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电视电影论文 >> 姜文电影的视觉风格解读论文

姜文电影的视觉风格解读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1-29

姜文电影的视觉风格解读

  在中国电影界,姜文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他是华语影坛实力派艺人代表。人们常用幽默风趣、惊才绝艳等词汇形容他在电影中扮演的各类角色。回顾其影视生涯,似更能体会“惊才”的具体含义。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讲述“文革”中成长的少年;《鬼子来了》聚焦国人挥之不去的抗战历史。导演生涯刚起步的两部作品就在部分内容讲述上触及中国电影界的许多“禁忌”,其思想前瞻性值得玩味的同时也折射出姜文电影“不走寻常路”的独特风格。[1]果然,十年沉淀后精心打造的《让子弹飞》一经上映,迅速创造东方影坛多项纪录,大众口碑与专业评论无不争相喝彩。他将民国时期风云激荡的政坛与地主阶级间的交锋演绎得恰到好处,既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又不失广受欢迎的幽默戏剧性,导演与演员转换之间把握得十分到位,姜文终于迎来电影事业的高峰。[2]或许是与大众趣味的偏离,抑或是急于影片表达方式的再次超越,万众瞩目的新作《一步之遥》并未像预期那样产生巨大影响,反而给人留下“陌生化”、难以理解的初步印象。撇开票房与口碑的纷扰,从专业角度深入解剖姜文电影的视觉风格,大体有三大特点:想象性与真实性的镜像呈现、剧情构思与镜头闪接营造的神秘性、幽默台词与场面设置催生的戏剧性。对有思想的影片制作人,论及视觉风格是需要透过表象探其本质的。

  一、想象性与真实性的镜像呈现

  “魔幻现实主义”已经成为姜文影片的重要标签之一。[3]学界在具体分析魔幻手法、特征与效果时,对“想象性”特点多有论述,但还没有抬高到视觉风格的层次,这对认识姜氏影片是远远不够的。人们之所以被电影中汪洋恣肆的想象所吸引,除了夸张修辞的表现外,还离不开真实性的生活基础与文化底蕴。因此,有必要对姜文电影中真实性的镜像呈现做具体解读。

  先说想象性。不必再征引“想象”的具体含义以及在影片中的千姿百态,只消举两个事例,即可充分领略姜文在这方面的高深造诣。《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对米兰若即若离的表现非常不满。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愤怒被姜文悄然间以想象性的形式表现出来。面对情敌刘忆苦,小军砸破酒瓶,拿着锋利的瓶口捅向刘忆苦,在缓慢镜头的推进中,释放积压已久的苦闷。随即,就有旁白出来解释,事情结果并不是看到的这样。所有人仍然其乐融融地结束聚会,以上画面不过是姜文对马小军内心想法的想象性现实呈现。如此表达的好处是将本来不易言说的苦闷和压抑用插叙的结构和幻想的形式,使得主人公的情感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喷发。马小军重情重义的性格就在现实与虚构之间得以充分塑造。类似想象性的表达在《一步之遥》中更加浓墨重彩。姜文在塑造得意忘形的马走日形象时,即不失时机地使用此种方法。于是,穿梭在马路上的轿车可以飞向月球,眼前所见的蒲苇、茅草变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观众在领略充满奇幻色彩的“兜风”情节时,一方面感觉似懂非懂,不是非常明确影片传达的具体含义,这是想象性描绘带来的陌生化视觉效应;另一方面又被精彩的画面所吸引,朦胧中享受视听大餐。诉诸实质,都是马走日内心狂喜的镜像呈现。因此,想象性是姜文电影的重要视觉风格之一,他在表现心理情感层面和塑造人物性格上有着无法替代的优势。

