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内隐无意识加工及其在教学中的体现与应用论文

内隐无意识加工及其在教学中的体现与应用

作者:未知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7-01-02


  不同于有明确目的定向的、受一定认知策略控制的有意识迁移,内隐无意识迁移的进行不是线性定向的,而是呈扇形辐射发散的。即思维过程并非只沿某一特定方向发展,而是多向发散的。这样,虽然练习的迁移效果不如直接训练的效果明显(因为有限的启动资源向多方向辐射,其强度必定不如集中在直接训练的特定方向上)但这样却大大提高了思维的灵活性和自由度,从而易化了头脑中多种不同知识与表象的提取或调用,不断构思出新的见解与方案,大大促进了跨领域迁移的实现,表现出了高度的创造性。
    三、以内隐无意识加工的观点对教学的启发与思考
  基于认知理论中无意识或自动化程度越高的加工所消耗的认知资源越少这一观点,若信息或知识呈现方式更易引起人们的随意后注意,更适宜无意识加工的特点,无疑将有益于人类快速便捷地觉察、采集、记忆和理解重要的信息,并从中获取和发现有用的知识。车文博在其著作《意识与无意识》中所介绍的保加利亚医学博士格·洛扎诺夫的快速教学法的原理就是在主体无意识状态中使用暗示法进行教学,在催眠、半睡眠等无意识状态中利用提示法调动人的无意识活动的精神能动性,协调大脑两半球不同功能的积极性,以提高人们学习的效率。尤其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为了提高人们接收信息的效率,研究内隐无意识加工问题对于找到适合人类自身特性的信息输入方式,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于潜伏于无意识加工之中的创造性的灵感突现以及直觉的研究也对如何改进人的信息提取与利用方式有着重要意义。这就为当今的学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新的教学方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应使师生认识到内隐认知的存在及其重要意义
  前文已经论述了内隐认知有着诸多不同于外显认知的特征,且其存在的客观性无论是在科学实验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得到证实:如阈下刺激、启动效应对后继作业易化作用的普遍存在,麻醉期间学习的存在等。其实,早在19世纪末,艾宾浩斯采用重学习时的节省法来研究记忆的保持与遗忘时就已经发现:学习的内容即使不能回忆甚至再认,也不意味着全部遗忘,实际上仍旧以内隐的方式存在着。而且有实验研究还表明,脑外伤病人在高强度练习和准确反馈条件下,在各任务领域都存在着具有直观性与无意识性的内隐学习效应,并且这种内隐学习效应随着不断地强化策略训练有增强和向外显转化的趋势[6]。对这种内隐无意识加工的认识,可以在学生头脑中确立一种“任何学习方式都是有效的”的观念,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求知欲。比如对于在技能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高原期”现象,从内隐加工的角度看,这一时期或许正在内隐地进行着不为人知的整合操作,学生在此期间的努力并没有白费。这一点可以从练习曲线上高原期之后作业绩效的猛增得到证实。因此,不能消极地等待高原期的消失,这也就为重复学习、强化练习这一教学原则提供了另一种心理学依据。
  其实,重复对于新旧知识的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加工都有促进作用,只是影响程度不同而己,对后者的促进作用会更大一些。也就是说重复练习的效果或许不易外显,但其实无意之中已经提高了主体的理解力与学习能力,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且随着重复接触次数的增加会产生“纯粹接触效应”[7],即一外在刺激仅仅因为呈现次数越频繁(使个体能够接触到该刺激的机会越多,但并不必要刻意引起注意或有意地强化),个体对该刺激的印象就越深刻。个体对刺激的知觉流畅性也同时得到提高,促进了无意识迁移能力,而且这种知觉流畅性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三要素之一。
    (二)直觉思维的培养及心理表象在学习中的作用
  直觉思维的价值无论是在自然科学还是在社会科学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因此,学校教育应重视直觉问题的研究与应用,但以往的教学只注重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强调通过一步步的推理进而得出结论,这种贬低直觉价值的形式主义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会妨碍学生直觉理解的健全发展。所以,课程设计应从低年级起便开始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直觉天赋。“在我们向学生揭示演绎和证明这种更传统的和更正式的方法以前,使其对材料能有直觉的理解,可能是头等重要的。”[8]
  在直觉思维的训练方法中,启发式程序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人们在对解决问题的步骤、算法尚不清楚时,往往运用启发式规则进行直觉飞跃,来简约解决问题的过程,启发式中就隐含着无意识加工。教学中经常地应用一般的启发式规则,如利用类比,使用对称,考察有限条件使解法形象化等,对直觉思维的培养很有帮助。其次,还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积极地应用直觉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区分直觉导致的错误和因愚笨或无知产生的错误之间的界限,对应用直觉的学生加以赞同并纠正其错误,使其直觉思维得以更好地发展。
  此外,因为直觉思维具有视觉化映象表征的特点,而且其过程是非语言的,所以丰富学习者的想象力及心理表象能力可以使事物的诸因素以映象的形式同时直观地呈现于大脑之中,这就有助于活跃直觉思维。记忆情境效应的研究表明物理环境对信息提取线索具有自动激活的作用,当对环境的有意注意随着经验的积累不断消退时,物理环境却一直在内隐地引导着记忆习惯。但在物理情境难以真实复现的情况下,个体借助于良好的心理表象能力从心理上复现学习场合也会起到类似的作用。因为心理表象与其表征对象具有相似的结构特征,能现实地表征客观对象的三维空间特征及各维度上的连续细节特征。
  由于直觉性的形象思维是将一个完整的表象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来处理,因而它能容纳的实际信息量是十分惊人的。“同仅靠语言记忆相比,表象记忆在数量上可以高出前者100万倍左右。”[9](p.74)因此,直觉思维能跨越空白和残缺,对一大堆相关表象同时进行并行加工处理,从而迅速、敏捷地进行整体性的全方位的思维,很少因细节上的不足而中断,在识别隐蔽和变形事物上有很大优越性。
