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行业经济论文 >> 国际产业竞争论(下)论文

国际产业竞争论(下)

作者:潇霖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3-06-07
一,国际比较的标准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一个重要成果,就是使我国一系列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大为增强,中国的出口总额大体上呈逐年上升态势,中国已成为一个排位于前十名的外贸大国。这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市场扩张力的走向。但是,我国经济的市场扩张力是不够正常的,有许多现象要引起我们注意。①我国目前已是出口总量的大国,却是商品质量的小国。我们赖以占领市场的品种经常是低值低档的。②许多商品在国际市场上行销的同时许多商品又被挤出市场,在国际市场上能风光十年八年的企业极少,更不用说百年发展,成为跨国大企业。这些现象表明,我国在涉外经济中存在着相当大的商品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反差。

我国今后改进企业经济素质,参与国际竞争,不能满足于提高商品的竞争力,而应当更多地从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目的出发。

首先一个问题,就是对产业竞争力进行国际比较。产业竞争力的衡量,是一个在经济学科中短期内还无法解决的问题。不同产业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在进行国际竞争战略与策略思考时,不能等待这个问题解决好滞后才进行,可以先从国际产业比较中,判别本国该产业与外国同类产业的差距。国际产业比较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而需要系统分析的课题,以下所提几点,仅能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比如,我们在比较中,可以分析:⑴,产业的总规模或者本行业中主体企业的规模是否具有规模经济效益。⑵,该产业中各类生产能力是否有合理结构,各类企业生产规模是否合理,大中小企业的结构。如上述方面已经不尽合理,新建、改造、淘汰的状况如何?⑶,产业内的关联。有的产业客观上要成为一体化产业。这类产业存在着足够大的市场规模和足够多的相关产品链环,使得按照一体化经营所获得的收益,比按照其他的组合,如独立生产、分别制造、配套供给和专业化协作更大。

以有色金属业为例,该产业的国际比较需要测定这些内容:⑴,产品系列化。该产业的产品系列化是紧密联系着深加工的,需要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和财力方能达到。为此,国外大企业把产品系列化纳入发展方针。具有产品系列化结构的大型有色金属企业占该产业的企业总数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产业的水平。各国这项指标为:美国27%,日本10%,德国21%,加拿大14%,澳大利亚5%。 ⑵,产品延伸,具体分为纵向延伸与横向延伸。纵向延伸是选采业向冶炼业延伸,向加工业延伸,向最终产品生产延伸。横向延伸是一种金属产品向另一种或多种产品延伸,从冶炼产品向化工、电子、建材或其他可延伸的相关领域延伸。在国外有色金属企业中,属产品延伸型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例为,美国46%,日本53%,加拿大62%,德国58%,澳大利亚70%。产品延伸除了表明深加工外,还体现了一业为主、多品种经营的经营方式,这往往与技术延伸和资源综合利用有关。这些内容未必适合其他产业,但在衡量有色金属业的竞争力时就很重要。



二,我国若干部门中商品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的反差

1,我国的纺织服装工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资源秉赋观点看中国正有优势,是当前主要出口产业。我国出口的服装数额大,占领的市场多,不能说我国服装商品的竞争力不强。但是,这种优势在大量发展中国家都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有供过于求的趋势。该产业的产品既与其他发展中的出口国形成激烈竞争,又与发达国家维持“夕阳产业”的意图严重冲突,因而出口摩擦日增。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应该调整发展方向,采取“软硬兼施”的措施,“软”是力争形成名牌,拥有无形资产,“硬”是提高技术含量,包括款式设计、面料开发。但这两方面的努力在我国的纺织工业中都做得十分不够,低水平重复建设生产能力太大,当前企业能做的仅仅是一种争夺客户的本能反应:降价竞销。而越是降价竞销,就越是缺乏“软硬兼施”的经济实力,长久以往,该产业的竞争力只能深受其害。由此我们得知,这类产业的竞争力主要是力争名牌与技术开发能力。要从整个产业看有多少名牌产品和总体的技术开发能力如何。

由于技术开发能力的差距,就形成这样的产业竞争力差距:发达国家服装工业生产结构高级化,其商品竞争力集中在高档服装的生产上,在流行款式的设计、新型纺织服装面料的研制与开发等环节上占有优势,表明他们占领着该产业的技术密集型方面的制高点。我国的纺织服装业专门从事劳动密集型的低档成衣生产,以廉取胜,出口服装平均单价低,出口数量增加而收汇却没有多少增加,以往经济效益不佳,今后的发展余地不大,受配额与市场容量双重限制。这样,当许多服装商品的竞争力可观的同时,产业的发展后劲正受着深刻的损害。

