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论文

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1-12

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1)10-0092-04

  

  Abstract:The research uses literature method and deductive reasoning method to discuss the meaning of general education,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education and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The paper also analyzes major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such as the poor adaptive nature of the courses,the gap in the quality of the teachers and the backward theoretic teaching and teaching method.Finally,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way to carry out physical reform in university under general education,including building a multi and unique curriculum; optimizing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of PE teachers,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 and content,etc.

  Key words: general education; university sports; teaching reform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注重学生的人文主义熏陶,凸显人格完善与修养提高,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历史上第一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到一起的是19世纪初期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教授,他在1829年指出,“通识教育”是一种综合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为专业学习做准备的教育。清华大学的李曼丽博士在《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一书中指出,“通识教育就性质而言,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1]作为一种教育理念,通识教育是应该回答大学为何而办,为谁而办、提供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等问题。事实证明,通识教育已成为大学教育一股强大的改革思潮,成为深化当前大学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一起共同构成一个人完整的大学教育,二者不可分割。[2]这一理念近年来逐渐被我国大陆教育界所接受和认同,并在部分高校开始实践。

   为了实现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必须从高等教育的核心领域――课程教学着手。那么,什么样的课程才是通识教育呢?实际上,不同国家和地区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各有特色。长期以来,世界各国的教育工作者就此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强调“提供心灵的教养”,广泛提倡经典著作的学习;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就设置了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道德评判等七大领域。香港和台湾的大学普遍设立通识教育课程,开设有关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类的科目,以供学生研修。中国内地的许多大学也开始注重实施通识教育。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大和北京师大等校,把通识教育课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全校性必修课,包括政治理论、外语、计算机、体育和军事等课程;另一部分为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并把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划分为七个领域: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计算机、语言、艺术和技能。上述四所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占总课程学分的三分之一左右。课程安排的时间也比较合理,一般学生是在大学前两年完成这些通识教育课程,之后才开始专业课的学习。[3]

   大学体育教学历来作为各类大学的基础教育课程,从课程性质来说,必然成为大学通识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多年来,大学体育教学一直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尚未跳出传授教育理念的羁绊,未能充分发挥在通识教育领域中的作用。本人长期从事大学体育的教学与研究,尝试在本文中从教育学、比较教育以及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及要求等方面探讨通识教育视野下大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与改革。

  

  1 大学体育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体育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范畴,承担着完成高等教育目标的重要使命。在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平台上,大学体育表现为四层意义。首先,大学体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其次,大学体育的教育过程是文化教育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的学习、训练和实践,使学生受到相关体育文化的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再次,通过一系列的体育教育活动达到精神教育的目的,使学生的自信心、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合作协同等品质得到完善;第四,培养与体育相关的应用型人才。大学体育的重要目标就是要教育学生做人,强调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等教学活动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发挥其修心养性、教化育人的特殊功能。

   基于通识教育的理念,我们认为大学体育教学体系是由人文原理层、科学原理层和行为方式层构成的“立体结构”。长期以来,人们对大学体育教学关注的只是冰山水面上的“显形”部分,而忽视了其下面起决定作用的“隐形”部分。足球教练米卢“态度决定一切”的理念就简洁地揭示出冰山下面“软件”的价值。可见,探索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大学体育教学,其实质就是将“人道”与“物道”整合,[4]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今天,把大学体育的教育目标融入通识教育的范畴,必将全面提升大学体育课程的功能与效果。通识教育的内涵广泛,大学体育只是其中一部分;并且这一功能仅仅通过体育课堂教学是无法全部实现的,还应包括课外体育、体育社团、高水平运动队等方面。大学体育教育的各个方面相互协同,全面实施,才能更好地为通识教育服务,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

   本文着重论述大学体育的课堂教学,重点分析和研究基于通识教育理念之下,大学体育如何进行教学改革。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了新的大学体育教学目标:“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可以看出,21世纪的社会发展对学生的体质、健康、心理素质和职业技能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此,大学体育的教育和教学也必须与之相适应。

  

  2 大学体育教育是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

  

   大学体育是我国几乎所有高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它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占据重要位置,是通识教育中的一块坚强的柱石。

