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内隐无意识加工及其在教学中的体现与应用论文

内隐无意识加工及其在教学中的体现与应用

作者:未知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7-01-02
人类的认知活动本是意识过程和无意识过程的统一。传统的教育与学习理论只注重在明确意识支配之下的以理性思维为核心的认知活动,而对普遍存在的、无需消耗认知资源的高效的无意识加工过程则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或是以基于有意识加工过程的学习理论对此予以牵强的解释,但这种努力往往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直到近十几年,内隐认知等问题成为认知心理学研究中最新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性课题之一,从而拉开了对内隐无意识认知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的序幕。但关于无意识加工过程在学校教学中的体现与应用的研究却相当少见。本文着眼于对无意识加工并试图据此对其在教学中的体现与应用作出理论性的解释与探讨。
    一、内隐认知的概念及其特性
  内隐认知主要指无意识认知,包括内隐记忆、内隐学习与自动化加工等。内隐记忆是指在无须达到意识状态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已获得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易化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效果。内隐学习则是1978年由Reber通过人工语法学习实验最先发现的,是一种产生抽象知识,平行于外显学习方式的无意识加工。人类的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内隐学习所获得的主要是一种程序性而非描述性的知识。不同于外显学习过程,内隐学习机制是自发地起作用的,不需任何有意识的智力参与概括复杂的关系,也不需任何有意识的控制加工来完成,并难以用语言对这种学习的过程及其内容(如语法)予以描述。
  国内也有研究表明无意识学习机制比有意识思维更能检测微妙的和复杂的关系。在复杂的认知操作中,快速呈现而无准确反馈时,外显学习难以把握变量间不显著的底层规则,而内隐学习在这方面则表现得强而有力。在内隐学习的概括性、无意识性及自动产生性之外,杨治良等进一步探讨了内隐学习的“三高”特征,即高选择力、高潜力和高密度贮存三大特征[1]。
  此外,相对于有计划、分阶段、按明确逻辑程序进行的外显学习活动来说,内隐学习并无确定和严密的逻辑程序,然而却具有突发性,能在一瞬间通过直觉、顿悟等方式解决问题,抽象出刺激材料隐含的潜在结构与底层规则。且其学习结果存在于主体意识之外,主体虽不能像对外显学习结果那样有意识地加以提取和运用,但却能在适当的情境下自动激活,自行发挥作用。它不易受个体学习动机与情绪状态的影响,比外显记忆具有更强的持久生,而且内隐记忆成绩与外显记忆无关,二者在功能上是相对独立的。
    二、内隐无意识加工在学习活动中的体现及其相关现象的理论解析
    (一)婴幼儿期记忆的不可提取及其言语规则的无意识习得
  人类的许多知识,尤其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经验,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中无意识地习得的。如在母语的习得中,婴幼儿一开始学说话往往是不合语法的,但却能逐渐地变得合乎语法,并能准确地表达;而孩子本人却毋须留意这些语法规则是什么,并且也意识不到自己是如何学会的,或者说意识不到学习过程的存在。即使在课堂教学环境下,学习者的许多语法知识也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获得的。这些现象都可以说是一种内隐学习。
  同样,从记忆方面看,虽然成人对自己婴幼儿时期的记忆内容几乎无法提取,但这一时期幼儿经验、技能等习性的获得却是不可低估的(上述婴幼儿对母语的习得即是一例证)。从信息加工角度分析,这一时期婴幼儿对记忆信息内容的编码可以被认为是以一种无意识的自动编码方式进行的,这种不可控的编码方式不同于成人在知识获得与提取过程中所用的有意识控制性的信息编码方式。这两种编码方式的不匹配导致了成人难以有意识地以外显记忆的形式去提取婴幼儿时期的记忆内容,但这些不可提取的记忆内容却能以内隐记忆的形式对他的行为产生无意识的影响。另外,仅存在于儿童期的“记忆回涨”现象也暗示了存在着由无意识内隐记忆向有意识外显记忆的过渡阶段,在儿童的记忆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内隐加工机制。
  传统上将显意识心理活动的使用作为日常行为的参照,因而难以对婴幼儿期的学习与记忆现象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但内隐/外显认知系统的不同,却可以从生物进化论的相当简单的原则推导出[2]:内隐认知系统可能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早期系统,是各种认知能力发展的基础;而外显的有意识的认知则是人这种高级进化物种所特有的一种特殊能力,属于生物进化过程中的晚期系统。发展是从一般到具体逐步推进的,先前出现的早期系统在形式和结构上具有一些不同于晚期系统的特征,尽管从进化论角度看,后出现的外显认知系统是更高级了,但相对原始的内隐认知系统并没有因此而消失或退化,只不过其起作用的方式不同于外显认知系统而已。这样,高级认知活动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之下内隐地进行就不难理解了。
