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重建面临的严峻挑战论文

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重建面临的严峻挑战

作者:未知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7-01-03
生态环境的严重退化是生态系统更新和平衡能力短缺的表现,污染则是环境自净能力短缺的表现,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广义性资源短缺。在我国西部实施可持续发展,首先面临的是生态环境问题。环境自然因素方面主要包括水土流失、沙化、草场退化、工业“三废”、耕地质退等方面;社会因素方面表现为人口教育、就业、贫困地区间的贫富差别。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则互为影响。因此,西部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就要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必须采取“标本兼治,治本为主”和“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以长远利益为主的方针”,不能急功近利、只顾眼前不顾长远。要树立增长意识、人口意识、资源意识、环境意识,而这些意识的结合,即构成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为此,应该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环境保护扩大到对整个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上来,搞好环境保护,优化生态环境,治理“三废”污染,这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计。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即将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时候,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西部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目前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水土流失加剧 西部地区山区面积辽阔、资源丰富,占国土面积的3/4、人口1/2左右;因人为破坏,水土流失面积达410万km[2],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83.1%。西部丘陵山区是我国贫困人口聚集区,也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富足区,其中相当部分的丘陵山区则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我国西部黄土高原地区山坡地面积比例高,约占到总土地面积的80%。山坡地不仅是农、林、牧业生产的主要基地,同时也是地表径流产生、汇集以及土壤侵蚀发展的主要区域。由于黄土高原具有侵蚀模数大和输沙量高的特点,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严重水土流失地段,土壤侵蚀模数达6万t/km[2].a。据江忠善研究,坡度与坡长是影响降雨径流强度的最主要地形因素(见表1),因为降雨对地面的侵蚀力主要取决于水流的动能。黄土高原黄土覆盖广、垦耕指数高,是水土流失的重点地区,在自然环境上表现出地形起伏急剧、垂直变化明显、生态结构复杂、内外营力活跃,在缺乏植被保护的情况下,侵蚀和重力作用强烈为其主要特征;加上水热同季、降雨集中、多暴雨,易发生土体整体滑落,侵蚀相当严重,虽然植被资源比较丰富,但覆盖度低、质量差。水土流失的发生过程与暴雨径流及由此产生的暴雨洪水密切相关,暴雨径流导致高的侵蚀量和产沙量(见表2)。黄土高原暴雨频繁、雨强大,一般一次暴雨是可占全年暴雨量的20%~50%。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区域生态环境恶化,水土资源浪费严重,使农、林、牧及其相关产业发展水平低下。“黄委会”西峰试验站通过5年的小区试验可知,水土流失对农产物产量影响十分明显。每年由于径流造成减产的农作物平均为164.4kg/hm[2]、减产率平均为9.5%,土壤养分造成的农作物减产量10.98kg/hm[2]、减产率平均为0.63%,同时也给江河治理带来极其严重的困难。
  黄土高原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假如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要重新建立起高效能的生态体系,则困难重重。黄土高原土地面积62万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3万km[2],每年平均注入黄河的泥沙达16亿t,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35kg。孟加拉国、印度的布拉马普特拉河,其年平均输沙量7亿多t,虽不到黄河年输沙量的一半,但因水量是黄河的8倍,因此每m[3]含沙量只及黄河的1/18。黄河中游河口镇至潼关一段,流域面积29万km[2],年输沙量平均为15亿t,占黄河年输沙量的93.6%,是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严重的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以下几方面危害。(1)山洪危害 如1971年7月23~25日,府谷县普降暴雨,暴雨中心24小时降水达400mm,造成山洪暴发、交通中断,冲垮榆府公路71km、摧毁农田2.7万km[2]。(2)淤积危害 泥沙淤积使河床抬高,降低了行洪能力,使黄河变成“地上悬河”。为了确保安全,解放后已进行4次加固,结果形成“越积越高,越高越险”的局面。(3)破坏土地 水土流失吞噬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著名的董志塬,自唐代后期至今,历经1300多年,损失了580km[2]的土地。坡面各种侵蚀沟的发生和发展,是不断蚕食和分割土地的直接原因。(4)干旱加剧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大而又严重,影响了降雨和土壤含水能力,致使旱灾频繁。例如,神木县1969~1992年24年中,100天以上的旱灾出现了15次、50~100天的14次、30~50天的24次,给工农业生产造成危害。