  2.1 大学体育教育目标与通识教育的目标基本是一致的 新《纲要》指出:真正的健康是指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这就要求大学体育教育应以提高体育素养作为总目标来阐述,对体育的认识从过去“身体发展的教育”(physical education)转变为“以运动为基础的教育”(education based on sports)。“以运动为基础的教育”是人们对学校体育教育认识的深化,拓展了体育教育和教学的领域:生物学领域、心理学领域、社会学领域,提高了体育素养的丰富内涵。它以育人为最高目标,以知识技能为主导,培养能力为重点,身心发展相协调,终身体育为方向。[5]基于这种思考,可见,体育素养的培养与形成包含了身体的、心理的、道德的、文化的、素质的全面发展。这与通识教育的目标完全契合:把大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人”,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使其获得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给予学生某几种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其获得一个较为合理的能力结构;还要培养大学生丰富高雅的情趣[6]。这些目标也应该成为大学体育教育的应有之义。在大学体育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讲授、动作示范、身心训练、文化传播等教学手段,通过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提倡科学化和人格化,其目标就是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身心健康的人。

  2.2 大学体育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 通识教育的实施,是通过多门课程共同作用来完成的。那么,大学体育作为一门课程究竟怎样才能承担它在通识教育中应尽的责任呢?它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体育运动不仅对增强体质,提高肌体活动能力和发掘人的潜力有极为明显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人的心理,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保持健康的精神状态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明显的作用。研究通识教育不能没有大学体育,实施大学体育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对人体本身及其潜在力量做出准确的价值判断,这样大学体育就会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大学体育是吸纳先进文化的理想平台,也是培养个性化人才的有效手段。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是大学体育的一个最基本的目的,也是区别于竞技体育的本质特征。通识教育,就包括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大学体育的潜力及学生的个性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培养其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7]如此可见,大学体育所具有的教化功能、智育功能、美育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等,都与通识教育的教育目标一致,成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大学体育教学在通识教育中的现状分析

  

  教学过程是体现教育理念的根本途径。从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来看,当前大学体育教学的现状虽有很大的改观,但它的发展还不能与通识教育的理念相适应。虽有少数学校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大部分院校的教学中还存在问题。

  3.1 课程设置的适应性不强,教材的深度和广度需要更新的突破 目前,大学体育的课程设置仍存在单纯技能化、繁杂且针对性差现象;课外资源开发不足,对教学缺乏辅助意义。在教学改革中,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花样百出、各具特色,但仍存在一定问题。首先,大学体育教学仅在运动项目选择、选项课或俱乐部教学模式等形式上投入过多精力,在教学具体内容上大多仍沿袭传统体育教学思路而乏于质的进展。其次,有的教学改革片面追求教学特色与内容多样化,在某种程度却导致“小而全”传统教学的回归,最终导致“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及“什么都学而什么都不精”的结果。再者,相对忽视课内外对学生一体化培养意义。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应依据生活而教育,对于体育,应让体育走进学生生活,实施体育生活化教育。”[8]仅在每周仅有的两个学时以及为时不多的课外活动中,大家关注的主要还是篮、排、足、体操、小球等运动项目的技战术知识和竞赛的结果。对于在人的发育成长过程中,体育所承担的人文教化、心理调节、人格支撑等方面的任务则远未完成。

  3.2 体育理论研究和体育理论教学的不足 体育教育理论是指导体育教学的依据,但是,当前大学体育教学所依据的传统教育理论,难以正确指导基于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为此,亟待开展大学体育教学理论研究,围绕通识教育理念深入进入正确的轨道。与此相关,大学体育中体育理论的教学也有待改进和加强。时至今日,我们仍有一部分课程的指导思想忽视体育理论教学对通识教育所具有的教育意义,认为让学生掌握了运动技能,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忽视理论教学的结果是造成学生对体育课认识不足、知识面狭窄、缺乏理论指导实践的基本技能。我们必须从通识教育的意义上认识理论课建设和理论教学的价值,编写系统全面、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理论教材,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真正了解体育课的整体要求、认识体育的多元价值、传承体育文化,科学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和理论基础[9]

