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试论家庭教育应融入王阳明的教育思想论文

试论家庭教育应融入王阳明的教育思想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2-03

试论家庭教育应融入王阳明的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4-0210-02

  王阳明(1472-1528年),字伯安,号阳明,名守仁。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心学之集大成者。他不但精通儒释道各家学说,而且还能够统军作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王阳明作为士大夫,是屈指可数的几位既有“立德”、“立言”,又有“立功”之人。

  一、王阳明的教育思想

  王阳明以种树来比喻人的培养教育过程。他说:“譬之木,其始抽芽,便是木之生意发端处。抽芽然后发干,发干然后生枝生叶,然后是生生不息。若无芽,何以有干、有枝叶?能抽芽必是下面有个根在。有根方生,无根便死,无根何从抽芽?父子兄弟之爱,便是人心生意发端处,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爱物,便是发干、生枝、生叶。……孝弟为仁之本,却是仁理从里面发生出来。”

  1.王阳明以德育为根,强调教育只有把德育放在首位,才能“迨夫举德而任,则使之终身居其职而不易,用之者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视才之称否,而不以崇卑为轻重、劳逸为美恶,效用者亦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苟当其能,则终身出于烦剧而不以为劳,安于卑琐而不以为贱。当是之时,天下之人,熙熙??,皆相视如一家之亲”。在德育方面他又首先强调“立志”,他把立志比作种树,不植树根而只培土浇灌,都是徒劳。他说:“大抵吾人为学紧要大头脑,只是立志,所谓困忘之病,亦只是志欠真切。”他还借喻树的生长规律指出“立志贵专一”。

  2.王阳明以育树比育人,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教小孩子以洒扫应对、向师长作揖致敬等,这便是“童子的格物致知”,因为“童子良知只到此”。从孩子到圣贤,从卖柴人到天子,都应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做格物致知的工夫。“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A上,便浸坏他了。”致良知要随各人的能力,根据良知的省悟程度进行扩充,与人论学也要根据对方的资质禀赋,刚发芽的小树,如果一桶水全浇上,就会被淹死。

  3.教育重在引导儿童思考而不是机械灌输。所以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得其乐,儿童的天性是乐嬉游而怕约束,就像草木刚开始萌芽,舒畅了就枝条发达,摧残它就枯萎衰败,教育儿童也必须顺其天性,他们受到鼓舞,心中愉快就会不断进步,好比花木受到春风雨露的滋润萌芽生长,如果遇到冰霜侵袭,就会生机萧条,枯萎下去。王阳明认为,学习贵在于自得于心,独立思考,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认为是谬误的,此话即使出于孔子之口,也不能认为它是真理;经过自己独立思考认为是真理,此话即使出于常人之口,也不能认为是谬误。他还指出,如果儿童的学习是出于内心,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知识,那么这种学习就是有效的;反之,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知识。

  4.教育要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的动机是为实践他致良知的教学内容。是要人们把一切恶念禁绝于萌动之处时,特别强调人们在致良知时戒勉空谈。他把“知”和“行”的关系解释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觉,便是冥行,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知,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行。

  二、家庭教育的重点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对“家庭教育”曾下过这样的定义: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家庭教育在造就人才的启蒙教育和全人指导的终身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重视和优化家庭教育,不仅是社会繁荣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完善个性,保健身心,使人享有快乐人生及家庭幸福的需要。”

  在西方国家,父母育儿着眼点在生存、社会等关键词上,他们着重培养孩子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独立生存的能力。所以他们更加注重从实践角度培养孩子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孩子的情商与智商。此种观念与方法较为实用,在实践中学,在行动中学。所以西方国家的儿童较早的了解社会、并在各种实践中模拟社会生活,他们较为独立,并有一定的生存能力。

  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普遍很高,希望子女将来能有大的成就。中国的父母普遍认为读书时读好学校才能考上好大学,考上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就能一生平顺。因此中国的父母更加注重孩子的智育,父母们仍然信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他们只在意学习的结果,或者说只在意考试的成绩,并不在意学习本身,孩子的学习过程是否快乐,是否有成就感,是否在智力上真有提高,这些几乎不在父母考虑范围内。潜意识中父母们认为学习就是一件苦差事,但如果想将来出人头地,就必须吃苦。为了开发孩子智力,父母从来不吝惜金钱投入。至于生活的教育已经完全被忽略,孩子的心理成熟度是否与年龄相符,孩子的独立能力是否足够强,孩子是否有自己的成熟的想法,孩子是否对社会有应有的初步的认识等等。父母们认为那些是以后的事情,并且随着孩子的成长,那些都是自然收获的事情。

  我们用孩子全面成长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孩子对知识的学习,殊不知这样的偏颇不仅对智育无益,更会妨害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会泯灭孩子未来无数的可能。智育不是会做多少题,而是思维方式的培养,各种学习方式都应该为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服务,而不应该本末倒置。如果孩子陷入无尽的训练中,那么他将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总结和思考,就很难有开悟的时刻,训练就成了无用功,还会泯灭孩子的兴趣和想象力,然后是创造力。

  父母们在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这件事上用力过猛,反正妨害了孩子的无限可能。其实这种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的心态本身有功利的因素在,本身就不该出现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不是为了实现父母未完成的夙愿才出现,他应该是家庭爱的结晶,是家族智慧的延续,是人类社会能量的发展。

  另一方面,父母在给孩子赋予了过高期望的同时,却并没有教给孩子实现期望的方法。父母希望孩子品质优秀,智力超群,才华出众,成就不凡,家庭幸福,人生美满。这其中不光需要智育,还需要德育,美育,良好人格的培养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我们现在做的更多的是在智育和德育方面提出要求或期望,很少解释原因提供途径,孩子多数盲目遵从,也有少数会造成孩子叛逆反抗。其他方面的教育基本忽略,所以我们的孩子现在聪明但不智慧,缺乏独立精神但却普遍自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应承担的责任不是给孩子提供物质保障,排除一切干扰让孩子考得好成绩。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是教孩子学做人、做事,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并阻止或减少社会的一些不良影响。因此父母首先要从观念上进行调整,人生没有起跑线,人生而不同,只有发掘个人的创造力,才能成就一个独特的非凡的个体。其次父母要从方法上进行调整,在消解过高期望的压力的同时,要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发掘自己孩子的特质并进行培养和发展。而这些在中国明代的心学创始人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中早有论述,我们需要抛弃功利思想,根据孩子的特质及成长规律来教育孩子,并需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读死书。

试论家庭教育应融入王阳明的教育思想

论文搜索
关键字:王阳明 教育 家庭教育 思想 家庭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温暖斑马线 礼让应当先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