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论心理学视阈下的民族团结教育论文

论心理学视阈下的民族团结教育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2-09

论心理学视阈下的民族团结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高度强调要不断深化民族团结教育,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更应该把握好民族团结教育这一主线,从心理学视角出发,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摸索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从而达到对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和归属。

  一、认知:民族团结的基础

  认知分属心理学领域,民族团结教育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如果能够借助认知的相关理论,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来达到增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的最终目标,也算是物尽其用。心理过程是由认知、情感、意志等过程组成,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对各民族人们心理活动的再认识过程。由此就不得不谈到民族认知,简单来讲,民族认知就是国民对本民族“各种信息”的“输入”、“加工”和“输出”,是民族认同的低层次阶段,是各民族在族际交流、交往、交融进程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民族心理活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那么民族认知在民族团结教育实践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思想前提、奠基之作的表述可谓恰如其分。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量与希望所在。”作为中华民族最有潜力的接班人的我们,深谙各民族需要和谐相处之道,知晓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更懂得民族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所承担的民族重任,但这并不意味着非民族院校就无需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恰恰相反,非民族院校更应该利用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多途径、全方位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层次来讲,本文中的认知,上升到民族、国家大爱的高度,那就是民族认同(人们在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上有着依恋感,对本民族有着浓烈的归属感意识)。民族认知的最高阶段就是民族认同,民族认同关系着民族族际之间的团结和共同发展,是“政治线”一般的存在,而且民族团结的本质就是认同,没有认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也就失去了思想根基,由此可见其在高校教育事业中的重要性更是毋庸置疑。

  要想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知,为我国的民族团结教育进步事业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持,就要真正搞懂认识过程这一环节,认识过程内在地包含感性认识和理想认识两个阶段,人们的感觉、知觉就代表感性认识;思维、想象就代表着理性认识,感性认知充当理性认识的材料库,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民族团结教育也要重视强化大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首先,定期组织大学生参观民族团结教育基地、观看民族团结影视作品展,聆听民族学大家的精彩讲座,通过简单的视觉、听觉等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民族感性认知。其次,适度增加民族团结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的份额,消解各民族族际间的民族隔阂,减少“民族晕轮效应”的发生。

  二、情感:民族团结教育的桥梁

  情感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的交叉内容,当情感与民族问题联系在一起,情感也就有了民族性的丰富内涵,进而衍生了民族情感。民族情感是民族心理的重要文化特征,是以风格迥异、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风俗为载体而体现出来的民族心理积淀。

  运用情感,更确切的讲是民族情感来探讨可以增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路径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要想使民族情感的实效性在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中发挥地淋漓尽致,就要充分认识情感过程,在第一部分的论述中已经讲到人的心理过程还有情感过程这一阶段,情感过程表现的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虽与认识过程紧密联系,但是二者却截然不同。从“知-情-意-行”这一链条来看,认知并不能简单、直截了当地转化为意志和行为,知行合一还要借助于桥梁――“情感过程”。因此,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事业的实现,依然要重视民族情感,激发大学生的民族情感共鸣,力促大学生实现认识与情感的完美过渡,具体来讲,就是要激发大学生的民族团结道德感。譬如坚定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牢固树立民族团结观,达到“以保护民族团结为荣,破坏民族团结为耻”的高度契合。除此之外,民族团结教育读本和相关书籍要尽量图文结合,做到生动化、形象化,打学生的心理战,真正能够打动他们,进而可以出自本能地维护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大团结。无数成功的思政课教学案例证明,“寓情于景”、“以情优教”教学方法是可以为民族团结教育服务的。民族情感的恰当运用,会使民族团结进事业如虎添翼,也会“促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牢牢地抱在一起”。

  三、意志:民族团结教育的支柱

  意志和行为并不是两个独立行动和发生作用的个体,它们是互相作用,和认知、情感共同发生作用,为心理学、教育学服务。意志和行为一旦与民族相挂钩,就会顺势产生民族意志和民族行为。

  民族团结教育,其实质上就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它旨在提高人们的民族团结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有益的民族观和国家观。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是有明确目的性的,即要让社会成员按照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要求去实践。其实,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问题,也属于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本就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研究的范畴之内,其实质上也属于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而要想真正达到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具体目标和终极目标,过程的艰辛和困难可想而知,所以,意志的重要性就突显出来了。意志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后天形成的,意志的出现总是和克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不管是在大学生民族团结的过程中克服民族歧视、克服民族恐惧感,还是摆脱思想误区、摆脱原生的民族束缚,它们的完成都是需要意志的指引和支配才能够实现。   民族意志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的教育价值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民族意志对于个体成长的价值,另外一个就是民族意志教育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远大意义,在本文中,虽然这两方面都会涉及到,但更多地则是强调民族意志对于个体自身的教育意义,能够使个体的民族团结思想素质上升到质的飞越,从心理上接纳不同民族要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民族教育理念。

  要想充分利用好民族意志和民族行为这两个要素,使其在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中发光发热,我们就要善于把握民族意志和民族行为的特征,从意志的实现过程中寻求相应的路径,首先是培养大学生坚毅的品质,塑造意志性人格,意志性人格是一种全面的人格,符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求,大学生在处理事关民族团结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如果有前期培养的坚毅的民族意志和品格加持,会更容易做到立场坚定、自觉抵制煽动民族分裂的恶势力,独立分辨多种信息,坚持做到爱国、爱党、爱民族。其次就是要使大学生在实际的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中多次地进行意志训练,培养积极的、正确的、向上的民族意志情感,全方位、多角度的促?M民族团结教育目标的实现。最后就是要做到尊重各民族的行为风俗习惯,懂得尊重各民族文化和学生个体的差异,善待“异域文化”,真正做到“求同存异”,使大学生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尽情地释放自己的天性,从行为上着实贯彻落实民族团结教育的理念和宗旨。

  民族认知、民族情感、民族意志和行为这些方面为以后深入研究有关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课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论心理学视阈下的民族团结教育

论文搜索
关键字:视阈 心理学 民族 心理 教育
最新心理学论文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利用心理学理论提高税收管理与服务效应的研
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心理因素及对策研究
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
数学在心理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心理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探索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策略
浅析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
网络暴力游戏成瘾的心理机制探析
幸福能力培养的内容探析
热门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原因分析
浅析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及其调适办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大学生择业受挫与应对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分析与对策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
青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