    表1 黄土高原地区坡度、坡长与土壤流失量的关系
  附图
  此表根据江忠善“黄土高原土壤流失预报方程中降雨侵蚀能力和地形因子的研究”一文整理而成。
    表2 黄土高原一次特大暴雨的侵蚀量
  附图
  2.地质灾害频发 西部生态脆弱区频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仅云南省就有规模较大的崩塌2714处、滑坡1121处、泥石流沟2382条。目前西部地区存在的地质灾害有以下3种类型。(1)崩塌与塌陷 崩塌与塌陷是人类移动土石中常见的诱发灾害类型。一般来说,地表移动土石可引起崩塌,但规模较小,而地下移动土石既可引起崩塌,也可导致塌陷。如城市化引起了昆明市翠湖地段自1976年起相继出现了地面开裂、塌陷及建筑物变形等环境灾害现象;江西盘古山钨矿发生的全矿性大规模塌陷,数小时内373个采矿场岩壁相继倒塌,地表山崩地裂,万余米巷道随之报废,迫使全矿停产;湖北远安盐池河磷矿大规模崩塌,不但使矿山地表设施遭毁,而且导致284名工人死亡,经济损失惨重。(2)滑坡 西部是世界上滑坡灾害严重的地区,滑坡灾害一年四季均有发生,灾害事件数以万计。尤其是大型高速滑坡给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人民财产造成巨大灾难。如1988年1月,四川巫溪县西宁区中阳村发生一起大型滑坡,体积近1000万m[3],堵断了西溪河,造成一个城镇和小水电站被淹,死亡26人,直接经济损失700万元;1989年7月10日,四川华蓥山溪口镇发生近100万m[3]的滑坡,使汽车队、机修厂、化岩煤矿、粮管所等单位受灾,死亡221人,直接经济损失达600万元;1991年9月23日,云南昭通市盘河乡头寨沟发生深层大滑坡,滑坡土石方量约2000万m[3],造成2.5km的覆盖区(宽100~200m、平均厚度50m),死亡人数216人、死亡大牲畜254头、被毁农田20万hm[2],直接经济损失估计约1200万元。资料表明,滑坡对交通运输也有很大的危害。宝成铁路有101处滑坡、成昆铁路有183处,全国每年用于整治铁路滑坡所需费用在1亿元以上。(3)泥石流 泥石流是我国山区环境退化所特有的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现象。我国西南、西北诸省中的高山地带以及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多为大的地质构造带,是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和上游河谷地区,灾害性的水土流失和大面积的砂石化现象尤为突出,加上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暴雨集中且强度大,泥石流沟多成群、成片分布。我国23个省、市、自治区都有泥石流发生,为世界上泥石流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泥石流以其暴发突然、来势迅猛、历时短暂、大冲大淤为特点,一次泥石流从起动、搬迁至堆积的全过程,可在短短的几分钟或1~2小时完成,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如1984年5月30日,云南东川市黑水沟暴发泥石流,成灾仅30多分钟,造成121人死亡、30多人受伤、1000多人受灾,冲毁建筑物50000m[2],致使矿山停产,直接经济损失达1100万元。
  3.干旱灾害严重 干旱现象从水资源角度表说,是供水不能满足正常需水的一种不平衡缺水情势,这种负的不平衡在超过一定界值后,将对城乡生活和工农(牧)业生产产生不利的影响,形成干旱灾害。我国西部是旱灾的频发区。西部的西北降雨量较少,新疆、内蒙西部少雨地区年降水量不足100mm,陕、甘、宁3省区也只有300mm,西南地区虽然多山多雨,但雨量分布不均,河谷地区大多干旱少雨。自20世纪以来,西部多次发生特大旱灾,对社会的发展构成极大威胁。历史上发生在我国黄河中上游的大旱灾,范围广、面积大、历时长、损失重,常形成“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的悲惨局面。1949~1998年,西部农田年平均受灾面积582.76万km[2](不包括西藏)、成灾面积274.12万hm[2]。西部地区每年都有旱灾,其中黄河流域1982年因旱灾绝收面积70万hm[2],1987年因旱灾受灾人口达2216万人。近几年旱灾仍呈上升趋势,2000年更是形成一片“旱海”。截止2000年5月16日,全国作物受旱面积1300万hm[2],干枯46万hm[2],白地缺水近530hm[2],水田缺水112万hm[2],因旱有1560万人、1310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饮水困难;而60%~70%发生在我国西部。如呼和浩特市炼油厂和内蒙古化肥厂因缺乏引黄供水工程,工厂投产后采用地下水,使水位每年下降3~4m,厂区周围农机电井全部报废,新打的200m以下的深井也出现了供水不足和吊泵现象,迫使该地区60hm[2]的耕地由水浇地变为旱地。西部的干旱影响着全国,致使各地出现高温、蝗虫大量繁殖现象,并诱发各类灾害的发生。持续高温干旱发展成为90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旱灾,直接造成农业粮食减产200亿kg,工业企业损失2000亿元人民币。亚洲飞蝗发生面积3.3万hm[2]。

 [1] [2] 下一页

论文搜索
关键字:西部 大开发 生态环境 重建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