  3.3 大学体育师资与通识教育的差距 大学体育教师作为教学改革实施主体,对教学改革态度与能力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但如今,大部分体育教师缺乏通识教育所要求具备的人文素质的知识背景。追溯体育教师培养过程,大学体育师资主要来自于体育院校,而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与通识教育的师资需要尚有很大距离。目前我国体育院系选拔的新生由于在基础教育阶段花了大量时间用于体育专业技能、技术训练,人文素养相对比较薄弱。虽然大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及相关的专业知识都很扎实,但很少系统地接受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因此不能很好地掌握所教学科知识的思想与本质内涵,缺乏广博的文化背景知识,不能将相关学科知识综合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很难从通识教育层面上讲清与体育相关知识,难以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10]体育教师理论知识更新速度慢,体育教师专业素养与现代教育改革要求不能同步跟进,也使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目标存在一定局限性。从事大学体育教学的教师只有把通识教育和体育教育融会贯通,才能真正实现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进而完成通识教育的任务。

  

  4 大学通识教育中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与对策

  

  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已从简单的单一型人才转向多元复合型人才,要求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发展,这也正体现了通识教育的目标要求。

  4.1 通识教育中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既然通识教育的实施必须通过多门课程共同作用来完成,那么大学体育作为其中的一门课程,与传统的体育教学相比,究竟应该有什么样的目标和功能才能发挥它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呢?

  4.1.1 坚持“以人为本”的培养原则 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人”和“公民”,通过综合体力、智力、情趣、伦理等方面的培养,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大学体育教育亦应体现“以人为本”,既要讲授体能训练,运动项目的技战术知识,更要在这些讲授中融入体育社会学、体育心理学、体育伦理学的观点,传播体育在人类发展中、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力求在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个人作为社会成员在人类社会中应具有的地位与责任,从中感知生命与生活、幸福与自由、个性与尊严的道理,领悟人生真谛;并能以健康的体魄、坚强的信念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各项社会活动之中,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1.2 构建综合全面的知识结构 通识教育力求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必须建立一套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十分强调非专业化的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大学体育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来说,已经是非专业教育的一部分,但就其自身的知识结构来看,也有一个突破旧模式,更新、充实教学内容的任务。在此,开阔视野和拓宽领域是十分重要的。除了传统的体育单项课程之外,充实体育文化、体育历史、体育精神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一定会使学生对于体育的理解更为深刻和全面。

  4.1.3 实行个性差异的培养模式 通识教育关注人的个性发展,主张针对情况迥异的不同个性,度身定制与相适应的培养方案,以求人的最充分的成长。由于,人的体能、体质上的个体差异相当明显,所以大学体育教学“因材施教”显得更加重要。当前,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真正实行每名学生的个体培养计划尚无条件,但是,经过普查摸底,适当分类对身体特长、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情况相近的学生进行分组教学还是可行的。只要做到保护个性,发挥优势,关注差异,一定会使每位学生在学习中都获得快乐,有所提高。

  4.1.4 收到潜能开发的教育效果 通识教育把教育作为一种过程,通过掌握知识体系达到开发人的大脑的目的;也就是说,专业知识、基本理论、技能训练等等不过是若干知识的不完整的碎片,而教育可使学生把这些是碎片整理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人对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形成为一种科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大学体育教学对于学生潜能开发的作用显而易见,学生在体育运动的学习和参与过程中,释放大量体能,就会显现出许多自身尚未发现的潜在素质。在教学中既注重身体的训练,又加入精神的建树,那么学生在身心、智力、思维、心理等方面的潜能都可以不同程度地调动起来。

   总而言之,通识教育是培养人的理性和心智的教育,是一种人格教育。通过教育使学生获得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及丰富高雅的情趣,尽可能克服高等教育专业化带来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使学生的一切才能、素质尽可能完全得到发展,最终成为一个有独立个性的人和合格的公民而享有高质量的生活。

  4.2 通识教育中大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功能 从传统理念上讲,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体育保健知识等,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提高人体的机能水平和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它都将是学校体育的最主要的功能之一。

   但是,作为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大学体育教学,仅有这一项功能就显得非常薄弱。今天,我们对于大学体育教学,还要求具有人格养成、身心愉悦、社会认知、传播人文精神等多项功能。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提高身心素质,培养竞争意识,经历挫折失败,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优秀品质,加强道德修养,促进人格养成等等。只有做到这些,大学体育教学才真正实现了通识教育的目标,才能发挥通识教育的作用。

