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哲学论文 >> 毛泽东的两大理论贡献论文

毛泽东的两大理论贡献

作者:未知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6-12-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国初期,在我们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条件下,毛泽东提出要向老大哥苏联学习。到五十年代中期,毛泽东发现了苏联模式的弊端,看到他们的许多经验不适合中国国情,于是在1956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所作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提出了要“以苏为戒”,独立地探索一条有别于苏联模式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还提出了在探索中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从1956年至1976年长达20年的艰辛探索中,尽管发生许多失误包括全局性的重大失误,但实践上仍取得很大成绩,理论上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的理论贡献是:
  1.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史里,强调社会主义社会各方面都存在着矛盾,并对这种矛盾做过透彻分析的第一人是毛泽东。毛泽东把他名著《矛盾论》的观点全面运用于社会主义社会。他针对苏联学术界长期居统治地位的社会主义社会“无冲突论”的形而上学观点,强调社会主义社会各方面都存在着矛盾。矛盾才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他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务的运动和变化”。这个规律,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指出:“许多人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因而使得它们在社会矛盾面前缩手缩脚,处于被动地位,不懂得在不断地正确处理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将会使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统一和团结日益巩固。”(注:《毛泽东著作选集》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766页。)



  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认为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它与旧社会所不同的是,两者之间又相适应又相矛盾。他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注:《毛泽东著作选集》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768页。)这比斯大林的观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关系完全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前进了一大步。这个论断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后来的改革打开了闸门,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论证。
  毛泽东还首次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问题。针对苏联的肃反扩大化,混淆两类矛盾,毛泽东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他强调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这两类矛盾,用不同方法处理不同性质的矛盾;在革命时期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基本结束后,大量的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就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重要理论论证。
  总括起来说,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论述,是他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最重要的理论和根本指导思想。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2.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中国是一个大国,但是经济文化很落后。50年代,毛泽东提出要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60年代,适应世界现代化的潮流,毛泽东和周恩来达成共识并由周恩来总理在三届人大第一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即“四个现代化”。目的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我们独立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写出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著作,及时总结了经验,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和以工业为主导。苏联在二三十年代实行工业化过程中,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并把它确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这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战后苏联领导人死抱着这个教条不放,这就造成苏联的产业结构很不合理,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很先进,轻工业和农业极其落后,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东欧一些国家也存在类似问题。毛泽东从战后的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国情出发提出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投资比例,强调对轻工业和农业多投资。以后进一步提出以农业为基础和以工业为主导,并把它作为经济建设的总方针。这对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坚持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共同发展。经济发展有个合理布局的问题。我国的工业过去集中在沿海一带,大约占总量的70%左右,只有20%-30%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状况。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提出:“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723页。)
  
  ——坚持国防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基础。针对苏联军事开支过大,影响经济的发展,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他指出,国防不可没有,国防建设必须加强,国防力量必须提高,我们不但要有飞机、大炮,还要有原子弹。但是,国防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坚持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针对苏联和我国某些经济学家害怕和反对商品生产的错误倾向,毛泽东严厉地批评了这些“可怜的马克思主义者”。他赞同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所阐述的观点,主张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他还指出,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坚持在文化领域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社会主义建设不仅包括经济建设,也包括文化建设。苏联在文化方面管得过死,常常用行政方法管理学术,给不同学派贴政治标签。鉴于这种情况,毛泽东提出在文化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他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783-784页。)实行“双百”方针,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百家和一家的关系。无疑,马克思主义是百家中的一家,但它不是普通的一家,而是具有指导地位的一家。实行“双百方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否则就会变成自由化。二是“双百”和“二为”的关系。“双百”是方针,“二为”即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方向。方针服务于方向,“双百”必须为“二为”服务。



  ——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毛泽东认为,中国是一个大国,又是一个穷国,在这样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自力更生是坚持把立足点放在以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强调中国的建设主要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自力更生并不排斥外援,要尽可能多地争取一些外援,但争取外援也是为了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上述六条,就是毛泽东在探索中所概括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点。
  3.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他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是这个战略思想的理论基础。这就涉及到必须处理好如下一些关系:
  ——中央和地方。这是一对矛盾。在管理体制上,苏联模式的特点是中央权力过大,地方权力很小,影响地方积极性的发挥。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主张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中央的权力要下放,让地方有更多的权力,以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党和非党。这也是一对矛盾。这里说的“党”是共产党,“非党”是民主党派。苏联在十月革命以后,由于特殊的历史情况,只有一个党,即执政的苏联共产党。中国则不同,在民主革命时期,在反对国民党的斗争中,除共产党外,还有一些民主党派,建国后我们有意识地留下民主党派。这样,就形成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体制。毛泽东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733页。)
  ——国家、集体和个人。苏联模式重视国家、集体,对个人利益重视不够,不利于调动个人的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指出:“国家和工厂、合作社的关系,工厂、合作社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都要处理好。为此,就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军民兼顾’、‘公私兼顾’。鉴于苏联和我们自己的经验,今后务必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726页。)
  ——汉族和少数民族。这又是一对矛盾。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过去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实际上是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建国后,我们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强调汉族要帮助少数民族,加强民族团结,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反对地方民族主义,但不是重点。毛泽东说:“我们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苏联,俄罗斯民族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很不正常,我们应当接受这个教训。”(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733页。)
  
  ——中国和外国。这还是一对矛盾。苏联长期搞大党大国主义,从不提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放不下戏台上的那个架子。毛泽东认为,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不然它为什么能存在和发展?同时,每个民族也都有它的短处。他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740页。)
  正确处理上述关系的意义,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744页。)
  总括上述,毛泽东在探索中所提出的有价值的思想和观点,虽然没有突破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也没有形成新的理论,但是,他为后人突破苏联模式和形成新的理论架起了一座桥梁,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正式提出和形成、江泽民丰富和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邓小平曾经说过:“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300页。)
  勿须回避毛泽东晚年在探索中所发生的重大失误,如“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发生这样大的失误的原因,关键是指导思想过“左”。但也不能只用一个“左”字说明所有问题。除“左”以外,还有在成绩面前骄傲自满,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对国情和世情判断有误,以及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我们也不能把失误和错误完全归之于毛泽东一个人,其他领导人也有责任。更为重要的,我们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地看待这个问题。毕竟我们搞社会主义的时间还比较短,经验还不多,对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了解得很不够,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时期也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指出,毛泽东一生伟大,晚年有重大失误。尽管毛泽东晚年在探索中发生重大失误,但他仍不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开拓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他开创的,中国社会主义的基础是他打下的。中国世世代代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毛泽东,永远怀念毛泽东!

上一页 [1] [2]

论文搜索
关键字:毛泽东 理论贡献
最新政治哲学论文
浅谈政治理性的公共内涵
试论政治哲学论视角下高校立德树人的路径
邓小平理论自觉的哲学思维与实践路径
试论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浅析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研究邓小平理论 务实可持续发展
试论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内涵
论邓小平理论精髓及其意义
热门政治哲学论文
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及其指导意义
略论邓小平理论研究的三个趋向
马克思哲学观的合理总结与当代确认
中国--经济增长与政治改革
中国国家安全哲学
论政治哲学的基本范畴
市场经济与政治发展研究
论古典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精神
为什么要建立平等性质的社会规范?
“自由主义”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