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从林黛玉悲剧命运中引申出的教育思考论文

从林黛玉悲剧命运中引申出的教育思考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2-03

从林黛玉悲剧命运中引申出的教育思考

  林黛玉的悲剧既是性格悲剧又是社会悲剧,而社会悲剧归根结底也是性格悲剧。林黛玉的悲剧性格是其先天的抑郁气质和后天严酷的生存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当今,社会给了个体相当的自由空间,人得以从社会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人的命运更多取决于性格的塑造。在这个性格决定命运的时代,教育对抑郁质儿童的性格塑造和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一、林黛玉悲剧命运分析

  林黛玉的悲剧命运,指黛玉焦灼煎熬的人生过程和泪尽夭亡的人生结局,以及这一悲剧人生所包含的必然性。这里的悲剧,是从世俗的社会的眼光(即以世俗的价值观念来衡量)看到的悲剧,因为命运一词本存在于宏观社会人生语境。林黛玉的悲剧性格直接导致其悲剧命运,而悲剧性格的形成是其先天抑郁气质和后天严酷的生存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林黛玉的悲剧性格,在价值追求上表现为执著于高洁理想与纯洁爱情,在日常心理和行为方面表现为深深自卑的同时自尊心特强,形成极为敏感的心理防御机制。

  (一)抑郁气质中埋下悲剧的种子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说的脾气、秉性。气质实质上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神经类型,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因此在后天难以改变和控制。在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气质类型的划分中,林黛玉属于典型的抑郁质,其特征包括感受性高、耐受性差、体验深刻、悲观消极、思维刻板、情绪单调持久且不易外显等。(1)感受性高主要体现为敏感细心,易于觉察微小刺激。敏感心细必然多思、多虑、多心,在生活中易于养成谨小慎微、警惕性高、疑心重的心理习惯。比如周瑞家的送宫花,本是顺路送,最后去的潇湘馆,黛玉在了解到宫花众姐妹都有,而自己得到的是最后一支时,她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6]黛玉的敏感多心可见一斑。警惕性高、疑心重则使黛玉形成戒备和自我封闭的心理,从而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利于适应新环境[2]。耐受性差一方面体现为兴奋程度不高,兴奋持续的时间较短,精神容易倦怠。黛玉在日常生活和娱乐中兴致不高,与众人情绪发展的步调不相一致,在别人正兴头上时,她往往已经很疲倦了,不得不退出。这与黛玉难以融入众人的生活,难以产生归属感有很大联系。另一方面,耐受性差体现为心理脆弱,极易受伤害。如去怡红院被误而拒之门外,竟至伤心欲绝,“那一夜倚着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心理的脆弱必然使黛玉时常感到心灵受伤害而悲伤落泪,从而逐渐形成忧郁的心境和爱哭的性格特点[3]。抑郁质者的悲观消极,体现在黛玉的归因方式及对事物的态度上。黛玉总是把与自己有关的事件归因为别人对她的轻视、有意取笑或侮辱;对于与自己无关的事物或现象,也往往只看到消极的方面,忽视积极的方面。巴甫洛夫说:“对于抑郁质者来说,既然他对什么东西都不相信,对于什么东西都不抱希望,对于一切的东西只看到和期待着不好的、危险的方面,显然,生活的每一种现象就都成为他的抑制性的动因。”[1]在前面的例子中,黛玉心灵受到极大伤害,就是由于她把晴雯因一时的坏情绪而拒绝开门错误地理解成众人对自己的轻视和排斥[4]。体验深刻且情绪不易外显,在黛玉这里表现为深情真挚、郁结缠绵的情感活动特点。大观园的一草一木,都能勾起她无尽的烦恼,无边的哀愁。第二十三回,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一节,黛玉偶然听到《牡丹亭》的几句戏文,先是感慨缠绵,点头自叹,后来心动神摇,如醉如痴,站立不住,最后心痛神驰,眼中落泪。这一段描写十分典型地表现了黛玉情绪体验深刻的气质特点,显得深情且忧郁。在严重压抑人性的社会中,体验深刻的气质特点无疑加深了黛玉的悲剧感受[5]。最后,抑郁质者一般思维刻板,情绪和情感的活动单调持久,所以秉抑郁气质之人容易钻牛角尖,易偏执,思路窄,不够灵活,不够发散。这与林黛玉对理想和爱情的执著,不肯虚与委蛇,假意逢迎,难以调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性格特征有一定关联。

