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理学论文 >> 数学论文 >> 试谈解题思路的发现与范畴间的辩证关系论文

试谈解题思路的发现与范畴间的辩证关系

作者:杨忠良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6-03-11

 二、对偶范畴间相互依存关系的点拨

   在数学中,“加”与“减”,“直”与“曲”,特殊与一般,孤立与联系……这每一对范畴的双方相互依存,或明或暗地共处于同一问题的解题过程之中.因此,当我们从范畴的某一方入手问题未能(或取得)突破时,还应想到从范畴的另一方入手再行考察与求索.对范畴双方顾此失彼的思维上的偏颇,是解题陷入困境或出现疏漏的重要原因.

   例2 过抛物线y=x2的顶点O任作互相垂直的弦OA、OB,分别以OA、OB为直径作圆,并设两圆的另一交点为C,求C点的轨迹方程.

   分析与解答:循着求动直(曲)线交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思路,设A(x1,x12),B(x2,x22),C(x,y),由OA⊥OB得

  x1x2=-1.①

  以OA为直径的圆的方程为

  x(x-x1)+y(y-x12)=0,即

  x2+y2-x1x-x12y=0.②

  同理,以OB为直径的圆的方程为

  x2+y2-x2x-x22y=0.③

  至此,欲消参数x1、x2,探索中容易想到两式相减.

  ②-③,得x1+x2=-x/y.④

  下一步如何动作?至此往往陷入困境.此时,循着辩证思维的途径,由加与减的相互依存,想到再考察②、③两式相加,则局面由此打开.

  解法1.②+③,得2(x2+y2)-(x1+x2)x-(x12+x22)y=0,

  2(x2+y2)-(x1+x2)x-[(x1+x2)2-2x1x2]·y=0.⑤

  将①、④代入⑤并整理,得

  x2+y2-y=0(y≠0).

  故C点的轨迹方程为

  x2+(y-1/2)2=1/4(y≠0).

  事实上,当我们孤立考察动圆的方程而导出②、③两式后,根据范畴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可转而去寻觅两圆方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一经发现,新的解法便随之产生.

  解法2.注意到这里y≠0,考察②、③两式的联系,知x1、x2是二次方程yt2+xt-(x2+y2)=0的两实根,由韦达定理得x1x2=-(x2+y2)/y. ⑥

  于是由①、⑥得C点的轨迹方程为

  x2+(y-1/2)2=1/4(y≠0).

  “直”与“曲”是辩证的统一.面对所给的曲线问题,分析问题的特殊性,发掘问题中与曲线相互依存的直线.这样的直线一经揭露,化“曲”为“直”的解法便应运而生.

  解法3.由圆的性质知AC⊥OC,BC⊥OC.

  ∴ A、B、C三点共线,且OC⊥AB.

  设过点O且垂直AB的直线为l,则C点的轨迹即为动直线AB与l的交点的轨迹(化曲为直).

  kAB=x1+x2,直线AB的方程为y-x12=(x1+x2)(x-x1).

  以①代入上式得y-1=(x1+x2)x,⑦

  又直线l的方程为y=(-1/(x1+x2))x. ⑧

  ⑦×⑧并整理,得x2+y2-y=0(y≠0).故C点的轨迹方程为

  x2+(y-1/2)2=1/4(y≠0).

  三、对偶范畴间相互贯通关系的诱导

  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毛泽东语).范畴间相互贯通的辩证关系,为解题思路的发现提供线索,为数学问题的转换变通提供依据.其中,特殊与一般是最为重要的一对范畴.就认识的过程来说,人们总是从事物的特殊性入手去认识事物的一般性,而当人们掌握了事物的一般属性之后,又能以一般性为指导去认识尚未认知的其他特殊性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此一步步引向纵深.

  例3 对于二次曲线Ck:x2/(9-k)+y2/(4-k)=1,证明:任取平面上一点(a,b)(ab≠0),总有Ck中一个椭圆和一个双曲线通过.

  分析(特殊探路):取点(1,1)代入Ck并整理,得k2-11k+23=0,解得

  k1=(11-)/2∈(-∞,4),

  k2=(11+)/2∈(4,9).

  由此可知,对于k=k1,Ck表示椭圆;对于k=k2,Ck表示双曲线.