2,钢铁工业属于国际产业结构转移的部门,我国的钢铁工业处于大发展的阶段,增长率高,基础雄厚。但是,我国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很不强。①,从微观上看,钢铁工业中全行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冗员多。生产成本中,尽管小时劳务费用远远低于国外主要产钢国家(是欧美各国的三十分之一),但劳务费用优势却被劳动生产率低下抵消一大部分。劳动生产率低的原因主要在于生产管理水平低。②,从中观上看,产业内部各环节很不配套:矿山、冶炼、轧钢等主体生产能力不配套,主体设备与辅助设备不配套,各个生产环节不配套。从矿石到钢材,不形成完整的一体化生产,因此在钢铁产品上耗费的能源量很大,能源生产率低下。③,从宏观上看,各地方、部门违背连续作业的产业要求,大量发展独立的炼铁厂、炼钢厂、轧钢厂,调铁炼钢、调坯轧材,使钢铁半成品周游中国大地,不必要地耗费能源与运力。产品结构方面也很不合理,低档产品生产能力过剩,高附加值生产用材自给率不足。在国际市场上的状况是出口不利,进口依赖太大,很明显,在钢铁的产业内贸易中,我国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为了提高产业竞争力,总体上的生产管理水平要改进,企业类型结构要调整。

3,机械工业总体上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但它兼有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特征。从我国工业化演进进程来看,机械工业是我国发展资本密集型出口产业的主攻方向。突出问题是:①,产业关联性差,生产集中度低,分散和低水平重复严重,零部件和基础工艺专业化水平更低。一般通用零部件专业化水平只有15%~30%,而工业发达国家达到85%~95%。铸造、锻造、热处理、电镀专业化程度只有15%~40%,而美国、日本、西欧等国大都在70%~90%。 这就严重地制约了机械工业产品竞争力的提高。②,基础零部件性能落后,质量不稳定。许多适合大批量生产的机械产品长期达不到规模标准。③,机械工业本身就是技术更新很快的产业。在这方面,中国机械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弱,大中型骨干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只有1.5%,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额5%的水平。{注2}缺少一批占有较大市场份额、代表行业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产业素质反映在出口竞争力上。尽管90年代以来机电产品出口比例有较大幅度提高,但出口规模主要还是靠低附加值的制成品,附加值高的深加工、精加工制成品,特别是成套设备和高技术产品的比例仍然很低。1995年机电产品出口占制成品出口的29.48%,首次超过纺织拼成为最大宗的出口商品。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每提高一个百分点,都将面临世界市场的激烈争夺直至发生贸易摩擦。从结构上看,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偏低。增加机械工业中更为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出口并非我国的比较优势,但其中更为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出口是反映机械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据对机械工业重点、骨干企业的调查资料,1994年主导产品达到90年代水平的只占17.5%,达到80年代水平的占52%,30%仍为60~70年代的水平。大中型企业2000多种主导产品的平均生命周期为10.5年,是美国一些机械工业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的3.5倍,说明中国机械工业产品更新换代缓慢。

装备工业是制造机器设备的行业,是机械工业的核心部分。当前我国该产业的弊病在于;①,摊子大,生产企业数量多,而平均每家企业都显得水平低,效率差。②,庞大的产业却无法满足本国产业升级的需要。据1990~1996年的统计,每年进口的机械设备占当年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购置费的2/3左右,一些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对进口设备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目前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工业装备的70%要靠进口。数控机床、纺织机械、大型工程机械、胶印设备等技术密集型的机械设备市场70%以上被进口产品占领。{注3}

大体上说,机电产业的竞争力,主要依靠在形成合理的生产集中度基础上增强技术开发的实力与能力,生产出比较大量的优质量、高性能和多种档次的技术含量高的产品。

4,电子信息产业。我国虽出现了联想、四通、长虹、康佳等一批势力雄厚的企业集团,但总体上该产业的规模化整体水平较低,具有国际竞争规模和经济实力的企业集团较少,跨国经营的大集团不多,中小企业的力量不强。关键性电子产品的生产技术和产品开发落后,中国目前生产的集成电路芯片,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不到30%。集成电路芯片产量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只有20%~25%,70%以上依靠进口。{同注2}