  4.3 通识教育中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 大学体育教学的整体设计、学期计划和课程教学中,都应围绕通识教育的目的与要求来构建。通识类课程既要注意内容的不断深化,避免低层次上的重复,又要确保与中学体育课程的有机衔接。大学体育在注重科学性、实用性的同时,更应关注对以往教材体系、内容、形式进行变更,注重体育教学改革在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多元化与特色性相统一。

  4.3.1 增加通选课的项目和内容 新《纲要》明确提出确定体育课程内容的原则:“健身性与文化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11]”,其中还提出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获取信息,不断充实、更新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进行野外生活训练与实践,为休闲体育在大学的广泛开展提供良好契机,教学内容也体现多样性、丰富性与时代性。我们在构建新的体育教学体系中的改革中应充分满足学生健身需求的基础上,发掘体育的文化性、娱乐性、生活性和实用性,使体育课成为大学实施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思想的阵地。[12]要不断丰富运动项目,突出人文特色,增设通选课,有利于提高文化素养、拓宽知识面、培养体育欣赏的水平和审美能力。比如增设“马拉松”课程。马拉松运动是体育运动中极具体育文化特色的运动项目,它的产生发展与西方体育文化的产生发展是息息相关的。马拉松文化也在发展中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马拉松精神和现代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它要求人们既要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树立坚定信心和坚强意志力,又要敢于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大学开展马拉松运动,从内涵上看更重要的是倡导马拉松精神,倡导挑战和超越,激励人们发扬勇敢竞争精神,奋力拼搏、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永葆勃勃生机。通过马拉松运动,可以灌输通识教育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培养开朗、进取的健康人格。

  4.3.2 开设奥林匹克课程 大学体育通过对人的身体运动的教育,实现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统一;而历史悠久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宝贵遗产,是对青少年进行身心教育的生动素材,也是青少年乐于接受的教育内容。所以,将奥林匹克文化全方位地教材化,将奥林匹克运动的全部思想和活动内容教材化,改变以往学校体育只是简单地将运动项目搬入学校体育教材的状况,将奥林匹克文化的多层次科学地融入体育教材。[13]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融入奥林匹克的历史人物、赛场、逸事等多方面的内容,实现奥林匹克文化的广泛传播与发扬,让奥林匹克文化与学校体育的有效衔接,最终通过体现奥林匹克文化对人的教育,实现古今中外各国教育家们在通识教育中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想。

  4.3.3 多途径完善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通识教育的实施必须建立一支具备一定通识教育水平的师资队伍,因此,大学体育教师面临着适应通识教育理念和教学原则的转型。哈佛大学非常注重请有名望的教师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这些一流的教师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使通识教育卓有成效。目前,我国从事大学体育教学通识教育的教师还不适应,原因在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重视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对通识教育的目标认识不清,而许多教师本身并没有接受很好的通识教育,所掌握的更多的是运动技能的知识。因此,应当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教师水平的提高,才能使通识教育不流于形式。

  

  5 结 语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大学体育教育在通识教育中应该占有怎样的地位一直没有一个深入的研究。梅贻琦的“通识为本,专识为末”,“本末兼赅,通重于专”的思想应该成为我们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尤其是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要相适应时代的变化,必须重视通识教育,深化大学体育教学改革,适应新世纪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与日俱进,势在必行。正如顾拜旦未能料到奥林匹克全球化,牛顿未能预见登月,达尔文未能预见基因工程一样,我们也难以对一个充满挑战和变数的新世纪大学体育的未来做出清晰的描述。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大学体育发展的关注,在时代进步和大学体育发展规律结合的基础上,对大学体育问题做出前瞻性的展望,并主动地适应它。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通识教育视野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无论是在教育理念上,还是在教学实践中,必然会发生重大变革,出现新的突破。同时,大学体育教学仅仅是通识教育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如何与相关课程包括专业教学课程的衔接,也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因此,为了更为深入地探讨这一命题,还有待更多同仁的思考和努力。

  

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论文搜索
关键字:教学改革 视野 改革 教学 体育 大学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MOOC引领下中学历史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
“情感过滤”假设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讨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