  至此,便探知本题解题思路:

  (1)取点(a,b)(ab≠0)代入Ck并整理,得

  f(k)=k2+(a2+b2-13)k+(36-4a2-9b2)=0;

  (2)证明f(k)=0的一根在(-∞,4)内,而另一根在(4,9)内,即证f(4)<0,f(9)>0.(证明从略)

  注意到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当由问题本身难以推出所需结论时,不妨主动“升级”,转而研究关于原命题的更具一般性的命题.这样的命题一经解决,便如登高眺远,解题环节与问题本质纵览无余.于是,求解原来的问题便可居高临下,一蹴而就.

   例4 已知M(x1,y1)、N(x2,y2)为抛物线y2=2px(p>0)上两点.设甲:y1y2=-p2;乙:直线MN经过抛物线的焦点F.那么甲是乙的____条件.

  分析:由课本P.101第8题知,甲是乙的必要条件.由于条件的充分性难以判断,故转而考察更为一般的问题:经过抛物线y2=2px(p> 0)的轴上一点Q(a,0)(a>0)作抛物线的弦MN,寻找M、N两点纵坐标之间的联系.

  设直线MN的方程为y=k(x-a),①

   ①代入y2=2px,得y2-(2p/k)y-2pa=0. ②

  由②得y1y2=-2pa.

  此此易见y1y2=-p2a=p/2点Q即焦点F.故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于是可知甲是乙的充要条件.

   四、对偶范畴间相互转化关系的运用

   解题过程是一系列的转化过程,其中,范畴间由此及彼的相互转化,乃是这一系列转化中的关键环节.有关事物的定义、定理和性质是完成这种转化的桥梁,变量替换则是以量变促发质变的基本手段.循着范畴间的辩证关系思考问题,东方不亮西方亮,南方 受阻有北方,使我们得以左右周旋,转换变通,从而避繁就简,化生为熟,发现令人满意的解题思路.

   例5 已知A(4,0)、B(2,2)是椭圆x2/25+y2/9=1内的点.M是椭圆上的点,求|MA|+|MB|的最值.

   解:这里a=5,b=3,c=4,A(4,0)即椭圆右焦点F2.由于这一和式的最值难以寻觅,考虑将“+”向“-”转化.

  由椭圆定义得|MF1|+|MF2|=10.

  ∴|MA|=10-|MF1|(F1为椭圆左焦点),

  ∴|MA|+|MB|=10+(|MB|-|MF1|),(完成“+”向“ -”的转化)

  ∵|MB|-|MF1|≤|BF1|=2,

  ∴|MA|+|MB|≤10+2(当且仅当M为直线F1B与下半椭圆的交点时等号成立),

  ∴|MA|+|MB|的最大值为10+2.

   同理可得|MA|+|MB|的最小值为10-2(当且仅当 M为直线F1B与上半椭圆的交点时取得).

  例6 已知0<x,y,z<1,且x+y+z=2,求证:1<xy+yz+zx≤4/3.

  分析与证明:根据题意,设x=1-a,y=1-b,z=1- c,则有a,b,c∈(0,1),且a+b+c=1.

  ∴xy+yz+zx

  =(1-a)(1-b)+(1-b)(1-c)+(1-c)(1-a)

  =3-2(a+b+c)+(ab+bc+ca)

  =1+(ab+bc+ca)>1.①

  至此,上述问题转化为人们所熟悉的问题:

  已知正数a、b、c,且a+b+c=1.求证

  ab+bc+ca≤1/3.(化生为熟)

  此时注意到3(ab+bc+ca)-1

  =3(ab+bc+ca)-(a+b+c)2

  =ab+bc+ca-a2-b2-c2

  =-(1/2)[(a-b)2+(b-c)2+(c-a)2]≤0,

  ∴ ab+bc+ca≤1/3.

  于是由①得xy+yz+zx≤4/3.②

  综合①、②便证得1<xy+yz+zx≤4/3.

上一页 [1] [2]

论文搜索
关键字:解题思路 范畴 辩证关系
最新数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策略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
数学应用意识与高职数学教育教学思考
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分析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口算能
浅谈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的有效渗透途径
小学数学课堂应用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方式探
热门数学论文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研究
“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数学学习方法及其指导
谈复习中数学试卷的讲评
变式教学中习题引申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用构造法解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研究性学习推进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
极限思想的辩证思考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