  再说真实性。积极寻求拍摄技巧与表达方式的创新,是姜文走在中国电影前列的重要因素。从观众角度看,以2D影片的技术,制造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是考验导演能力的指标之一。对此,姜文无疑是国产片的先行者。早在2000年的《鬼子来了》片尾,马大三被砍头的画面,他就曾将镜头定格在头颅上,模拟头的翻滚与眼睛的闭合,手法新奇,耐人寻味。《太阳照常升起》开篇处延续了摇晃镜头的技术,画面一直聚焦于“一双脚”,跟随脚的行走,镜头只有人物的部分,或脚,或手,但闻声语,不见其人,进而领略山间小路的崎岖,农村生活的贫困,自然生态的唯美,移动中慢慢建构叙述环境。似乎还没有哪一部电影是这样普通而又有趣的开场。姜文电影的真实性视觉风格远不止拍摄技巧的精妙,更在于叙事场景的细心布置与历史性还原。不必说《鬼子来了》中倍增历史沧桑感的黑白画风与朴素真实的农村生态,也不必罗列《让子弹飞》里民国时期鹅城建筑的精雕细刻,单以《阳光灿烂的日子》对六七十年代生活场景的还原,就能轻易地使经历过那段惨痛历史的观众忆起不堪回首的往事。于此,真实性的视觉风格构成姜文影片的另一重要元素。需要补充的是,想象性与真实性并不是独立存在,二者相辅相成。脱离真实性的想象只会变得虚无缥缈,甚至难以琢磨,《一步之遥》中的部分场景就有此嫌疑;而毫无想象性的真实又显得简单笨拙,没有生气。如何将二者巧妙地结合,就不仅是姜文,也是中国导演将来共同面对的难题。

  二、剧情构思与镜头闪接营造的神秘性

  探讨姜文电影的视觉风格是离不开神秘性这一重要特征的。他常给观众带来各种意料之外的“惊喜”,具体来说,表现在剧情构思和镜头闪接两个方面,前者是叙事,后者是影像。与其说是受西方电影以及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倒不如说是充分吸收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跳跃性意象表达的结果,姜文在制造神秘性上的惯用方法就是省略不必要的逻辑叙述,开启观众想象思维的阀门,将注意力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他在具体操控上可谓煞费苦心。

  第一,剧情构思营造的神秘性。剧本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影片的整体水平,而剧情的跌宕起伏是衡量剧本的重要杠杆。这与悬念设置及精确表达密切相关,它是影片能否抓住人眼球的重要手段。与《陆小凤》《龙行天下》或狄仁杰系列侦探片不同,姜文善于在普通剧情片中制造侦探效果,将神秘性打造得十分圆滑。马走日被通缉后,本可以在逃亡题材上大肆渲染,充分发挥他特有的想象手法,但他却以圈点历史照片的形式,于众多模糊旧影中再现马走日“隐蔽”历程。说其故弄玄虚也可,诉其矫揉造作也罢,总之,在低沉无奈的旁白中,人们的确是被这样新奇的叙述手段深深吸引,不得不赞叹姜文别出心裁的构思。叙事层面的创新还远不止于此,《让子弹飞》中,本以为拥有百余家丁家财万贯的黄四郎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被张麻子几人攻破,谁都没想到被用作替罪羊的“备胎”却成为打开黄氏大门的最后捷径。姜文在剧情上的编排总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或许我们还不明白,为何《太阳照常升起》中的疯妈会爬到树梢,呼喊“火车在下面停下了,阿辽莎”。直到影片最后才逐步明了疯妈之疯的具体缘由,姜文不过是使用倒叙的手法,就将唐雨林与两位女子之间原本并不精彩的故事讲述得娓娓动听。究其实质,神秘性在其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第二,镜头闪接衍生的神秘感。电影镜头切换之间甚是讲究,紧张激烈的情节需要快速频繁地转换视角,舒缓宁静的叙事则需稍加延长影片片段。为了避免审美疲劳,闪接常是替代普通剪辑的重要方式。它在加快剧情发展的同时,还能营造出意想不到的神秘感。《太阳照常升起》中有多次闪接镜头,如伴随疯妈一句“睡觉”及吹灯的动作,画面瞬间陷入黑暗,转而以儿子睁眼,新的故事又自然开始。再如疯妈刚刚还在背诵“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突然声音消失,观众所及只有奔跑的李东方,疯妈多次丢失的前例已经不用解释东方奔跑的原因,但并不知道她去了哪里。就在镜头闪接之间,巧妙布置层层迷网,引导观众继续追问下去,神秘性的效果自然水到渠成。除了闪接镜头,姜文还不断地尝试其他多种镜头表达方式来制造神秘感。如《让子弹飞》中,冒着生命危险返回鹅城的张麻子等人,将银两铺满全城,送给穷人,不想全被黄四郎收走,无人敢留;当枪支再次出现却无人跟随的情况下,张某分别以胜算三成、五成、七成的手势,制造“困惑”,既而以压抑与释放“愤怒”来解释成败的关键。简单的情节被姜文渲染得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也更加引人入胜。类似情节数不胜数,观看姜文影片总能被其神秘的镜头转换所吸引。