  (二)执著理想与爱情的悲剧

  黛玉追求纯洁真挚的爱情和纯洁高尚的人格理想,既有其人性根源,又与其早年经历有关,更是黛玉自觉选择和坚持的价值追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黛玉对理想和爱情的执著与社会的要求和期望之间存在巨大冲突,理想与爱情饱受压抑和摧残,终至毁灭。黛玉执著理想与爱情,有其人性的根源。尼采认为[4],对于自我来说,只有原始的本能欲望是真实和重要的。至于社会中的成功,世俗中的胜利,全部是幻影,是外在的。被理性主义文化干扰的人,错误地把思维(而不是情感等)、意识(而不是潜意识等)当做人的本性,使注意力转向了外部世界,去适应事物,忽视了本质欲望和本能才是自己最重要的东西。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5],人有积极向上的潜能和能力,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人格结构;每个人都有对美、真理、正义等的本能需求,这是一种天性。但这种天性没有动物的本能那样强而有力,而是比较微弱的,容易受到习惯、社会风俗、文化压力或者不恰当态度的抑制,容易受到学习的影响。二人的理论都指出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而且都认为一方面社会的力量是强大的,个体很难不受社会力量的影响,另一方面个人需求是一种不能泯灭的本能和天性。但在个人需要的内容上,尼采认为是食欲、性欲等原始的欲望,马斯洛认为更重要的是对美、真理、正义等的本能需求。黛玉所执著追求的高洁品格和理想爱情,正是其表达性欲和追求美、真理、正义的表现,是人性深处的欲求和愿望。这欲望和追求本是人人都有的,只是后来被社会力量所压抑,而黛玉则保持了自然率真的本性。黛玉对理想和爱情的执著,与其经历和气质有一定关系。黛玉早年父母双亡,没来得及接受系统的封建礼法教育,因此得以保持其率真天性;黛玉出身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并得到父母的悉心指导,因此可推测黛玉潜意识中存在一种向往诗书中纯洁美好境界的情结;黛玉属于典型的抑郁质,抑郁质特征之一是思维刻板,情绪活动单调而持久,这与其执著于特定价值取向也有一定关联;黛玉敏感多疑,严重内向,加上体弱多病,因此注意力多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对外部世界缺少兴趣和关注,因而黛玉的世界小而稳固,不易受外在环境影响。   (三)强烈自尊心下的挣扎

  黛玉是一个有着低自尊水平和强自尊心的人。强烈的自尊心使黛玉的心理防御机制异常敏感,同时愤怒、紧张、焦虑、忧伤等消极情绪一触即燃。这主要是因为黛玉的自尊水平很低,缺乏足够的自我价值感,所以常以己度人,认为对方看不起自己,感到自己的尊严受到威胁和挑战。一方面,黛玉感到自卑,这是因为:(1)黛玉认为自己父母双亡,家势衰微,不得已寄人篱下,不是正经主子;(2)认为自己体弱多病,恐不能久存于世,在健康有活力的姐妹们面前感到自卑;(3)黛玉对贾府一直没有产生归属感,且缺少人际交往能力,因此与众人疏离,地位孤立,难以得到友情的温暖和支持,在众人称赞交好的薛宝钗面前尤其感到自卑和嫉妒。另一方面,黛玉努力抓住机会展现自己的聪慧与才华,同时,在与他人交接来往时,警惕性极高,一发现对方轻视自己的微弱信号,就立即启动心理防御机制,用尖酸刻薄之语予以反击,因此,在他人眼里,黛玉高傲自负。总之,在人前,黛玉总是凭借口齿伶俐立于不败之地,一副骄傲不屑的样子;在人后,只有默默体会深切的孤独愁苦,所有焦虑、挣扎、恐惧、惊愕、担心、气愤、怨恨、嫉妒、自怜,在独处之时,都化作无尽的伤悲,不尽的泪水,以及凄美的诗篇。

