典型的教学案例,寓理于史,寓思想性于知识性之中,不能只是为了满足少数大学生的猎奇心理而讲授一些思想性不强的材料。例如,在讲授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这一问题时,教师不仅要让大学生了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以多么巨大的勇气和惊人的毅力排除种种干扰,克服种重重困难,独辟蹊径,积极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艰辛历程,而且更要注意启发大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要让他们懂得中国共产党人的这种勇气和毅力来自于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来自于不迷信权威、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来自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务实作风,正是这种崇高的人生追求和优秀的人格品质使得中国共产党人能够肩负起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从而最终赢得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样在讲授探索历程的同时更突出了其思想性,打破了单纯的历史知识教育的模式,实现了知识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第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关系。一方面,“纲要”课必须突出理论性,要以理论性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这是避免与中学历史课重复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另一方面,“纲要”课也不能只停留在史事中,否则会让大 学生觉得这门课离现实很遥远,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因而产生抵触心理。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当前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引导大学生进行分析,把握本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可以进一步加深大学生对“纲要”课所学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又可以引导大学生把所学的理论内化为世界观、价值观,外化为方法论,可谓一举两得。可见,处理好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关系,是增强“纲要”课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实效性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总之,处理好以上三个关系,必然会强化“纲要”课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高大学生对所学理论的认可度,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教学中要注意三个结合

  

  “纲要”课教学要提高实效性,就必须增强针对性,为此教学中要注意三个结合:

  第一,要紧紧结合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教师必须首先吃透教材,深入地把握“纲要”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紧紧围绕“三个选择”安排教学内容,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杜绝脱离教学目的,没有教学重点,面面俱到的空泛的教学。

  第二,要紧紧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不能居高临下,必须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了解他们关注和困惑的问题,这样教师才能找准大学生的兴奋点,及时地把握好教学的切入点,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要紧紧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历史是有连续性的,是不能割断的。胡锦涛指出:“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是为了加深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现实,立足现实,指导现实。”为此,“纲要”课教学既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又要追随时代发展的节拍,关注当前的社会实际,注重从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中,帮助大学生加深对“三个选择”的理解和认识,加深对我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纲要”课教学通过这“三个结合”,可以增强教学针对性,提高大学生学习“纲要”课的热情,提升他们的政治敏感性和鉴别力。

  

  四、教学中要融入三个内容

  

  “纲要”课承担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任务,为此教学中应融入以下三个内容:

  第一,要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也是有志青年奋发向上的动力。”可见,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而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为了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复兴这一共同理想而不懈奋斗的厚重的历史,也是无数仁人志士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执著探求的真实的历史写照,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部鲜活的教材。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以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通过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典型材料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要比简单、空洞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第二,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爱国主义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要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也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主线,是支撑中华民族走向独立、解放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教师在紧紧围绕“三个选择”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还要运用相关的内容加强爱国主义传统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把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内涵与实质,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强化他们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第三,融入荣辱观教育的内容。中国近现代史其实就是一部荣辱交织的历史,它既是一部中华民族屈辱挨打的血泪斑斑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华儿女奋起抗争,争取国家独立,赢得民族尊严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选择相关材料,充分利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耻与荣的对比,增强大学生荣辱意识,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引导他们把个人荣辱与国家、民族的荣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激发他们树立起报效祖国、造福人民的远大抱负。

  在教学中融入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会使“纲要”课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厚、充实,会使大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发挥显著的作用。

  

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论文搜索
关键字:近现代史 实效性 近现代 实效 纲要 中国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MOOC引领下中学历史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
“情感过滤”假设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讨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