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台湾问题论文 >> 近两年来,台湾海峡形势有了很大变化。无论台湾岛内政局、海峡两岸关系及中美间 围绕台湾问题而进行的斗争,都有一些新情况、新发展和新特点。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 。论文

近两年来,台湾海峡形势有了很大变化。无论台湾岛内政局、海峡两岸关系及中美间 围绕台湾问题而进行的斗争,都有一些新情况、新发展和新特点。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 。

作者:未知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6-09-11


2.要有正确的态度。中国人对NGO的态度呈现出两个极端:Ignorance和Myth。从英文字面意义上讲,Ignorance是指由于无意的忽视(迟钝)或有意的轻视(傲慢)态度造成的主体对客体的情况缺乏了解即不清楚、不知道的状态。这种Ignorance一方面是说中国 N GO研究缺乏自己的创见,整体上还处于概念引进和模式模仿的阶段,另一方面是说它 视 野狭隘,对草根的体制外的NGO关注不够。其原因,首先是因为中国NGO尚处在发育和 转 变之中,其力量尚十分弱小,在社会中的存在感不强,其个性也还远未定型,要对其 做 出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须有一个长时期的观察过程。其次是NGO研究在中国原本是 一 片空白,要有从一个概念的引进到创新的过程或从工具学习到对现实的本土关怀的过 程 。
与很多人对NGO的迟钝或傲慢相反的另一个极端——Myth(神话),即对NGO的作用、功能等过分夸大和拔高,表现出一种明显的NGO崇拜倾向。个中原由,是因为很多中国学者在反省了精英主义的自上而下的激进改革路线之后,转而认为,通过基础性的自下而上的以市民社会的发展达致政治现代化是中国的不二法门,构建中国的市民社会遂成为其首要任务(邓正来,1999a,1999b),而市民社会就是NGO或是以NGO为组织基础的。简单地说,是对NGO抱有一种“新政治”的主观期待,期望这些新兴的第三种力量能担负起我国社会结构转型并进而完成政治民主化的历史使命。但问题是中国社会未来的走向可能取决于三个部门以及第三部门内部各类NGO的博弈结果,而不仅仅是NGO或市民社会的发展。换句话说NGO或市民社会的发展仅仅是中国社会变迁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无庸讳言,我们研究NGO首先表明我们的某种价值关怀,也就是:从理论上把握我国NGO的特征、结构、生成、与外部的关系和活动规律等,在实践上弄清我国NGO发展的现状、包括数量、规模、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社会可能产生的种种影响、政府的应对之策,从而对NGO的发展提供某种指导与预测。这种期待应该是理性但又不乏热情的,是一种谨慎的乐观的态度。这是因为:对于NGO,无论我们是否或愿否注意到它,也不管是用西方的“NGO”、“Third Sector”等概念,抑或是用中国的“社团”、“民间组织”等概念,它都是一个客观存在,而且对我们的社会正在并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这个事实是我们必须正视并研究它们的根本理由。所谓谨慎是说,我们应该谨慎地借用西方语境的概念工具来发现“社会事实”——但要注意区别该话语系统在适用场域上的差异——防止削足适履甚至指鹿为马,并以谨慎的态度——既不漠视也不迷信地观察中国的NGO。所谓乐观,是指我们对NGO应该抱持一种肯定的态度。毕竟,作为一种新生的事物,它自有其存在的理由,必定对我们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要产生影响。我们要做的是努力发掘其积极的一面,为我所用。而这一切又都将最后归结于这样一个远大的志向——借用西方概念工具并尊重中西方在文化和价值观上的差异,以中国的本土经验为基点,构建起中国化的NGO研究话语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2]王名等:(a)《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3]王名主编:(b)《中国NGO研究——以个案为中心(2001)》,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清华大学NGO研究所,P223,2001年。
[4]张明:《非政府组织与社区建设》,《社会》2001年8期。
[5]朱传一:《第三部门及其作用》,《中国社会报》1999年5月18日。
[6]齐丙文:《民间组织》,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
[7]王颖等:《社会中间层》,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
[8]康晓光:《转型时期的中国社团》,1999年。
[9]沈原,孙五三:《“制度的形同质异”与社会团体的发育》,1999年.
[10]于晓虹、李姿姿:《当代中国社团的“官民二重性”的制度分析》,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月刊2002年1期。
[11]高丙中:《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2期。
[12]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13]周志忍、陈庆云:《道德驱动的自律与制度化自律》.
[14]张小军:《双重部门与影子国家》,中国青少年基金会,非营利组织研究委员会编《扩展中的公共空间——中国第三部门年鉴(2001)》,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15]唐兴霖等:《国家与社会之间》,《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2期。
[16]朱又红:《第三部门的社会创新》,1999年。
[17]吴锦良:《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18]胡为雄:《当代社会上层建筑结构的新变化和新特点》,《长沙电力学院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1期。
[19]陈晓春:《非营利组织初论》,《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4期。
[20]王玉明:《第三部门及其社会管理功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7期。
[21]乐为:《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之间的战略联盟浅析》,《科学管理研究》2001年6期。
[22]刘银喜:《非政府组织:资源配置领域的制度创新》,《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2年5期。
[23]张静:《公共空间的社会基础》,中国青少年基金会,非营利组织研究委员会编《扩展中的公共空间——中国第三部门年鉴(2001)》,天津人民出版社。
[24]秦晖:《从传统民间公益组织到现代“第三部门”》,《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9年冬季号
[25]邓正来:(a)《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邓正来,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26]邓正来:(b)《中国发展研究的检视——兼论中国市民社会研究》,邓正来,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上一页 [1] [2]

论文搜索
关键字:台湾岛内政局 海峡两岸关系
最新台湾问题论文
微观台湾现代派小说
浅谈台湾教育的历史性弊病
台湾社区营造对整合社会工作实践的启示
台湾袖珍博物馆TOWS矩阵分析
论台湾原住民族教育立法的经验与借鉴
浅谈台湾民宿设计风格及特点
台湾高校生命教育体系对大陆高职院校生命教
台湾新电影的写实美学
台湾流行音乐的分析与研究
台湾“五都”选举与两岸关系的现状及走势
热门台湾问题论文
论台海两岸关系的实象
两岸关系发展的新特点和新态势
当睡狮醒来时遇到巨人
中国发展战略与地缘政治中的台湾问题
民族复兴使命下的“反台独促统一”
台湾为什么不接受“一国两制”
有关台湾问题的历史资料
近两年来,台湾海峡形势有了很大变化。无论
“台独”的渊源与实质——兼论台湾问题的基
关于台湾的几项必须正视的大战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