  三、幽默台词与场面设置催生的戏剧性

  优秀的导演或演员,从来就不是以某一种一成不变的风格活跃影坛,他们总是在不断地尝试不同类型的角色以及新奇的题材,试图在类型转换中实现自我超越,用“自古创新在尝试”一语来评论电影行业的推陈出新再合适不过。除了上文谈及的想象性和神秘性两大视觉风格之外,不能够遗忘姜文自出道以来就保有的喜剧性本质。[4]

  首先,忍俊不禁的幽默台词。今天中国电影故事的发展得益于充分吸收小品、相声、戏曲等多种文艺表演形式的优点,由于自身的强大包容性,可以无所不包地传承各种古典,而又在此基础上有所开拓。台词小品化即是创新之一,姜文总是依托剧情的发展,在恰当时充分彰显各自人物角色的性格特点,姜文电影中的幽默不是为幽默而幽默,它已成为塑造人物形象不可或缺的手段。如《让子弹飞》中老汤、黄四郎、张牧之等人登上城楼宣布剿匪时各自的表现,面对自身被“马匪”半路劫杀的悲惨遭遇,老汤只能忍气吞声,当此众目睽睽之机,终于以“没有马匪的日子才是好日子”喊出心中积压已久的心声。同样,黄四郎对张牧之的到来也深恶痛绝,甚至用“乌龟王八蛋”等语指桑骂槐,极尽讽刺之能事。面对两人的控诉,张牧之只能回以“出发”命令。三段台词,句句经典,语语戳中观众笑点。不唯如此,《鬼子来了》中添加了不少方言,将原本普通的台词用蹩脚的山西话道出,戏剧感顿生。品味姜文影片的幽默台词必须将其与人物性格结合起来考察,这是他鹤立鸡群、不走寻常路的优秀品质。

  其次,别出心裁的场面设置。戏剧性不仅通过幽默的台词来体现,情节的发展、场景的布置也十分重要。比如《鬼子来了》中,面对突然到来的两个日本人和一句不着边际的恐吓,胆小的马大三为了自己及全村人的性命,想尽一切办法妥善处理此事。接着就出现一村年老长辈及壮年男人聚集在地下草屋开会的戏剧性场景,以及因语言不通而出现的对牛弹琴式交谈等,场面的设置在戏剧效果的制造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样的情节在《让子弹飞》中也有多处。老三爱慕花姐的可爱呆萌,张牧之将黄四郎替身交给他们看管,二人疏忽职守,替身逃脱,险些导致张牧之等人计划失败。可笑的是逃脱以至最后长时间才被追回的主要原因,竟然是花姐与张三两人在和替身玩追堵游戏,一边是命悬一线的拼杀,一边是潇洒的爱情嬉戏,并且花姐还乐在其中,整个场面让人啼笑皆非。再如黄四郎被张牧之抓到把柄后,让汤师爷强行翻译“何谓惊喜”,老于世故的牧之只为从黄四郎口中得到出钱剿匪的具体银两。种种戏剧场面的设置,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完全镶嵌在故事发展的大趋势中,如此设置不仅可以缓和叙事紧张气氛,以达张弛有度的视觉效果,还使得故事情节的推进与人物形象的塑造都逐步完成,可谓一箭三雕。

  姜文电影的视觉风格是多元新变的。随着《一步之遥》的产出,不管其是否被大众所接受,相信不甘于平庸的他仍然会在探索创新的道路上踽踽前行,而要想更深入了解其影视风格的真谛,就不能仅在想象性、神秘性、戏剧性等叙事与镜像层面徘徊,结合电影所传达的思想性才是打开姜文电影之门的正确途径。

姜文电影的视觉风格解读

论文搜索
关键字:姜文 视觉 风格 电影
最新电视电影论文
浅谈降低电影院运营成本的途径
浅谈融媒体时代下影视作品的发展之路
电影《疯狂的外星人》的影像符号和象征意义
论印度当代电影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觉醒和成长
试论电视剧《欢乐颂》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基于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IP产业链开发实
新媒体环境下华语电影的纪录片营销策略分析
胶片上的中国足球——国产足球电影发展简史
福贵形象的电影美学价值
论郭敬明作品中的电影化想象
热门电视电影论文
中国民族电影业现状鸟瞰
全球化、好莱坞与民族电影
论21世纪电视传媒的责任与品格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
电影剧作模式论
视觉文化研究
国际化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上)
类型人物论
面向21世纪:国内电影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生命的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