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资本主义论文 >> 反传统主义与中国工业革命论文

反传统主义与中国工业革命

作者:祝东力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4-05-05



2、超越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在20世纪中叶唯一可以效仿的范例就是苏联计划体制。苏联体制是一条快速实施赶超战略的有效途径。与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到运输业再到机器制造业不同,苏联体制恰好颠倒了这一过程,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相对忽视生活资料的生产。这是有其深刻历史原因的。由于苏联是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因此,面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围困,即使仅仅为了生存,也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特别是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

苏联以国家统合从资金、技术到思想舆论等全部资源,优先发展重工业,它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后果,包括国民经济结构失调和政治高压导致的社会创伤。因此从50年代后期,中国便开始摸索超越苏联计划体制的道路。如果说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1956年)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957年)是理论和政策领域的探索,那么50年代后期的鸣放运动、双百方针和大跃进则分别是政治生活、学术文艺和经济建设领域的社会实验。

由于党内党外的因素,这些实验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挫折。但是,中国探索自身发展道路的尝试并未止步,相反,这种探索在更深的层次上展开了。这就是50年代末期开始的反修正主义思潮。

3、从理论上说,社会主义是全体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体制内,政治权力和经济剩余必须由全体成员共享。这是前述社会主义的生活-工作伦理得以形成并持续存在的前提。假如党群关系疏离,特别是出现少数人实际垄断政治权力和经济剩余的倾向,社会主义的本质就会逐渐被侵蚀和扭曲。与此同时,自上而下的计划经济体制,如果不能与劳动群众自下而上的首创精神形成辩证统一的话,计划体制也会逐渐压抑和取消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述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将导致劳动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日益衰萎,革命的生活-工作伦理日趋瓦解。于是小至一个企业大到整个社会必然缺乏活力,由此导致企业效益下滑,社会经济趋于停滞。实际上,这正是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经济面临困境的基本原因之一。而这时出台的改革措施为重新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工作热情,往往采取将工作业绩与小团体及个人利益相捆绑的方式,长期的结果必然使主人翁意识及革命伦理彻底让位于利益驱动原则。公有制企业由于失去了原有的生活-工作伦理的支撑,效益将进一步恶化。改革一旦陷入这一怪圈,就可能以全面私有化,即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占有方式的彻底解体而告结束。

毋庸讳言,毛泽东晚年思想的核心正是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变迁和可能发生异化的规律。而这一探索恰好是从反思苏联体制的经验教训为起点的。

在中共八大第二次会议上,毛泽东向全党提出:我们不提“技术决定一切”和“干部决定一切”。毛泽东说:“前两个口号是斯大林的提法,有片面性,‘技术决定一切’--政治呢?‘干部决定一切’--群众呢?这里缺乏辩证法。”[11]

技术的对象是物质世界,它所要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政治则以人与人的关系为对象,因此毛泽东说:“政治家是搞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是搞群众路线的”。[12]由于任何人与自然关系的解决不可避免地要在人与人的关系框架中进行和展开,并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重大影响,因此,任何一种技术都隐含有相应的政治含义。如果有人不承认“技术即政治”的命题,那么,这并不表明存在着纯粹的、与政治无关的技术,而只说明人们正在不自觉地被一种盲目的政治所左右。更进一步说,在社会主义国家,当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准,国民经济的技术密度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片面强调技术因素必然忽视人的因素,特别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动群众的因素,从而可能导致党群关系的疏离。“专家路线”从来是“一长制”的共生现象。由此,也必然从第一个口号过渡到第二个口号,即“干部决定一切”。于是群众重新沦为群氓,社会主义便成了少数人的事业。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论文搜索
关键字:反传统主义 中国 工业革命 工业
最新资本主义论文
复式簿记与资本主义的兴起:马克斯·韦伯的
循环累积因果论与资本主义的不平等
论詹姆斯·奥康纳的资本主义双重危机理论
浅析天职观对西欧资本主义兴起的影响
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失衡:表象\根源及影响?
《共产党宣言》论资本主义及其两个“不可避
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
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中的罪恶是事实还是神话?
浅析《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学术资本主义背景下大学科研的转变与责任
热门资本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
尹虹:略论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作用
世界新秩序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对立的根源—柯亨《自我
美国的道德缺陷、威望泡沫和制度优势
20世纪西方政治学:形成、演变及最新趋势
自由经济意识形态的传播
资本主义与混合社会
日本的政治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