  同时,由于心理表象在无特殊需求之下对客体情境是一种概括而非精确的模拟表征,这就使在解决问题中,尤其在解决物理与几何问题中,心理表象的利用可以节约工作记忆空间,节省认知资源,利于激活问题的主要的知觉特征,成为进一步的意识加工的基础。
    (三)应重视隐性课程设计
  人们在不同的动机水平(或称卷入水平)下,往往以不同的方式从社会传播中学习信息。在高动机高卷入状态下,个体倾向于在外显记忆知识基础上对刺激进行精细加工,这时刺激材料所产生的影响就会因控制性加工的个体差异而很难预料。而在低动机卷入状态下,一些信息在没有积极认知加工的情况下被无意识地加工、储存,从而使材料的预期作用得以自动发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说教容易激起逆反心理而潜移默化却很容易收到预期效果。在考试中对选择题不确定选项进行取舍时的“相信第一感觉”现象也说明在较浅的加工水平或非注意动机状态下的自动加工往往不易受外界干扰;而在这种模糊决策状态下的控制性加工则增加了预测的不确定性,产生了干扰作用。
  情绪作为影响社会认知的主要因素,同样也对课堂学习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情感通常无须特别的努力就可以自动发生,而且常常对它们的获得过程没有觉知。Murphy和Zajonc(1993)就曾指出,无意识知觉到的刺激比意识知觉到的刺激对情绪反应的影响可能更大[10],而人们又似乎无法抵抗情感的影响,而且环境氛围因素、情境启动效应等都对自动化加工起促进作用,教师或课堂环境的微妙的变化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微妙的情绪,从而对他的这门课程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
  隐性课程设计正是充分利用了人们在认知及情感领域的这种内隐无意识加工,它是指“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11]。这种隐性课程隐蔽于学习活动环境氛围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载体的影响。同时,由于无意识迁移具有非定向性,其迁移范围广,利于实现跨领域迁移,因而隐性课程设计可将德育、智育、美育等融为一体,于潜移默化之中益智、染情和添趣,教育和改造人,提高了教学效益。因此,可通过重视隐性课程的设计来充分发挥内隐无意识加工的优越性。
    (四)对传统学绩评价与测量理论的思考
  个体差异的普遍存在使“因材施教”成为教育学的理想教育原则。虽然在现实中我们很容易“……把表达思想不清楚的天才与表达思想清楚的白痴区分开来——表现为前者通过运算和结论,显示出对科学的深刻体会,但不大能够‘说出它是怎样的’;后者看上去充满恰当的词汇,却没有相应能力去利用这些词汇所代表的观念……”[8];亦即好的教育工作者凭籍其多年教学经验很快会对学生的天赋和潜能做出判断。但借助于正式的测验却往往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因为当今的学绩测验及智力测量主要是以再认或再现方式测量学生能够有意识提取的外显记忆知识以及对这种知识的运用能力,而对学生的内隐学习与内隐记忆等无意识加工能力则很难测出,但这种内隐加工能力却又确实存在,且对学生的学习及其基本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对这种加工能力的测量将有助于对学生的全面理解与因材施教,因为测评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学生贴上优劣的标签,而是为了将儿童置于合适的教育环境中,尽可能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在加强外显记忆能力训练的同时注意开发其内隐心理潜能,多方位、多侧面地进行综合培养。
  经典的测验理论在整个测验的水平上分析测验结果,忽视了个体差异以及不同的项目反应模式,混淆了相同测验分数所包含的不同性质的特征。有研究表明,相同数目的正确反应很可能是由于不同反应模式的结果,而这种反应模式的差异恰恰反映出真正的心理特征或某种心理定势。现代测量理论中的潜特征理论及其发展即项目反应理论则力图克服这一缺点,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测量结果与那些不可直接观察测定的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那么,能否借鉴内隐记忆研究中的一些测量措施,比如Jacoby的排除与包含测验等认知实验方法,在教学领域中更进一步测量学生内隐加工能力的强弱也就成为有待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杨治良,叶阁蔚.内隐学习“三高”特征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3,(3).
  [2] 李维.认知心理学研究[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3] 司继伟.论问题解决的内隐观[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4).
  [4] 侯伟康,秦启庚.汉字特征内隐学习的初步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6,(6).
  [5] 杨卫星,张梅玲.迁移研究的发展与趋势[J].心理学动态,2000,(1).
  [6] 张晓明,于莉莉.脑外伤患者内隐记忆康复护理可行性研究[J].心理科学,1996,(5).
  [7] 杨治良.记忆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 张爱卿.放射智慧之光——布鲁纳的认知与教育心理学[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9] 品川嘉也.揭开记忆的奥秘.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
  [10] 耿海燕,朱滢.关于无意识知觉的研究[J].心理学动态,1997,(1).
  [11] 班华.现代德育论[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

上一页 [1] [2]

论文搜索
关键字:内隐无意识加工 教学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试论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效整合信息技术
试论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