彩色电视机产业,面临着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虽然我国已上市的产品与洋货没有多大差别,在国内的售后服务还优于进口产品,但是,我国产业的整体水平以及支持该产业的相关与辅助产业的实力与技术水平仍明显不如国外的强大竞争对手。如基础元器件工业薄弱,核心技术仍被控制在外国公司手中,我国企业的研究开发实力不强等深层次的弱点正在显现出来。{注4}

可见,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要从核心技术、配套技术、关键零部件以及承载技术的组织几个重要方面来看。

5,石化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石化工业的差距在于:①,许多技术含量高的品种主要依靠进口,如ABS树脂,聚苯乙烯,丁茎橡胶,合成纤维中的已丙酰胺等。②,除炼油工业外,许多技术及装备还依靠从国外进口,对引进装配的消化吸收、开发创新能力薄弱。③,加工进口含硫原油手段不适应,承担这一任务的沿海加工企业需进行技术改造。④,规模结构不合理,小炼油厂多,盲目发展,一次加工能力过剩,低劣产品充斥市场。从比较中看,美国4千万吨级以上炼油厂有23个(95年),而我国全国仅非地方小企业炼油厂就有68个,平均规模只有年产310万吨(96年),世界炼油厂平均规模也有520万吨,高于我国的规模水平。{注5}因此,我们对石化工业竞争力的关注就在于:本身的技术档次、技术装备以及能够具备高技术条件的企业规模。



三,形成商品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反差的原因

我国部分商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因,在于单个企业不断提高生产经营和产品性能的努力,在于企业生产经营中部分环节成本的低廉。而产业竞争力不如人意的原因,最主要的是这三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1,缺少整个产业发展的技术后劲。部门内的技术生产和经营十分薄弱。我国大多数企业对研究开发兴趣不大,企业所运用的资金中用于技术推广、创造、开发的比例很低,远比不上投到广告上的费用。这导致企业的技术资本存量很少或没有,象海尔集团这样拥有几百项专利的企业实属罕见。需要技术时就求助于引进或再引进。其中设备的引进又远远多于技术资料的引进。因此较大的企业也就拿不出多少强有力的技术或品牌充当其他企业的龙头。看来似乎大多数企业都把“搬现存技术,发挥低工资优势,少赚或不赚利润”作为占领国际市场的既定方针。在这样的方针下,中国企业在一个个商品市场上一时冒出优势一时又被挤出市场,竞争的后劲十分微薄。

2,产业内 的企业关系未理顺,缺少合理的企业规模、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合理的布局与定位。资产重组就是要顺应市场竞争来改进产业内的企业相互关系,重组过程是否带来成效,我们还将继续观察。

3,企业无力通过跨国经营从国际市场上优化资源配置。企业在经营活动的战略布局上具有突出的内向性、地方性特点。国外的大企业通过跨国经营,将凡是不够有利的生产环节都转移到特定选择的国外。如:某环节污染重,就将该环节生产转到防污标准低的国家;某环节直接耗费原料,就将该环节生产转到原料生产国;某环节劳动密集度大,就将该环节生产转到工资成本低的国家……。有的企业还利用国外有利因素开展技术创新,除了在国内机构加强研究、开发外,还创办海外技术机构或与国外其他技术机构组成研究与开发战略联盟。这样提高的产业竞争力,是局限在国内的企业很难长久与之相抗衡的。

不提高产业竞争力,对于大企业来说,即使某些商品的竞争上去了,也是基础不牢靠的,复盖面不宽的,难以持久的。因此,树立产业竞争意识,按照产业竞争力的要求进行努力,这是国际竞争条件下这类企业不得不作出的决策。



注释(略)

论文搜索
关键字:国际产业 竞争
最新行业经济论文
浅析低碳经济环境下纺织印染行业现状及发展
浅谈数智经济对财会行业的冲击及启示
浅析大数据背景下智能快递柜的发展策略
军工产业军民融合发展中的产融结合模式研究
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路径与运行
高新技术产业并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
我国共享制造现有实践案例研究
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新中式家具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论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与对策
热门行业经济论文
浅淡农家乐
试论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
论房地产开发风险
住房保障问题完善研究
论我国当前的物流产业
加强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路径选择
中国纺织品对外贸易浅析
中国汽车业战略分析与思考
从消费者需求看现阶段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中国汽车及其附诸行业的简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