  二、关于抑郁质儿童教育的思考

  林黛玉的悲剧性格与悲剧命运的形成很好地印证了性格是先天遗传因素与后天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林黛玉悲剧命运分析中,我们清晰地看到抑郁气质怎样深刻地影响着性格的发展,气质作为一种先天稳定因素无孔不入地影响着个体性格的发展,给个体性格披上独特的色彩。既然先天因素难以改变,塑造和改变人的性格只能从儿童后天的成长环境着手,正是从这一思路出发,教育的重要性得以凸显。林黛玉的悲剧提醒我们,抑郁质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需要父母及老师更多的精力与情感的投入。

  首先,父母及老师应充分认识抑郁质儿童的特点,树立教育的信心。从第一部分对林黛玉悲剧命运的分析中,我们知道,抑郁气质的特征包括感受性高、耐受性差、体验深刻、悲观消极、思维刻板、情绪单调持久且不易外显等。这种气质特点与对现实社会的适应之间有内在冲突。抑郁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往往存在诸多障碍,比同龄人滞后或者发展水平不高。抑郁质儿童的父母对孩子的发展往往忧心忡忡,甚至心灰意冷,丧失教育孩子的热情和信心。其实,抑郁质的孩子身心都很正常,只不过所禀赋的天分有些与众不同。事实上,抑郁质者对于生活往往别有会心,他们的存在是这个喧嚣世界中不可多得的景观。抑郁质并不意味着儿童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只是由于抑郁质儿童心理的敏感与脆弱自卑倾向,父母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谨慎而耐心地引导,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挫伤孩子的自信心。总之,抑郁质儿童气质的特殊性要求父母及老师投入更多情感、时间和精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长善救失,挖掘抑郁质儿童的特殊潜质,补救其性格缺陷。抑郁质者感受性高,对周围环境超乎寻常的敏感,心思细腻,善于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细节和微小之处,体验深刻而持久,情感浓烈,内在心理世界十分丰富,这些特质对于文学艺术创作及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研究极为有利。其文学艺术创作常常能深入人们的内心世界,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其学术研究常常能抓住人们所忽略的东西,别有洞天。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抑郁气质给他的音乐作品带来沁人心脾的抒情性和惊心动魄的悲剧性[2]。林黛玉的抑郁气质赋予她的诗歌独特而细腻的观察与体验的视角,哀婉缠绵、凄美动人的风格。家长和老师应留心抑郁质儿童是否在艺术方面有兴趣和天赋,并加以培养。另外,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抑郁质者往往具有谨慎、仔细、温和、友善、单纯等个性上的优点,这些优点需要父母、老师和儿童共同努力,使之得到充分发扬,使这些积极的人格特质发展成为抑郁质者性格中的主要方面,以压倒其气质中存在的悲观消极倾向。有关调查研究显示[3],体育锻炼和竞赛(尤其是球类等团体合作型运动),团体活动,社会实践等对抑郁质者性格中的缺陷有很好的矫正作用,情绪化得到改善,意志力得到锻炼,心理承受能力得到增强,自信心得到提升,合作与交流能力得到发展,注意力更多转向外部世界,从而有利于改善抑郁质者的悲观消极倾向,增强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最后,抑郁质儿童易于形成自卑同时自尊心特强的性格特质,并形成极强的防御心理,这种心理归根结底是由深深的自卑引起的。自卑可能来源于生命早期的爱的缺失,可能来源于自我认知及其他客观社会因素。一般来说,抑郁质者的自卑与早期亲子关系有关。抑郁质的婴儿由于心理敏感而脆弱,难以与母亲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如果母亲不特别有耐心,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加以呵护关怀,那么他们很容易丧失对世界的信任,缺乏安全感,缺乏爱,进而影响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对自主、意志力、胜任感、自我统一性、亲密等各种适应性品质的获得,自卑随之潜滋暗长,深深扎根在潜意识里。克服或减少自卑,需要父母无私的长期的付出,一方面通过耐心和细心的呵护使之获得对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另一方面,有意识地训练其心理承受能力。对抑郁质儿童的教育,可借鉴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方法,如罗杰斯提出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无条件积极关注要求父母区分儿童做的事和儿童自身,使儿童明白父母永远爱他,不会因为他们做错事而不爱他,这样可以使儿童自由探索世界,开发自身潜力和天赋,从而体验到自身能力并建立自信。

从林黛玉悲剧命运中引申出的教育思考

论文搜索
关键字:林黛玉 悲剧 命运 教育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温暖斑马线 礼让应当先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