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马克思哲学观中的社会批判之维论文

马克思哲学观中的社会批判之维

作者:未知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7-01-02
一、马克思的哲学观及其批判功能
  旧哲学对世界的理解是抽象的。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变革的实质,是确立了以物质实  践活动为基础的人类世界的实在性。这不仅是确立了一种全新的哲学观,也是确立了一  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正是通过这种全新的哲学观和思维方式,马克思超越了旧哲学对世  界的抽象理解,真正将哲学理性思维与人类的现实生活联系了起来。将理性思维的真理  性建立于实践的基础之上,将实践理解为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客观活动,意味着对哲学功  能的全新理解。在这种理解中,现实的生活世界不再以抽象的形式呈现,哲学理论也不  再玄远。因此,在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观的变革中,哲学功能的转变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
  任何一种哲学都不可能不解释世界,关键在于怎样解释世界,在于为什么要解释世界  ,而这恰恰取决于这种哲学对哲学功能的预设。马克思之前的一切哲学都无例外地将哲  学仅仅视为穷究世界之理的学问,无论它们对世界是“从客观的形式去理解”还是“从  主观方面去理解”,都不可能不陷于对世界的抽象解释。现实的生活世界是活生生的、  历史地发展着的,而单纯的解释就是说明和分析,是不可能以活体为对象的,因此,对  于马克思之前的旧哲学来说现实的生活世界在其视野之外。旧哲学之所以不能理解“人  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3、  48页。)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从来就没有打算这样做,在于它们对哲学功能单纯的解释  性预设。旧哲学只是想解释世界,因此,它就只是把自然看作僵死的解释对象,而把人  看作是独立于自然存在的解释者。在这样一种视域中,人和自然是相互分离的存在。由  于作为主观者的人站在作为客观者的世界之外,世界也就只能以两种可能的方式获得理  解:一种是纯客观方式的理解,即“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另一种是纯主  观方式的理解,即从人“抽象的”、“能动的方面”去理解。(注:《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第3卷,第3、3、48页。)毫无疑问,只要哲学没有打算在头脑之外说明头脑,它就  不可能不受到头脑的束缚。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们相信密涅瓦的猫头鹰只有到黄昏时才  起飞,相信只有当对象成为一种客观性存在时才能为哲学所把握,因此,旧哲学也就不  可能在建构生活世界中发挥作用。马克思哲学观中的革命因素首先在于它对哲学功能的  革命性预设,在于它不满足于哲学解释世界的功能,因此,它必然将哲学理解为照亮人  间未来之路的普罗米修斯之火。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马克思自己对哲学所作的说明,即  哲学只有通过改变世界的活动才能证明自己的真理性和存在的价值,才能证明思维的现  实性和力量。这其实包含了马克思对哲学功能的预设,并且其哲学观的确立也有赖于这  一预设。马克思并不是为了比前人更好地解释世界而进行哲学变革的,从一开始,他就  将变革哲学的目的与改造世界的目的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正是由于这一点,使他能够撇  开纯粹的经院哲学问题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寻找思维的此岸性,使他能够看到以往的哲  学家们所无法看到的实践的价值。马克思从来反对将哲学理解为一种建构抽象世界观的  活动,在他看来,哲学如果不为解除人间的饥饿而发挥作用,它就不可能是什么科学的  世界观。可以设想,如果马克思没有将自己的理论活动与火热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他就  不可能超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而实现哲学观的变革。马克思哲学观的科学性、真理性和  生命力,就在于它为自己所设定的改造人类生活世界的革命性目标。这决定了它不仅要  通过对现实生活世界的概括与反思而解释世界,更要通过对现实生活世界不断地批判而  建构作为现实世界否定形态的理想世界。马克思说:“实际上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  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3、48页。)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  将自己的哲学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在这里,“实践的”一词的基本含义在于强  调了他的现代唯物主义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而非其他。由此可见,马克思哲学观的确立  与他对哲学功能的革命性理解是分不开的。
  理论之所以能够改变现实的生活世界,首先在于它将生活世界作为批判的对象看待,  对其持批判的态度;哲学之所以能够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亦在于它关怀时代的命运,  以建构理想的生活世界为己任。马克思从来就没有在他的原始文本中系统地阐明过自己  的哲学观,他的哲学观是在对现实生活世界从未终止过的批判中体现出来的。因此,对  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无论“回到马克思”还是“重读马克思”,都不仅是为了更准确地  解释其原始的文本,而且是为了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功能,是为了重新找回马克  思主义哲学对现实生活世界的批判精神。生活世界是变动不居的,今天的生活世界不同  于马克思时代的生活世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继承马克思,因为任何一种哲  学所体现出的批判精神和批判功能都不等于具体的批判本身。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实生  活世界的具体批判可能会过时,可通过那些具体的批判而体现的批判精神和批判功能却  不会过时,只要它借以建立的现实生活世界尚存。所以,人们是否可以在今天坚持马克  思哲学观的关键,必将通过对如下问题的回答而显示结论:19世纪的马克思所批判的现  实生活世界是否依然存在?即作为批判对象的这一现实生活世界是否依然是现实的?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多重批判纬度