  同时,以生物复演论的观点看,个体的学习、记忆加工随年龄的增长逐渐转化为有意识的外显记忆、学习及控制性加工,这一转化过程也正复演了生物进化史上从无意识的动物进化到有意识的人类这一漫长进化历程。
    (二)问题解决中直觉、灵感与顿悟的内隐加工
  在人类科技发展史上,由直觉、灵感与顿悟而创造出的科技成果数不胜数,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凯库勒在梦中发现苯分子的环型结构。其实,即使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直觉、灵感、顿悟的现象也时常在我们头脑中发生。这些现象典型地反映了问题解决中内隐加工的特点:以相关信息节点自动激活的启动效应为基础,不受意识控制,难以用语言明确表达且不受短时记忆容量限制的快速并行加工。Wallas曾将问题解决过程分为准备、酝酿、顿悟与验证四个阶段,并认为:“在许多困难而复杂的创造性思维中,可以通过延缓有意识思考得到更深刻而丰富的答案,并允许心理的无意识或部分意识加工的自由运作”[3]。这可以说是问题解决中内隐加工思想的早期体现。
  其实,相对于分析性思维,人们在实际面临的问题解决和发现学习中,使用的更多的是直觉思维。分析性思维以按一定逻辑顺序逐步地向结论推进为其特征,这其中也包含着仔细的演绎推理,以及逐步的归纳和试验过程。在这种思维过程中,人们能比较充分地意识到其间所包含的知识和运算。而直觉思维则不同,它倾向于从事看来是以对整个问题的内隐的感知为基础的那些活动,所以直觉思维者虽然可以得到答案,但却无法意识其间的认知过程。可以说直觉和酝酿是内隐加工过程的外部体现,而顿悟则是内隐加工结果的外部表现。我们只能意识到心理活动的结果,而不能意识到心理活动的过程。
  以人类学习与思维的基础——概念形成为例,概念形成的主要理论是假设考验说,但就假设的产生过程来说,此过程则是一种内隐的心智作用过程,主体往往无法意识到他作出此假设的依据,这样就很难以传统的“口语报告分析法”来研究其心理思考过程。因为概念假设的产生也是位于意识层面下直觉内隐加工的结果,即刺激样例的相关信息使主体认知结构或语义网络中的某些节点自动激活,激活的强度累积与范围扩散达到一定程度,跨越意识阈限而为元认知所觉察,就成为意识中的概念假设,进而再对其进行控制性加工,即在元认知监控下对假设进行有意识的检验。不过,平常在我们对熟悉对象的知觉中,这种假设检验过程都是压缩的,表现为一种无意识推论的过程。只有在知觉困难时(如在识别“不可能图形”时),假设检验的有意识推论、检验过程才显现出来,并被我们觉察到。
  同样,灵感的酝酿期也包含一系列的内隐的无意识加工,以对积累的内部信息和外部线索的无意识激活为基础的启动效应正是这种内隐加工的内部机制。虽然西蒙不太赞成顿悟机制的内隐无意识加工解释,从而提出问题表征方式转变理论来加以解释,认为只要通过酝酿阶段的遗忘等方式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实现问题表征方式的转变便可以解释酝酿后问题解法突然出现的现象。但这其中也含有内隐加工的思想,即他承认了当前外显意识中的问题表征(定势)对意识下潜在的新表征方式的抑制的存在,一旦这种抑制通过某种方式得以解除(如西蒙所说的遗忘),一种新的表征方式——内隐加工的结果,就有可能突破意识阈而进入主体的意识中,引发主体新的解题策略,导致顿悟答案的突现。
    (三)思维决策过程中的内隐加工
  人的学习与问题解决都离不开决策,决策阶段可以说是问题解决中的决定性阶段,如两难问题情境的解决与广泛存在于学习阶段的选择题备择项的取舍等。传统的决策理论是“主观效应期望理论”,它要求决策者必须对问题情境有全面、深入、透彻的了解,然后通过仔细斟酌评估,甚至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用一定的数学方法解出这些数学模型的方程,然后求出最优解。可见传统决策理论坚持认为人的决策过程必须经过大量意志努力的最优化决策过程,类似于计算机程序对问题的求解,是在清醒意识控制之下按严密逻辑顺序进行的。但目前认知科学中正在形成一种共识,即认为决策或控制的有意识体验只是很糟糕地反映了人类认知活动的真正方式,实际上的工作机制应该是并行的,并且以一种或多或少难以意识觉察的方式进行。这种决策中无意识自动加工的存在,在西蒙的“有限决策理论”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由于影响决策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各因素的出现概率及其对决策的影响权重也是复杂多变的,而人类的认知资源却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人的决策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最优化决策。据此,西蒙提出了他的“有限理性说”,以“满意原则”代替最优化决策,并将基于经验的决策也纳入决策理论,强调决策理论的实用性。
  按照认知经济原则,在非注意条件下,处于低卷入状态的主体一般不会费力去收集、分析各种信息,此时最可能影响决策的就是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其中外显的记忆通过信息的可得性启发式策略影响决策,而经验的内隐记忆则通过知觉流畅性、概念流畅性、偏好等自动对决策产生影响,比如“阈下广告效应”的存在即体现出深层无意识心理加工对决策的影响。尤其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在学习、接受信息时不可能对所有待接受信息都进行有意识控制加工,往往还包含大量无意识的自动加工。在教学领域也是如此,如在困难选择题模糊选项的取舍上,由于时间限制,被试在无法有意识地从记忆中提取相关知识并予以精细分析时,往往凭“第一感觉”或直觉作出判断。这种“第一感觉”和“直觉”可以说是内隐加工的结果,其中包含以往知识经验的内隐记忆在无意识中自动发生的作用。这种知识经验内隐记忆的无意识使用与有意识的最优化决策之间的区别类似于人类问题解决中启发式策略与算法策略的区别,虽然不能保证会得到最优结果,且会增加犯错误的可能性,但却能大大提高决策的效率。这可以对理解专家的操作与专家系统的矛盾提供一定的借鉴。
