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 我国农村孝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成因论文

我国农村孝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成因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4-11

我国农村孝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成因

  中图分类号:F270;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016-02

  孝文化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解决孝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文化建设就会因为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而止步不前。农村孝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孝文化被不断边缘化,孝意识出现淡化,孝实践趋向弱化等。从人口结构上看,中国早在2000年底就已经步入了老龄社会。到201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7765万人,占总人口的13.26%。2014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达到21242万人,占全国比重15.5%,老龄化程度加剧。就目前状况来看,中国养老保险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老年收养性福利机构较少,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要,这是造成农村养老问题突出的客观原因。而主观因素表现在由于传统孝文化传承断层、代际结构凸显,以及感恩教育缺位等原因使孝文化在调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和谐代际的关系方面,渐渐失去约束力,人们心中的孝意识、孝观念也在淡化,从而影响了农村孝文化建设。

  一、农村孝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孝文化被不断边缘化。人际关系日益冷淡。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民从原先集体劳作的劳动方式返回到家庭生产的劳动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协作的关系也因此减少,特别是随着农村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生活涌入了城市,导致农村留守老年人居多。劳作的辛苦加之身体虚弱等原因导致留守老人人际交往越来越少,人际关系日益冷淡。

  子女教育存在隐患。目前大多数家庭多为独生子女,传统的父母与子女间伦理关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父母过于宠爱子女,甚至溺爱,使子女变得娇生惯养,存在拜金主义及享乐主义的思想,有赡养老人的能力却推卸责任,使老人在生活中得不到足够的关心与关怀,甚至出现老人无人赡养的状况。这种现象与现代农村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工作不够完善有着很大的关系。父母进城打工赚钱,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没有尽到身为父母的义务,从而没有给自己的孩子树立起孝的榜样,导致下一代子女在思想教育方面存在许多弊端。

  2.孝意识趋向淡化。孝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五千年的道德积累,更是我们国家家庭养老的理论根基,同时也在农村家庭伦理关系以及代际关系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由于城乡之间存在差别,农村中经济总收入比例低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慢,社会保障体系及各种制度还不够完善,使得农村中的老人过度依赖子女,这种观念要强于城镇。因此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与赡养,赡养老人的问题显得十分重要。

  我们所认知的传统孝道已经淡化,在农村孝道缺失比较严重,人们对老人理应关爱、孝顺的观念逐渐减弱,子女与老人的代沟愈来愈大,这让子女认为父母的思想十分顽固守旧,对父母的关爱远小于对待自己孩子的关心。无论在经济还是思想上,代沟问题的增大,两代人难有共同语言,子女愈来愈疏远父母,进而淡化了养老的思想观念。

  3.孝实践趋向弱化。近年来,农村小家庭模式大量出现而且有上升的趋势。无论是多子女的家庭还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小两口结婚后就会与父母分家,不愿与父母继续生活,很少去体恤体谅父母,分家后经济上独立,情感上也渐渐疏远父母。老人们普遍缺乏精神上的照料和心灵上的慰藉,当父母生病或是遇到困难时子女不能及时出现在身边,子女多的家庭甚至还会出现互相推诿现象,未能尽到子女应尽的义务,这些现象背离了孝道这一传统美德。

  农村大学生的比例越来越高,本应在孝德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孝实践意识,然而根据调查显示,当代部分大学生没有践行孝德的自觉性,头脑中孝意识淡薄,对于孝的概念表示理解但并不实行,现实社会生活中相当一部分的农村大学生平时在家从来不做家务,对于家务事从来都袖手旁观,有的连自己房间都要父母来打扫。甚至,一部分农村大学生在接触高校这一环境之后早把父母挥汗如雨忘在脑后,寒暑假不愿回家,很少与父母通电话,每天浑浑噩噩,漫无目的地生活。每天与游戏相伴,丝毫不知进取,不顾虑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挥霍父母辛辛苦苦赚来的钱财,节俭之心荡然无存,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这些大学生不理解父母良苦用心,孝意识淡薄,孝??践弱化。