  勿庸置疑,马克思毕生都在致力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但他并没有看到资本主义  发展的全部历史,没有看到20世纪之后市场经济所经历的一系列改变。因此,我们必须  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全面看待马克思对现实生活世界的批判,并认真地从其具体批判中探  讨他哲学的批判功能和批判精神。
  以今天的立场看,马克思在19世纪对资本主义所作的批判,其实是对早期形态的市场  经济社会的批判。总体上说,这是一个由多重纬度、多种批判共同构成的总体性批判。  在这一批判中,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所作的政治批判虽然影响深远,却也只是整个批判  中最为外显的部分;对市场经济的经济体系所作的经济批判虽是最深刻的内容,却也只  是整个批判的一个深度切口;而对整个市场经济社会所作的总体性的社会批判才具有更  为深远的内在意蕴。当年马克思针对早期市场经济社会所作出的有些具体结论可能的确  已经不再适合于今天的现实,因为市场经济社会的存在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  这意味着作为批判对象的现实生活世界的巨大改变。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马克思对早  期市场经济社会的批判并非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单一政治批判,亦非对这种经济制度  的单一经济批判,而是包含着多重纬度的社会批判和历史批判。而这一点恰恰就是奠立  在实践观的基础之上,并包含了对现实世界和人的存在方式的全新理解的哲学批判。换  言之,马克思对现实生活世界所作的社会历史批判是他对生活世界的总批判,因而是以  哲学的方式而不是以具体科学的方式批判现实的世界。不理解马克思哲学观与现实生活  世界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就不可能理解马克思哲学观的独特性和它所具有的独特价值  ;不理解马克思对现实生活世界的批判是一种社会历史的批判,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马  克思哲学观实践转向的真实含义。
  马克思政治批判的主要对象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制度。这一批判显示了他对早期市  场经济社会中具有强烈阶级对抗性质的现实政治生活之本质的揭示、反思和改变的诉求  。借此批判,马克思所要达到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建立一种能够促使现存世界革命  化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只有把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当  作精神武器,才能改变现实的生活世界,从而实现其自身和一切人的解放;同时,哲学  也只有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才能成为起到促进人的解放作用的真正现实的  哲学。正因为马克思把哲学活动看作是一种现实的批判活动,他的哲学观与他的政治批  判之间的联系也是现实的。他说:“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  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67  页。)应当说,和马克思的其他批判目标相比,其政治批判目标是最为具体的,是对实  践活动最具指导意义的理论批判。一方面,在这一批判中,作为具有阶级意识的无产阶  级是一种最为现实的社会主体条件,它的存在第一次使历史主体的活动和历史发展之间  的互动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在早期市场经济社会中,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是一种最为  现实的客观条件,它的存在以及它所导致的尖锐阶级对抗将历史主体与历史发展之间的  互动变成了现实的历史运动。因此,马克思对早期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批判成为他所有  批判中最为尖锐、最为直接、最具穿透力和最具实践价值的批判;而且,人们往往也最  容易将这一批判看作是马克思对现实生活世界进行批判的标志,最容易从这一批判出发  理解马克思对整个市场经济社会的批判。

 [1] [2] 下一页

论文搜索
关键字:马克思 哲学观 社会批判
最新马克思主义论文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思政课程中的应用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刍议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当代价值
容错纠错机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邓初民政党思想浅析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人学基础
热门马克思主义论文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衰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特征
从新的角度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走向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