  在实际操作中,专家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占有的信息量越多,其信息提取与操作速度就越快,而这种信息量与提取速度的关系在专家系统中则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究其原因,除了其特有的启发式策略的有效运用之外,专家的内隐知识在其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人们有相当一部分的技巧、技能和知识是内隐的,它对人起作用,却又无法被人表征出来,或无法被人随意地提取出来,这正是矛盾的关键所在。在问题解决中,面对一个问题情境,专家内隐记忆中类似的知识经验在无意识中被快速自动激活,并对当前任务产生无意识迁移的影响,从而使其能运用相关策略去应对问题并予以快速解决。因此,现今对专家系统知识库的建立,不能再仅仅依据对专家的口语报告分析来进行,因为专家的内隐知识是无法直接表述为某种具体规则的,而这种内隐知识的获得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既包括由内隐学习所获得的部分,也包含由外显知识的程序化、自动化转化而成的部分;当人类外显掌握的大量熟练的或自动化了的知识和技能长期不运用时,就会逐渐积淀为一种无意识的存在,为内隐认知作用的发挥及无意识迁移提供了广阔的知识背景。
    (四)学习迁移与内隐认知
  由于迁移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研究者研究角度的多样性,使得对迁移的解释存在多种不一致的结论,但正是这种研究结论的多样性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与探索空间。格式塔学派的关系转换说强调“顿悟”是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这已经涉及到迁移中的内隐加工。概括说与产生式迁移理论认为产生迁移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概括出两种学习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或在于两种技能间存在共同的产生方式,亦即共同的规则。而内隐学习的研究已经表明:对于学习材料内在结构与底层规则的掌握,内隐学习有着外显学习不可替代的优势;同时,有实验研究也证实底层规则的顺利迁移过程无需任何有意识的控制加工来完成[4]。因此,可以从内隐加工的角度对迁移作出新的解释。
  迁移作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或许可以被意识到,或许在无意识中产生。相应地,迁移也可以分为两类:意识迁移与无意识迁移。无意识迁移类似于内隐记忆、启动效应,人们可以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从某种复杂的刺激情境中习得一种复杂领域知识的抽象结构,进而将其迁移到新的环境中,自动地去控制处于新情境下的行为,甚至于人们可能没有意识到新刺激与先前学习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某领域的先前经验能够影响一个人将来的表现或行为,而且是在没有意识到这种影响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进行的。可见无意识地获得的知识也具有广泛的迁移效果,可以迁移到不同情境中去。Levett和Anderson以平面几何为材料进行解题迁移的研究结果也证实解题记忆的迁移也可能是内隐的[5]。内隐认知的研究将进一步揭示解题迁移的新特征,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迁移的内部机制。而有意识迁移则是在外显记忆内容基础之上通过运用相关迁移认知策略得以实现,是处于特定元认知策略的控制之下完成的。但即使是在有意识迁移中,两种学习活动中相似性或共同原则的发现与掌握过程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内隐的,比如有时只凭直觉就感悟到这两种学习活动中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却表达不出作出这种判断的逻辑依据;甚至也还没有发现其相似之处,但对这两种学习材料的内隐学习却激活了意在寻找二者相似之处、为迁移准备了相关条件的可得性信息或认知策略。而这一策略的应用往往会找到以前未曾发现的相似之处或共同原理,进而指引、促进有意迁移的进行。亦即可得性信息可作为迁移的启发式,当个体元认知没有对当前的问题或迁移投入多少关注时,迁移几乎全部依靠这个启发式,于无意识中完成迁移过程;而一旦元认知(或意识)捕获到自动激活的信息,或元认知对迁移过程予以较高关注,自动激活信息就成为后继的控制性加工的起点,在意识的控制之下继续提取相关的信息,进行有意识的迁移以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及其反馈又以同化和顺应的方式来重构原有的认知结构,同样,这种认知结构的改变也是内隐不可觉知的。

 [1] [2] 下一页

论文搜索
关键字:内隐无意识加工 教学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MOOC引领下中学历史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
“情感过滤”假设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讨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