  二、中国农村孝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1.孝文化传承断层。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建立起源于母系社会,在封建社会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从清代晚期的西方思想进入中国到“五四运动”的洗礼,充分证明了如果文化不能跟上新时代的要求,是注定要被时代所抛弃的。

  我国的传统文化在经历了“十年浩劫”之后被摧残的面目全非,在那场浩劫中,我们失去了太多,人们盲目地随从,并把传统文化和封建社会联系起来,当然传统孝文化也不例外。孝文化甚至被当成了封建思想的代表而惨遭批判,所有人都避讳这个字,怕受到相应的批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孝文化的内涵已经被人们曲解,意识形态被迫发生了改变,人们对古代“百善孝为先”的思想也产生了动摇,渐渐被人们所淡化。

  在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中国村镇农业机械化程度显著提升,由此出现了以年轻人为主的大量农村劳动力去城市打拼的现象。这就使很大一部分年轻人对传统封建的孝文化在思想观念上有了根本性的革新。现在的年轻一代过分地追求展示自我,已经鲜少有像古代身居高位的黄庭坚,每晚亲自为母亲洗马桶的故事;宋神宗时代的朱寿昌,为了寻找亲生母亲,放弃了官位,放弃了荣华富贵而远走他乡。当今的社会,人们找工作都奔着大城市、发达城市去发展,都只是为了自己着想,为自己的将来考虑,然而离家的距离却越来越远,回家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很少还有人能考虑到家中父母的感受。这样的社会心理还在不断地滋生生长着,且随着城市的发展,这样的现象甚至还有愈来愈强的趋势。   2.代际结构问题凸显。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让人们的生活理念以及道德思想都发生了改变。进城打工的年轻人大多数都选择将孩子与老人留下,以至于留守的儿童与孤寡老人没有一个完整的家。“空巢”这一词汇,对生活在农村的老年人来讲:一是生活上无人照料。相比之下年龄较小的老人身体较为健康,目前可自我照顾,而体弱多病、身体残疾和年龄较高的老年人则需要有家人在身边悉心照顾。由于农村社会养老机构较少、经济能力偏低且传统养老观念根深蒂固,很少的老年人能够进入当地的养老机构并享受专业人员照料。这些需要照顾的老年人通常是依靠儿女在外打工寄回的有限的钱财和左邻右舍之间偶尔的资助和看望勉强生活,这样导致了他们生活困苦,甚至出现了发人深省的惨剧。二是精神孤寂,难享天伦之乐。子女在外打工留下老人,没有子女陪伴,一个冰冷的手机成为了儿女和他们之间交流的工具,不能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求。农村文化设施匮乏,娱乐设施较少,日常生活单调,“休闲聊天、晒太阳”成为空巢老人日常娱乐的“重头戏”,以至于连最朴实的“看孙子,抱娃娃”对他们来说也是奢望。三是身体稍硬朗较为健康的空巢老人仍然要担负起整个家庭的农活以及照看孙辈的重担。年轻人们去城里打工赚钱,一部分在城市有相对稳定工作的年轻人把老家的耕地承转给了其他人,还有一部分人仍属于时差性流动,冬季农活少的时候进城务工,春秋播种收割时回村务农。空巢老人们不单要担负起日常的农业劳动,而且还需要照看孙辈,负责他们的日常起居和教育。祖孙两代人在一起生活,很少体验到父爱母爱的温情,久而久之,对留守儿童在亲情方面的教育严重缺失。再加上现在农村的孩子大都为独生子女,他们根本无法想象到祖父母那代人在生活上所经历的困难与艰辛。家庭的重心从过去以老人为主逐渐转移到了孩子身上,导致了老人与年轻两代人之间的思想差别越来越严重。

  3.感恩教育缺位。从古至今在我们中华民族中一直传承着感恩思想,这是一种文化素养的体现。然而现在的课堂中却忽视了对这一道德准则的教育,由于在上学时代未能对孩子进行全面的感恩教育,导致农村的一些青少年缺少感恩之心与孝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孩子缺失了父母在教育方面的管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意义是无可替代的。当孩子出生的时候,最先接受的教育就是来源于父母,而且在孩子上学之前的五六年时间里,最多数的教育信息都是从父母这里获取的。父母如果没有在子女还没成人的时候给他们树立起一个优秀的形象,没有做到以身作则,不能善待、赡养自己的老人,那么他们的所作所为对孩子来说是感同身受,影响也是很大的,当孩子长大之后很有可能也用同样的态度来这样对待其父母。“在微观上,‘孝’是家庭美德,它是子代向父代的反哺;在宏?^上,‘孝’又是社会公德,它是下一代向上一代的反馈。”加之中国农村的基础素质教育水平与城市相距甚远,农村的居民对知识的掌握熟悉程度与文化水平一般会低于城市,部分家长的素质也可能比较低下,还有少数家长会有一些不良的嗜好,这些关键因素都可能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程度上的消极影响。

  其次,学校德育教育的缺失。现代的教育虽然已经认识到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与施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但在施行教育的过程中都是老师单方向教授理论知识,仅有的一些实践内容根本不能满足目前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需要。许多中小学课本中很少有关于孝敬父母长辈、尊敬师长等的课文范例,即使有也是一些用古诗词所描述的古代的有名世家与知名师长,这些人物事例不全都被人民所了解,我们需要的是一些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这些问题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导致了中小学生对中国传统孝文化所认识的偏见,觉得孝文化都是伟人的所作所为,离自己实际的生活还很遥远,所以现在的学生很少有人能学会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为他人着想,主动关心和爱护他人。

  再次,缺少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社会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引导加强管理等方式来让人们重视起道德良知素养的培养,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必然需要先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讲伦理道德,敬老人是道德教育的起点,也是道德修养的起点,它既能展现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又能反映出一个社会的道德风貌。”加强孝道建设,使孩子从小建立尊敬父母,孝敬老人的思想,逐步提高整个民族的文明素质,促进社会环境和谐发展,如果我们加强孝道建设,建立起新型孝道,使孩子由尊敬父母推广到全社会的尊老爱幼,整个民族的文明素质提高了,社会风气就会有很大改观,社会环境就会和谐健康,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然而当今社会上总是会有一些不和谐、非主流的声音,对社会风气影响性很大,混淆了人们的是非观念,淡化人们的文化正义感,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危害。积极向上正能量的价值观被践踏、被排挤,而一些不良之风则流行在社会中,结果导致孝文化的普及与感恩教育的开展都受到了约束。

  4.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从中国进入了市场经济之后,人们更侧重于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建设尤其是孝文化建设重视不够。这种现象多发生在农村,起因在于人们的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对孝文化的认识程度还不够完善,以至于农村的很多基层干部过于追求经济上的建设,忽视了文化建设。人们普遍认为只要经济、产量提上来了,人们的生活也就富裕了,自然而然地文化建设也就跟上了。正因如此,中国农村孝文化的建设才收效甚微。还有一部分农村干部没有将孝文化建设当成一回事,将它当成一种任务去敷衍了事,没有从根本上预见到农村孝文化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西方文化与现代文化对中国农村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一些人忽略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而去重视西方国家的一些热门文化,厚此薄彼的现象影响了农村文化的发展。由于西方文化对农村年轻一代的影响,使其对孝德的表达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加之农村孝文化建设的不深入,使农村中固有的保守思想与淳朴民风渐渐消失,导致了农村青年孝文化思想意识淡化。

  [基金项目:佳木斯大学2015年人文社会科学校级项目(项目编号:13Sh201510)]

我国农村孝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成因

论文搜索
关键字:成因 文化建设 及其 过程 农村 我国
最新农村研究论文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
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研究
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农民主体性考察研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大学建设探索与实践
农村学校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的策略研究
浅谈农村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农村小学新入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需求调查探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防冻技术措施
浅析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
热门农村研究论文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对我国农民工保障问题的再认识
增加农民收入研究
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浅谈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现代话语下的三农问题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邓小平“三农”思想与中国新农村建设
关于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